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小三線:生活在皖南的上海人

■ 號稱上海小三線第一大廠的八五鋼廠全貌

■ 上海小三線職工學校師生的體育活動
  ◆ 崔海霞 徐有威

  上海小三線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緊張的國際形勢下,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和毛澤東關于加強備戰、鞏固國防的戰略部署,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區建設起來的以生產反坦克武器和高射武器為主的綜合配套的后方工業基地。從1965年選點籌建開始,到1988年調整結束,在歷時24年的時間里,上海小三線逐步發展成為全國各省市小三線中門類最全、人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個以軍工生產為主的綜合性的后方工業基地,共有在冊全民所有制職工57000余人,家屬16000余人,集體所有制職工1500人。7萬余名上海小三線職工及其家屬背井離鄉,遠赴皖南和浙西深山中開山炸石、架橋修路,硬是建出了一方天地。這24年的時間,上海小三線職工在皖南的生活狀況是怎樣的呢?

  “用的都來自上海”

  上海小三線雖然建設在皖南山區,但是職工的吃穿用基本都是靠上海供應。在那個憑票供應的特殊年代,上海小三線的職工雖然地處深山,卻依然能夠享有獨特的物資供應。

  在小三線,職工能夠通過設在廠里的小賣部獲得肥皂、火柴、香煙、草紙外,還能買到毛巾、手帕、民用線、電筒、電池、牙刷、牙膏、肥皂粉、香皂藥皂、膠鞋、塑料鞋、面盆、鋁鍋、口杯、熱水瓶、針、紐扣、鉛筆、銥金筆、練習本、信紙、信封、部分紙張、糖果、食糖、防暑降溫用鹽汽水等幾十種日常用品。

  對于一些貨源不足的商品,上海商業部門也是優先供應小三線職工,甚至在實際供應中,有些商品的供應標準還超過了上海市區。比如上海的蜜橘上市,小三線職工都是一鉛桶一鉛桶供應的;一些緊俏的商品如香煙、酒等上海是嚴格按照計劃供應的,而小三線都是多給的;有些職工并不抽煙,但依然每隔幾個月一次性拿到了15包的供應量,最多的時候有60包,這在上海是不可想象的;每個月發的自行車票,上海每10個人發一部,小三線職工每10個人可以發到兩部,比上海標準翻一番;魚、肉等副食品,上海如果人均一斤,小三線職工的供應量就是一斤一兩或一斤二兩。

  “與當地人物物交換”

  既然上海對小三線職工的供應量要超過正常的標準,那么多出來的東西怎么辦呢?小三線職工也絕不浪費,為這些日用品尋找到了新的出路。皖南當地淳樸的民風、豐富的土特產使小三線職工看到了以物換物的機會,從當地農民手中換取商品,互惠互利的民間交易在小三線開始盛行。比如企業本來是不需要化肥的,但還是申請了,拿到后就去和當地人換大閘蟹;來自上海的肥皂比安徽的要好很多,據當地人說,安徽的肥皂用了半塊之后就搓不出泡沫了,所以當時一塊上海肥皂,可以在當地人那里換到20個雞蛋;而像糖、肥皂這些在當地供應很緊張的商品,都成為小三線職工換取芝麻、花生、山核桃等土特產的法寶。每到春節的時候,小三線職工便帶著換來的特產返回上海,這些東西在上海是限量供應的。在職工眼里,“當時還是計劃供應,香煙、白糖、洗衣粉、肥皂,都是要憑票的,當地基本就買不到。當地農民就拿農副產品跟小三線職工去換,小三線職工用不掉的像飛馬牌香煙,就去換農民的農副產品。”

  在職工眼里,皖南當地的消費水平是遠低于小三線的,向當地人購買農副產品成為小三線人改善生活的不二選擇。那時,當地的東西很便宜,花生三毛錢一斤,雞七毛錢一斤,小核桃六毛錢一斤,糖炒栗子三毛錢一斤,雞蛋五六毛一斤,大閘蟹八毛錢一斤,冬筍三四毛一斤,職工們紛紛到周圍的村子里去買。

