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河山水育珍稀,十里稻香醉心脾。
此米從今封御米,秋秋朝貢莫愆期。
一首數百年前的古詩開啟了“承恩貢米”歷史故事。
史料記載,公元1422年,明成祖朱棣巡察襄陽,游武當山途經谷城茨河,駕臨茨河承恩寺,百姓將當地產出的稻米蒸飯獻與皇帝食用。朱棣嗅之淳香撲鼻,品之甜潤可口,不禁龍顏大悅,當即諭旨為“承恩貢米”,并題詩一首。朱棣回朝后,迅即撥銀萬兩修繕承恩寺,以彰茨河獻米之功,從此承恩貢米名聲鵲起,歷久愈盛。
“承恩貢米”以良好的生態,充沛富足的日照,清純的水質,絕佳的氣候,肥沃的土壤為依托,這里的水稻與山為鄰,白云作伴,古樹環抱,稻田由五眼泉和胡家東西兩條著名泉水澆灌,作為澆灌承恩貢米的天然山泉,經過茨河山體多年的孕育后,水質穩定,清澈甘甜,常年恒溫8度,并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鈣、碘、硒等26種微量元素,是一級優質礦物質飲用山泉水。相傳,公元607年,隋煬公主在此用茨河山泉療養治好癩瘡,被當地譽為“神水”,也稱為智慧泉、長壽泉。稻田土壤為富含多種礦物質的“白泥土”,孕育出的稻米獨具特色。
有機土壤的孕育,上等山泉的滋潤,
承恩貢米采用現代化加工手段而成,使得它富含眾多的營養素,外觀精色純正,具有顆粒細長、米粒整齊,大而飽滿,晶瑩透亮,光潔透亮,青梗如玉、腹白極小的特點,生嚼味香,熟后淳香撲鼻,可口不膩、噴香味美。承恩貢米含膠質多,有豐富的淀粉與植物蛋白質,可補充消耗的體力及維持身體正常體溫。它富含眾多的營養素,具有溫中益氣、養胃健脾、延緩衰老、增強抗應力以及免疫調節等多種生理功能。其米飯泡松柔軟,入口綿甜,糯而不膩,清香四溢,堪稱米中精品。
“承恩貢米”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種植范圍涵蓋承恩寺及周邊村的300個種植專業戶,種植面積達2萬畝,年產2萬噸,目前已形成種植、加工、銷售承恩貢米產業鏈,成為谷城縣響當當的地方農產品品牌,前景十分廣闊。
承恩貢米產于湖北省谷城縣茨河鎮,茨河鎮版圖面積1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00公頃,其中水田面積1350公頃。承恩貢米地域范圍:谷城縣茨河鎮承恩寺周邊的承恩寺、前莊、后莊、白龍廟、石嘴子、廟崗、下磨石、陶灣、石井沖九個村,種植面積1500公頃,年產承恩貢米2000噸。其地理位置位于東經111°07′至111°52′,北緯30°53′至32°09′之間。
茨河貢米傳承久遠,文化底蘊深厚。茨河鎮政府申報了“承恩貢米”品牌,把胡家泉、王眼泉等泉水澆灌的萬畝稻田劃為“貢米”核心種植區,掛牌進行保護,同時投資千萬元優化種植環境,提升產業品位。
2014年,茨河“承恩貢米”通過審查批準,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作為國宴招待中外嘉賓的特色大米,就是來自襄陽的承恩貢米種植基地。
目前種植面積達1.5萬畝,通過龍頭企業中天米業深加工后,均價每公斤20多元,“禮品包”每千克賣到5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