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三線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緊張的國際形勢下,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和毛澤東關于加強備戰、鞏固國防的戰略部署,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區建設起來的以生產反坦克武器和高射武器為主的綜合配套的后方工業基地。從1965年選點籌建開始,到1988年調整結束,在歷時24年的時間里,上海小三線逐步發展成為全國各省市小三線中門類最全、人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個以軍工生產為主的綜合性的后方工業基地,共有在冊全民所有制職工57000余人,家屬16000余人,集體所有制職工1500人。7萬余名上海小三線職工及其家屬背井離鄉,遠赴皖南和浙西深山中開山炸石、架橋修路,硬是建出了一方天地。這24年的時間,上海小三線職工在皖南的生活狀況是怎樣的呢?
“用的都來自上海”
上海小三線雖然建設在皖南山區,但是職工的吃穿用基本都是靠上海供應。在那個憑票供應的特殊年代,上海小三線的職工雖然地處深山,卻依然能夠享有獨特的物資供應。
在小三線,職工能夠通過設在廠里的小賣部獲得肥皂、火柴、香煙、草紙外,還能買到毛巾、手帕、民用線、電筒、電池、牙刷、牙膏、肥皂粉、香皂藥皂、膠鞋、塑料鞋、面盆、鋁鍋、口杯、熱水瓶、針、紐扣、鉛筆、銥金筆、練習本、信紙、信封、部分紙張、糖果、食糖、防暑降溫用鹽汽水等幾十種日常用品。
對于一些貨源不足的商品,上海商業部門也是優先供應小三線職工,甚至在實際供應中,有些商品的供應標準還超過了上海市區。比如上海的蜜橘上市,小三線職工都是一鉛桶一鉛桶供應的;一些緊俏的商品如香煙、酒等上海是嚴格按照計劃供應的,而小三線都是多給的;有些職工并不抽煙,但依然每隔幾個月一次性拿到了15包的供應量,最多的時候有60包,這在上海是不可想象的;每個月發的自行車票,上海每10個人發一部,小三線職工每10個人可以發到兩部,比上海標準翻一番;魚、肉等副食品,上海如果人均一斤,小三線職工的供應量就是一斤一兩或一斤二兩。
“與當地人物物交換”
既然上海對小三線職工的供應量要超過正常的標準,那么多出來的東西怎么辦呢?小三線職工也絕不浪費,為這些日用品尋找到了新的出路。皖南當地淳樸的民風、豐富的土特產使小三線職工看到了以物換物的機會,從當地農民手中換取商品,互惠互利的民間交易在小三線開始盛行。比如企業本來是不需要化肥的,但還是申請了,拿到后就去和當地人換大閘蟹;來自上海的肥皂比安徽的要好很多,據當地人說,安徽的肥皂用了半塊之后就搓不出泡沫了,所以當時一塊上海肥皂,可以在當地人那里換到20個雞蛋;而像糖、肥皂這些在當地供應很緊張的商品,都成為小三線職工換取芝麻、花生、山核桃等土特產的法寶。每到春節的時候,小三線職工便帶著換來的特產返回上海,這些東西在上海是限量供應的。在職工眼里,“當時還是計劃供應,香煙、白糖、洗衣粉、肥皂,都是要憑票的,當地基本就買不到。當地農民就拿農副產品跟小三線職工去換,小三線職工用不掉的像飛馬牌香煙,就去換農民的農副產品。”
在職工眼里,皖南當地的消費水平是遠低于小三線的,向當地人購買農副產品成為小三線人改善生活的不二選擇。那時,當地的東西很便宜,花生三毛錢一斤,雞七毛錢一斤,小核桃六毛錢一斤,糖炒栗子三毛錢一斤,雞蛋五六毛一斤,大閘蟹八毛錢一斤,冬筍三四毛一斤,職工們紛紛到周圍的村子里去買。
在當地人看來根本不可能擺上餐桌的東西也成為了上海職工嘴里的美味佳肴,螃蟹、黃鱔、甲魚等被當地民眾視為“異類”的農副產品,很快便成為了小三線職工改善生活的首選,節假日、周末便成為職工們打牙祭的日子。下河、下田捉到蟹、黃鱔等,沒有鍋就用大銅壺放進去蒸、煮,兩個人能吃一壺大閘蟹,一次八個十個地吃。這樣的生活,如果不是發生在皖南山區,就和上海人是一樣的,所以當時在安徽人的眼里,小三線往往就是“小上海”的代名詞。
“自力更生改善生活”
雖然小三線職工有上海的商品供應,基本能夠滿足生活所需,但對于日常飲食所需的蔬菜、肉類等保質期要求比較高的食品,卻不能僅僅依靠上海的供應。為了自力更生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小三線的職工可謂是想出了各種方法。
蔬菜在當地怎么買呢?在原小三線險峰光學儀器廠黨委副書記儲瑛娣看來,買菜的感覺就像是生活在共產主義社會,“每天都是后勤去市場上了解信息,最近市場上有什么菜弄塊黑板寫上掛出去。職工每家每戶發一個號頭,你家籃子號碼寫上去,自己寫張紙頭,我幾號籃子,黑板上這些菜要什么菜數量多少,然后后勤把全部籃子統計起來,青菜100斤、蘿卜50斤的去采購,采購回來按照單子數量給你放進籃子里,下班以后你就去付錢。有的菜沒買到,就寫你今天要的菜沒有了。”長期養成的買菜方式使得小三線職工到現在還有一個習慣,無論是買菜、還是買水果,量都很多,唯恐市場沒有賣。
在小三線職工努力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時,小三線企業也沒置身事外,想盡各種辦法改善職工生活,利用各種人脈關系為職工解決吃菜難的問題。八五鋼廠后勤科科長人脈很廣,利用他自己的關系為廠里的職工弄到了海魚,為了招待別人,把他的的確良襯衣和中山裝都賣掉了。由于當地商業部門不能保證供應,職工需要的副食品很大一部分靠后勤人員各顯神通,自行采購。設在祁門縣的朝陽廠,1974年吃肉一萬三千多斤,其中三分之二是自行采購來的。有的到農村集市和生產隊直接采購。有的靠老熟人、老關系,派出車輛東到寧波、上海、揚州,西到九江,北到蚌埠等地采購。
經常到各地采購生活所需并非長久之計,“求人不如求己”,小三線企業開始組織職工種菜、養豬,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利用荒山荒地墾荒種菜,利用食堂的泔腳水養豬,補充供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