  在當地人看來根本不可能擺上餐桌的東西也成為了上海職工嘴里的美味佳肴,螃蟹、黃鱔、甲魚等被當地民眾視為“異類”的農副產品,很快便成為了小三線職工改善生活的首選,節假日、周末便成為職工們打牙祭的日子。下河、下田捉到蟹、黃鱔等,沒有鍋就用大銅壺放進去蒸、煮,兩個人能吃一壺大閘蟹,一次八個十個地吃。這樣的生活,如果不是發生在皖南山區,就和上海人是一樣的,所以當時在安徽人的眼里,小三線往往就是“小上海”的代名詞。

  “自力更生改善生活”

  雖然小三線職工有上海的商品供應,基本能夠滿足生活所需,但對于日常飲食所需的蔬菜、肉類等保質期要求比較高的食品,卻不能僅僅依靠上海的供應。為了自力更生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小三線的職工可謂是想出了各種方法。

  蔬菜在當地怎么買呢?在原小三線險峰光學儀器廠黨委副書記儲瑛娣看來,買菜的感覺就像是生活在共產主義社會,“每天都是后勤去市場上了解信息,最近市場上有什么菜弄塊黑板寫上掛出去。職工每家每戶發一個號頭,你家籃子號碼寫上去,自己寫張紙頭,我幾號籃子,黑板上這些菜要什么菜數量多少,然后后勤把全部籃子統計起來,青菜100斤、蘿卜50斤的去采購,采購回來按照單子數量給你放進籃子里,下班以后你就去付錢。有的菜沒買到,就寫你今天要的菜沒有了。”長期養成的買菜方式使得小三線職工到現在還有一個習慣,無論是買菜、還是買水果,量都很多,唯恐市場沒有賣。

  在小三線職工努力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時,小三線企業也沒置身事外,想盡各種辦法改善職工生活,利用各種人脈關系為職工解決吃菜難的問題。八五鋼廠后勤科科長人脈很廣,利用他自己的關系為廠里的職工弄到了海魚,為了招待別人,把他的的確良襯衣和中山裝都賣掉了。由于當地商業部門不能保證供應,職工需要的副食品很大一部分靠后勤人員各顯神通,自行采購。設在祁門縣的朝陽廠,1974年吃肉一萬三千多斤,其中三分之二是自行采購來的。有的到農村集市和生產隊直接采購。有的靠老熟人、老關系,派出車輛東到寧波、上海、揚州,西到九江,北到蚌埠等地采購。

  經常到各地采購生活所需并非長久之計,“求人不如求己”,小三線企業開始組織職工種菜、養豬,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利用荒山荒地墾荒種菜,利用食堂的泔腳水養豬,補充供應不足。

小三線:生活在皖南的上海人(中)

崔海霞 徐有威

■ 上海小三線技術工人在山上進行電視發射天線改造
  ◆ 崔海霞 徐有威

  在小三線領導機關的提倡下開荒種菜、養豬養魚,發展農副業生產的熱潮在小三線各單位普遍興起。整個小三線在1972年開墾荒地470余畝,收獲蔬菜104萬公斤,養豬1130頭,養魚5.4萬條,種植各種果樹2.3萬棵。為了推廣上海小三線企業解決職工生活所需的經驗,1973年南京軍區國防工辦還在立新配件廠召開了三省一市小三線工廠發展農副業生產的現場會,推廣上海小三線從事農副業生產的經驗。從1974年起,大部分小三線企業開始建立五七農場,1975年又建立了整個小三線的基地農場,專門從事農副業生產。這一年小三線共收獲各種蔬菜138萬斤,養豬1400多頭,同時產生了一批如七一、紅星、延安、衛星等工廠的蔬菜基本實現自給或半自給的單位。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1978年底,小三線共開墾荒地3000多畝,收獲各種蔬菜1733萬斤,養豬2萬余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副食品供應困難,減輕了安徽地方政府和人民的負擔。

  “山溝里的文化娛樂”

  在小三線的多數職工看來,企業當時的生產任務并不算重,工作之余如何在山區創造出消磨時光的娛樂方式,小三線職工可謂是不遺余力。看露天電影這一在當時農村具有標志性的娛樂方式也在小三線企業異常盛行,后方基地電影放映隊每周定期到各工廠輪流放映,在上海一流電影院上映的影片也會在第一時間到達小三線。《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鐵道游擊隊》《追捕》《冷酷的心》和《佐羅》等中外經典影片成為了大家的最愛。本來在食堂放映電影,但根本無法容納多少人,沒辦法就在野外拉一塊幕布當作露天電影院。職工下班后不是先吃飯,而是背一把竹椅子沖到廣場上,把椅子放好再去吃飯,吃好飯以后就坐著等天黑,看電影就像是盛大的節日。夏天看一場電影,渾身被蚊子咬,冬天穿著棉大衣戴著帽子哆哆嗦嗦地坐在那里看,一場電影下來,人都凍僵了卻依然樂此不疲。

