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里的喬致庸形象。
過去的錢值多少錢,是一個相當迷人而且很有意思的話題。通過購買力對比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因此本題的重點不是喬致庸究竟有多少錢,而是想方設(shè)法將過去的銀兩和現(xiàn)在的人民幣劃上等號。一個比較合理的估算是,他的資產(chǎn)相當于現(xiàn)在數(shù)千億元人民幣。
如果從米面購買力方面對比,晚清1兩銀子在米面上的購買力相當于今天的人民幣280元。如果他有1000萬兩,那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2800000000元即28億元。喬致庸具體有多少錢,我們現(xiàn)在無法清晰知道,但幾千萬兩肯定是有的。
實際上,1000萬兩白銀不能直接和28億元劃等號,我們對比著看,就能更清楚幾千萬兩白銀在清朝是什么概念。從下面的《1840—1849年清朝財政收支表》可以看出,1840年代的10年間,清朝每年的財政收入是三四千萬兩白銀。喬致庸的資產(chǎn)抵得上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他的確是富可敵國。
(圖表來源:周育民《1840—1849年的清朝財政》)
2017年到2019年,我國財政收入分別為17萬億元、18萬億元、19萬億元。清朝積貧積弱,它每年幾千萬兩的財政收入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小幾千億元人民幣,從這個角度看,喬致庸的資產(chǎn)放在現(xiàn)在相當于數(shù)千億元人民幣。
喬致庸(1818—1907),山西祁縣人,是晚清富商大賈。從其生卒年來看,其歷經(jīng)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五個朝代。他經(jīng)商有方,主張經(jīng)商首重誠信,次重義,第三才是利。他認為經(jīng)商必須戒懶、戒驕、戒貪。在其精心經(jīng)營下,喬氏“在中堂”的商業(yè)得到極大發(fā)展,他也為喬氏家族帶來巨額財富。
喬致庸。
喬致庸先后在北京、天津、東北、長江流域等地設(shè)立商號。光緒十年(1884),又設(shè)大德通、大德恒票號。其中,大德通票號有資本35萬兩,大德恒票號資本10萬兩。
徐珂《清稗類鈔》記載,喬氏共有資產(chǎn)四五百萬兩。我覺得,這個數(shù)字被嚴重低估了,喬氏的財富實際上不止此數(shù),最輝煌的時候,他在全國各地擁有的票號、錢莊、當鋪、糧店達200多家,流動資金在700萬至1000萬兩以上。如果再加上他的“喬家大院”等不動產(chǎn),其資產(chǎn)保守估計也得有幾千萬兩白銀,而且,很有 可能是大幾千萬兩。
要知道,光緒十三年(1887),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才8578多萬兩白銀。如此看來,喬致庸真可以說是富可敵國了。
無論時空如何變幻,米面都是我們離不開的主食。要想知道過去的錢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多少錢,通過面粉和大米的購買力對比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清朝時米面的衡量單位有:石、斗、斤等,而小宗購物的支付貨幣是銅錢。我接下來通過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和齊如山的《齊如山回憶錄》兩部史料,來看晚清時的米面價格,并與今天的價格進行比較。
清朝時10斗為1石,1石是120斤,1斤相當于現(xiàn)在的596.8克。有了這些已知條件,我們可以計算出清朝時的1石相當于今天的71616克(120X596.8=71616),即143斤(71616÷500≈143).
我們看晚清時大米的價格:
例1:李慈銘是浙江人,主食是大米。同治五年(1866),生活在浙江諸暨的他,在日記里記載了三次買米的價格(見下圖)。2月27日買米一斗,花費480文;4月9日買米一石,花費3700文;4月15日買米一石,花費3580文。
圖說:同治五年(1866),李慈銘買米記錄。
① 2月27日買米一斗,一斗相當于現(xiàn)在的14.3斤,花費480文,約合33.5文一斤。
② 4月9日買米一石,花費3700文,約合25.9文一斤。
③ 4月15日買米一石,花費3580元,約合25文一斤。
三者平均,買一斤米約需28.1文錢。
大米的價格受品質(zhì)影響,考慮到李慈銘的經(jīng)濟地位,他吃的米應(yīng)該屬于中上等。現(xiàn)在的米價差別很大,我今天(2020年12月9日)在某購物網(wǎng)站查詢到了排名前10的10斤裝大米的價格,分別為:79.9元、27.9元、39元、29.9元、26.9元、28.5元、89.9元、99.9元、35.9元、26.9元。如果平均一下,計算出一斤大米均價為4.85元。
大米
我們看晚清時面粉的價格:
例2: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在《齊如山回憶錄》中說:
在光緒二十六年(注:1900年)以前,三十年之久,物價可以說是沒有變動過……雞蛋永遠是三個小制錢一個……麥子面粉每斤是十五枚小制錢。
如果他的回憶錄是準確的,則這段信息已經(jīng)準確地告訴我們,從1870年代到1900年前,買一斤面粉需要花15文錢。
2020年12月9日,面粉的價格也是不同的。我在某購物網(wǎng)站查詢到了排名前10的10斤裝面粉的價格,分別為:17.9元、19.8元、19.9元、22.9元、22.5元、23.8元、35.9元、23.9元、29.9元、27.9元。如果平均一下,計算出一斤面粉的均價是2.44元。
面粉
細心的讀者已經(jīng)注意到了,喬致庸的家產(chǎn)是用銀子來計數(shù)的,銀子的單位是“兩”,而我上面計算的是銅錢的購買力。那么白銀和銅錢的兌換比率是怎樣的?我在這里直接給出答案,即1兩銀子平均兌換1670文錢(注:晚清時銀錢兌換比率是有浮動的,為了方便計算,采信此數(shù)據(jù))。
下面我們計算一兩銀子約合現(xiàn)在的多少人民幣。
①根據(jù)上面的計算,已知條件是:晚清時1斤米需要花費28.1文錢,現(xiàn)在一斤米是人民幣4.85元。
那么,在購買大米上,晚清28.1文錢的購買力等于現(xiàn)在4.85元錢,則5.8文錢等于現(xiàn)在的1元錢。
1兩銀子平均兌換1670文錢,在大米的購買力上,相當于今天的288元錢。
② 根據(jù)上面的計算,已知條件是:晚清時1斤面粉需要花費15文錢,現(xiàn)在一斤面粉是人民幣2.44元。
那么,在購買面粉上,晚清15文錢的購買力等于現(xiàn)在2.44元錢,則6.15文錢等于現(xiàn)在的1元錢。
1兩銀子平均兌換1670文錢,在面粉的購買力上,相當于今天的272元錢。
通過面粉和大米的購買力對比,晚清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于現(xiàn)在人民幣272元到288元的購買力。取一個平均數(shù),則一兩銀子等于280元人民幣。
如果喬致庸的財富是1000萬兩(這是最保守的估算了),那么這1000萬兩相當于人民幣2800000000元(10000000 X280),即28億元人民幣。但這個數(shù)字僅僅是就米面購買力比對而言。實際上,喬致庸的資產(chǎn)大概能抵得上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幾千萬兩白銀相當于現(xiàn)在數(shù)千億元人民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