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源】
生姜: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鮮根莖。秋、冬二季釆挖,除去須根和泥沙。
干姜: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冬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趁鮮切片曬干或低溫干燥者稱為“干姜片”。
【含量】
生姜:本品含6-姜辣素(C17H26O4)不得少于0.050%,8-姜酚(C19H30O4)與10-姜酚(C21H34O4)總量不得少于0.040%。
干姜: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6-姜辣素(C17H26O4)不得少于0.60%。
【性味與歸經】
生姜:辛,微溫。歸肺、脾、胃經。
干姜: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功能與主治】
生姜: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解魚蟹毒。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魚蟹中毒。
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
【用法與用量】
生姜:3~10g。
干姜:3~10g。
【貯藏】
生姜:置陰涼潮濕處,或埋入濕砂內,防凍。
干姜: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姜(Zingiber officinale)來自于姜科姜屬,根莖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
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廣為栽培。亞洲熱帶地區亦常見栽培。
根莖供藥用,
干姜主治“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
生姜主洽“感冒風寒,嘔吐,痰飲,喘咳,脹滿;解半夏、天南星及魚蟹、鳥獸肉毒。”
又可作烹調配料或制成醬菜、糖姜。莖、葉、根莖均可提取芳香油,用于食品、飲料及化妝品香料中。
根莖所含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姜醇,姜烯,莰烯,水茴香烯,龍腦,枸櫞醛及桉油精等。
此外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油狀辣味成分姜烯酮及結晶性辣味成分姜酮等。
姜,藥食兼用,入藥分為生姜、干姜兩種。
生姜多由患者自備,干姜為藥房常用中藥。
目前市場上常見有形質迥異的兩種干姜飲片:
一種外形肥大,質堅體重,色澤明亮,折斷面黃白色,粉性大,辛辣味濃;
另一種外形瘦小,質松體輕,色澤土暗,折斷面土褐色,粉性小,纖維性強,辛辣味淡。
調查表明:
劣質干姜主要由菜姜(食用鮮姜)切片曬干而得。
質優者系四川藥姜炕干而得。
藥姜和菜姜在植物學上雖系同種—Zingiber officinale 。
但在產地、栽培方法、采收季節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是兩種不同的栽培品種。
姜,最早在我國長江流域栽種,明朝以后,其種植向北方擴展。
《本草綱目拾遺》注意到四川所產者與他處不同,曰“出川中,屈曲如枯枝,味最辛辣,絕不類姜形,亦可入食料”。
至今四川仍為藥姜的正宗產地,如犍為、沐川等縣,食用菜姜可多地出產,但入藥干姜應講求道地。
藥姜主要品種為黃口姜(芽尖齊呈櫻桃嘴狀),
其根莖瘦小,粉性強,辣味濃烈,水分較少,折干率較高,作干姜入藥質佳,是俗稱的藥姜,為干姜的主要來源。
菜姜的主要品種為白口姜(芽尖略彎),
一般供蔬食佐料用,或做藥用生姜,其干燥后體形瘦癟,纖維多,辛辣味淡,不宜作干姜入藥。
黃口姜作為干姜的原料,栽種時挖穴藥姜約10cm,菜姜約30cm。
如果栽種時挖穴過深,或培土過厚,會使藥姜降低品質,長成菜姜。
川產藥姜多在冬至前后,
植株莖葉枯黃時開始采收,
此時塊莖已充分長大,
而且組織充實,辣味濃重,入藥最勝。
菜姜多在立秋前后收獲,
生長周期較藥姜短4個多月,
其質地嫩,水分大,辣味淡,宜于食用。
干姜應為主產自四川的黃口姜,
經一定的栽培方法,適時采收加工而得。
由菜姜加工而得的干姜片,氣味劣,質量差,入藥不可用。
在一些地區將傷水變味之菜姜,切片曬干作干姜者,更不可取。
菜姜僅可以作生姜入藥。
許多文獻記載的夏秋采者為生姜,
冬季采者為干姜的說法不正確;
認為食用生姜曬干為干姜的觀點也不對。
除了文獻中的內容,
期待小伙伴補充更多關于姜的知識。
祖國地大物博,
一定還有其他產區,
種出來的姜也很適合藥用。
我們可以通過姜辣素的含量,
或口嘗后的感受,來判斷姜的性子有多烈,
然后根據病人疾病的程度,選擇不同的姜。
聲明
醫家講求“辨證施治”,人人“證”皆不同。本公眾號所載內容為探討學習之用,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遵醫囑。
參考文獻
(1)藥用干姜與菜姜的區別 劉明嶺 玄振玉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山東濟南 山東中醫藥大學
百寒消|被忽視的瑰寶:姜的種類
經過了幾千年的培植和使用,姜是藥食同源最好的品類之一。其分類方式也多種多樣,從生物學、行業屬性、種植地域、品種大小,甚至顏色等各個角度都有劃分。我們這里介紹與老百姓日常最為相關的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