  電影放映在滿足企業職工需求的同時也吸引了大批的當地村民。為了看《紅樓夢》,露天電影院可謂人山人海,晚上放映,中午已經有村民拿板凳占好了最有利的位置,地面已經沒有立足之地的農民,則紛紛站上山頭觀看。1957年出生的安徽東至縣的王金中,現在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還津津有味:“我們小時候想看一場電影,前幾天晚上就睡不著覺了啊。”此時的觀眾早已不分上海人、本地人,更遑論城里人、農村人,共同的精神文化需求暫時替代了文化、生活習慣的地域差異現實。

  與看電影相比,上海職工對于海派特色的文藝形式似乎更為情有獨鐘,評彈、滑稽戲、滬劇等藝術形式都成為小三線職工熱切期盼的精神食糧。上海市人民評彈團、上海縣滬劇團、徐匯區前衛曲藝團等單位紛紛不定期組織到小三線開展巡回演出,每到一處均盛況空前。1982年4月,65歲高齡的滑稽明星楊華生領銜的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赴地處安徽旌德的上海電子器材三廠為職工演出,消息一出頓時轟動四方。14日晚上,接運劇團的汽車一到,車門前就密密麻麻圍滿了人。附近的小三線企業聽說上海來了劇團,紛紛打電話給器材三廠,希望劇團為他們廠再演一場。4月24日李倫新和蕭丁以《把笑聲撒向山谷》為題在上海的《解放日報》上報道了這一盛事:“第二天晚上演出,頭一天就有人在劇場上放了許多木條、竹條,像上海的老媽媽買小菜用磚頭、破籃排隊一樣,搶好了位置。第二天一早,那些竹條、木頭又變成了竹椅和條凳。演員們走到哪里,那里的人就說:'我們難得看戲,你們一定要多演幾個!’這天晚上,一千五六百人,坐的坐,站的站,被獨腳戲的表演逗得一個個前俯后仰,笑聲盈谷。”這些精彩的演出,對于當時處于文化缺位的小三線職工來說真可謂是雪中送炭。

  進入20世紀80年代,現代的娛樂方式開始興起,其標志性就是電視機開始進入普通尋常百姓家中。對于小三線職工來說,對新興娛樂方式的追求也同樣熱切,但由于地處山區,電視接收信號差成為困擾大家的最大難題。為了解決這個老大難,小三線職工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當時黃山頂上設有接收臺,于是單位組織幾個人,帶著手電筒、干電池、9英寸的電視機,下午五六點天還沒黑的時候就上山開始找地方接收信號,如此反復的工作往往要經過大半個月的努力,才能找到一個合適點安裝差轉機,向廠區發送信號才能保證大家能看到清晰的畫面。如果碰到差轉機受外力影響無法正常工作的話,電視機畫面不是模模糊糊,就是出現閃爍不停的“多瑙河之波”,或者干脆來個“看不見的戰線”——漆黑一片,常常使得熱情的觀眾為之沮喪。

  “因地制宜的業余生活”

  小三線的職工在接受上海送來的娛樂方式的同時,發揮個人的興趣愛好,也成為他們豐富業余文化活動的方式。充分運用山區特有的條件,盆景藝術、攝影、根雕、文學創作等都成為后方職工自發組織的興趣愛好活動。

