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一生筆耕不輟,在學術上取得了令人敬仰的成就,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在研究學術之余錢穆先生還對國樂頗有研究,并且尤愛吹簫,錢穆先生曾有言:“遇孤寂,輒以簫自遣,其聲烏烏然,如別有一境,離軀殼游霄壤間。年逾七十,此好尚存。實為余平生一大樂事,則乃伯章師當年之所賜也”。
那為什么錢穆先生為何如此鐘愛洞簫呢? 那還要從他小時候說起。
錢穆先生吹簫圖(其著作《孔子傳》封面)
昆曲是錢穆喜好音樂的最初啟蒙,其父錢聲一、兄錢偉長也喜愛音樂,錢穆曾在文章中提到“先兄喜音樂,能多種樂器,尤善琵琶與笙。余喜簫笛,寒暑假在家常弟合奏。先兄又能指揮鑼鼓。每逢春節,鴻儀堂鑼鼓喧天,皆由先兄指揮”。
錢穆13歲進常州府中學堂時,音樂愛好得到發展和培養,當時常州府中學在課余設游藝班,分為多組,由學生自己選擇,錢穆選了昆曲,由國文老師童斐伯章教導。伯章老師能分授笛、笙、啖吶、三弦、二胡、鼓、板諸樂器,生、旦、凈、丑諸角色。錢穆好生角,擅長演唱《長生殿》劇中的郭子儀,頗能抓住人物神情,常能稱職地完成演出任務。
錢穆坦言:"余學昆曲,較之學校中其他正式課程更用心,更樂學。”只可惜升至四年級上學期時某日嗓音驟啞,之后就改為樂器。當時笛子已有人吹,他就改為簫,“自后遂遇孤寂,輒以簫自遣,其聲烏烏然,如別有一境,離軀殼游霄壤間。此后,簫一直陪伴錢穆先生至70歲。
在錢穆眾多的著述中,有一本《現代中國學術論衡》,其中《略論中國藝術》一文集中體現了他的音樂觀。高度評價了音樂在表達人心和文化方面在藝術科別中的最高地位。他說:“諸藝術中,惟立音樂為最切于人生,以其與人心最能直接相通。故音樂不僅能表現其人之個性,而尤能表現時代。
國學大師 錢穆(1895~1990)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云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1967年遷居臺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1990年在臺北逝世,享年95歲,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他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家的旗幟,在大陸、香港、臺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