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方恩
2019年5月20日至28日,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這次大會的一大亮點是正式頒布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這一修訂本將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國際疾病分類》將五萬多種疾病進行了分類和編碼,以便各國的醫生進行統計和上報,世界衛生組織可以通過這些數據監控全球人類的健康狀況。如果某一種疾病被列入其中,那就意味著這種疾病已經具備了全球性。
在這個最新版本中,人們發現在精神科疾病中增加了一項:游戲障礙。這一疾病是從游戲成癮發展而來的。世界衛生組織之所以把游戲障礙列入疾病的范圍,是因為該組織近年來接到了大量的報告,這些報告清晰地描繪了因為沉溺于電子游戲而引發的各種悲劇。
那么,怎么判斷一個人是否患上了游戲障礙這種疾病呢?世界衛生組織給出了三個標準:第一,是否沉溺于線上或線下的電子游戲中不能自拔;第二,是否認為某種電子游戲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第三,即便是生理上或是心理上已經出現了嚴重問題,也仍然不能從電子游戲中脫身出來。如果以上這些現象持續超過12個月,就可以認定這個人已經成為游戲障礙患者,需要接受精神科的治療了。
世界衛生組織并不是突然把游戲障礙列為一種疾病的。如今,智能電子產品的廣泛使用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的現象,這些產品在給人類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其副作用也非常明顯,對此,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在進行密切關注。就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發布之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在多個報告中提醒人們,要對智能電子產品的負面影響保持足夠的警惕。
目前,我國有著大量網絡游戲成癮的青少年,他們的父母或親人對此憂心忡忡。一大批網癮矯治機構應運而生,其中一些機構擁有合法的資質,而有些機構則不具備治療資質,他們用五花八門的治療方法來治療網癮。在眾多的治療者中,爭議最大的當屬某一位“網紅”醫生的電療方法,有網友在了解了他的治療方法后,給他擬了一句廣告語:“有網癮,電電唄!”隨著游戲障礙被列入精神科疾病,對于這種疾病的治療也將納入正軌。
針對世界衛生組織將游戲障礙列為一種精神科疾病,不少專家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一些專家表示,青少年沉溺于網絡游戲的原因比較復雜,有時候并不完全是網絡自身,家庭、社會的因素也必須予以考慮,如果單純地把游戲障礙列入精神科疾病并不合適。而且在一些國家,比如韓國,電子游戲已經成為一種產業,為社會創造了財富與就業機會。如果處理得不好,將會對該國的電競產業產生極大的沖擊。
無論怎樣,青少年沉溺于網絡游戲,所帶來的危害是不爭的事實。大量與網游有關的案件讓人觸目驚心:2017年2月,丹東市25歲的王某因沉溺于網絡游戲,欠下了一身債務;2018年7月,浙江省一個12歲的小學生癡迷于網游,在短短十天內花掉了10萬元;2018年8月,南通市一個13歲的初一新生墜樓死亡,警方通過調查發現,該生在墜樓前正在玩一款求生類的游戲……
我們雖然不能杞人憂天,認為玩一玩網絡游戲就是疾病,但是如果不加以管控,各種“玩家”就會成為游戲成癮者。而游戲成癮和游戲障礙之間的差距,其實并不遙遠。
摘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