  在小三線職工看來,盆景、根雕就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各廠都涌現出了一批“藝術家”。鑒于此,小三線還在1983年10月14日至20日舉辦了首屆藝術展覽,展出地點就設在上海青年宮。展覽包括美術、書法、篆刻、攝影、樹根造型、盆景假山、工藝品和集郵等,這是上海后方基地建設十多年以來,首次舉辦大型藝術展覽。展出的作品共計316件,24個種類,其中獲獎作品57件。這些在小三線培養起來的興趣愛好,即使在小三線職工返回上海后依然方興未艾。1985年12月,在復興公園舉行的青年藝術節上,展出了新光金屬廠青年工人制作的一百多件樹根造型,是由廠里的十四名青工利用工廠地處皖南山區的優勢,在工余假日翻山越嶺覓“廢品”,把被人丟棄的樹根帶回來,細心雕琢出一件件優美的工藝品。從1960年代末開始,永紅機械廠的“根雕迷”們開始與根雕藝術結緣,因為工廠在安徽九華山山區,業余生活十分枯燥乏味,遇上周日,大伙只能以爬山來打發時光。不知從何時起,有人就對山上各種形態的樹根發生了興趣,后來又成立了根雕藝術研究小組,以至于在從安徽搬遷回滬時,每人都帶回了幾個木箱的樹根做原料,在1989年的文化與旅游藝術展覽上,由該廠職工創作的“百折不回”根雕作品標價3000元,成為根雕的精品。

小三線:生活在皖南的上海人(下)

崔海霞 徐有威

■關于上海小三線的征婚啟事報道
  ◆崔海霞  徐有威

  介紹來的“愛情”

  “一天凌晨,(二兒子)種根回來了!他滿面春風,身后跟著位姑娘。我又驚又喜,急急忙忙要去開門,卻被老伴搶了先。'媽媽,爸爸’,姑娘羞怯地輕輕叫了我和老伴。我心中像喝了蜜般的甜!這在我已經是第二次了。去年初冬,也是這么一個凌晨,大兒子金根帶兒媳婦回家時,我興奮得臉在笑,身在抖,人家還以為我犯病了呢。”這是一位小三線退休工人看到自己的小兒子帶著女朋友回家時難以掩飾激動心情的表達。

  在小三線建設及投產過程中,職工中的男女比例失衡情況日益暴露,青年男職工找不到對象的問題日益嚴重,由此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也開始凸顯,一些年齡在25—30歲之間的單身男職工由于無法解決個人問題而經常無事生非,到附近村鎮買條蛇,將蛇皮纏在手臂上,到女職工宿舍取鬧;幾個男職工為某一個女職工而打架斗毆,以此來發泄自己內心的苦悶等等事件時有發生。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上海市政府、共青團上海市委和上海市總工會等上級機關,以及小三線各企事業單位的工會和團委工作人員紛紛開動腦筋,為解決青年職工的個人問題而奔波忙碌。正當一籌莫展之時,《青年報》上刊登的一則啟事引起了八五鋼廠這一未婚男職工最多的工廠團委的注意。啟事刊登的是海運局為常年在海上漂泊的海員征婚的消息,大家茅塞頓開——通過報紙征婚解決青年職工的個人問題。

  1980年,時任八五鋼廠團委書記與上海的《青年報》取得了聯系,八五鋼廠以支付120元廣告費的形式購買《青年報》版面,登載本廠征婚啟事,宣傳企業的優厚待遇和生活條件,吸引女青年的關注。凡是上海市區、郊區或其他省市在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單位工作的女青年(須城鎮戶口,吃商品糧的),如果與八五鋼廠男青年戀愛成功,結婚后還可以調到廠里工作。這一招果然收到了奇效,在征婚啟事見報的十天時間里,廠團委就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來信470封。廠黨委見此形勢,為了提高男女配對的成功率,還專門舉辦了“六個第一次”的專題講座,教男青年第一次通信、上門、外出約會時應注意的問題。如第一封信字跡要端正,字句要通順;第一次約會要準時赴約,不能失信用;第一句話談吐要溫雅,講話要禮貌;第一次見面衣著要整潔,樸素又大方;第一次登門要量力而行事,不卑也不亢;第一頓飯要謙遜又禮讓,尊老又愛幼。看到八五鋼廠的征婚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萬里鍛壓廠、紅星木材廠、后方瑞金醫院和勝利水泥廠等也紛紛效仿,刊登征婚廣告的報紙范圍也迅速擴大,《解放日報》《文匯報》和《新民晚報》等上海的報刊上都出現了小三線企業為青年男職工征婚的信息。從1980年到1984年短短四年時間里,南到廣東、云南,北至黑龍江、內蒙古,東到上海、浙江,西至青海、新疆的女青年紛至沓來。她們中有翻譯、演員、醫務人員、技術員、工人、財會人員、大學生、教師、農場職工、公安人員和營業員等,3000多名小三線企業男青年通過征婚在皖南組建了家庭,用八五鋼廠領導的話來說,“通過為青年解決個人問題,職工中出現了三多三少:即學技術的多了,熱愛集體的多了,爭取入團入黨的多了;熱衷酗酒的少了,賭博鬧事的少了,隨便缺勤回上海的少了”。

  “影響了皖南人的生活習慣”

  “上海人在衣著上比較時尚。當年的化纖衣料質量好的叫的確良,很時髦,特別是一些女工穿著的確良襯衣,我們這里人看到了覺得很高級,所以就很快流行起來了,從衣著的衣料上、衣服的式樣上進行模仿。我記得最典型就是上海人當時穿的褲子,很窄的褲腳,窄有5寸或5寸半,很長的拖下去,然后穿上很時髦的鞋子。我們這里原先穿的是大腳褲,但此后也逐步改為小腳褲了。當地人看到上海人穿什么衣服就開始模仿,還有很多年輕人都學會了上海話。很多青年人,招工到上海的工廠之后,他們回家都學著上海人穿衣服,講上海話,績溪成了'小上海’。”曾任績溪縣小三線交接辦公室副主任的汪福琪講述道。在他看來,上海小三線職工對當地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皖南當地人不單單是從穿衣打扮上向小三線職工學習,在更深層次的醫療衛生、生活習慣、思想意識等方面也在和小三線職工的交流互動中逐步改變。以看病為例,雖然說小三線建立的四個醫院初衷是為小三線職工服務的,但從開出病房開始,當地人就云集而來。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小三線醫院的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都是明顯高于當地的醫院。曾經在后方瑞金醫院政工科任職的呂建昌清晰地記得:“我們這個醫院在地方上很吃香,因為我們的醫療水平高。當地的縣級醫院肯定是比不上我們的,地級市黃山市的醫院也不行。所以他們那里的領導都經常到我們醫院來看病。市委書記、革委會主任生病了都到我們這里,住在我們病房。就連安徽省的一位副省長也曾在我們醫院病房住過。”

  在小三線職工的影響下,皖南人的眼界和視野也逐步開闊。在小三線職工剛剛到達皖南的時候,汽車、卡車開過去,當地人說這輛小車是不是那輛大車生出來的,農民不知道車子為什么會動,甚至有些人拿著草去喂車子,以為車子是牛。工廠水龍頭一開,農民想這水是哪里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現象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小三線企業的小賣部帶來的上海商品,當地人不需出遠門,就可以買到稱心如意的生活用品;工廠的浴室給當地農民創造了講究清潔衛生的條件;自來水為他們的生活用水及農業生產用水提供了方便;工廠的電也輸送到附近的村莊,改變了當地農村人點煤油燈的習慣。

  小三線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為皖南人提供了基本的娛樂方式。每次小三線企業放映電影,當地鄉親們就攜老拖小與職工一起看電影。有一次文工團到后方演出,他們為了看戲,從山里帶了點心過來看,小三線業余隊伍到企業演《紅燈記》,他們竟趕了幾十里路來看,只要是有小三線企業的地方,這些都成了司空見慣的現象。那些通過征地進入小三線企業的當地青年人,更是從頭到腳開始向后方職工學習,從穿著打扮、行為方式乃至學說上海話。

  (此文部分資料取材于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等編著《口述上海——小三線建設》[徐有威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摘自《檔案春秋》2013年第9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小三線:生活在皖南的上海人(下)
小三線建設:深山里的生活交響曲
皖南深山的上海“飛地”
回不去的小三線
上海在三線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皖南小三線建設的開路先鋒——上海市四建公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成市| 会宁县| 克山县| 日照市| 铜鼓县| 丹寨县| 绥化市| 大厂| 阿拉善右旗| 左权县| 普格县| 翁牛特旗| 双流县| 卢龙县| 岐山县| 阿巴嘎旗| 温州市| 太白县| 福海县| 茶陵县| 天津市| 佛学| 长治市| 板桥市| 大新县| 尼勒克县| 崇左市| 昂仁县| 盘山县| 赣州市| 连云港市| 固镇县| 永仁县| 庆阳市| 汪清县| 周至县| 阆中市| 巴彦县| 达州市| 阳春市| 嘉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