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41年,前燕開國君主慕容皝(huàng)在今朝陽地區建立「龍城」,并于次年遷都至此。前燕、后燕、北燕都以龍城為都。北魏太和年間,因皇后馮氏思念故國,朝廷在龍城修建一座土木結構樓閣式塔,命名「思燕佛圖」,這便是朝陽北塔的前身。朝陽北塔是國內唯一五世同體的佛塔。據考證,朝陽北塔最下層為三燕時期「和龍宮」建筑基址,北魏在此基礎上建造「思燕佛圖」,隋唐改為樸素的密檐式磚塔,遼代在密宗僧侶的指導下修建成雕飾繁復的方形空心十三級密檐式磚塔。朝陽北塔塔基西南角下所存三燕遺跡
朝陽北塔自十六國時期前燕建筑宮殿起,至遼代最后一次大型修繕為止,前后共七百余年,歷經三燕、北魏、隋代、唐代以及遼代,共五世修建,此后歷代未經大型修繕。1984年至1995年間,朝陽北塔開展維修保護與考古發掘工作,由此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
金銀經塔:鎏金銅爐盤上置銀蓋,蓋上鎏金銀蓮座內放一金蓮葉,其上為內藏銀經卷的圓筒形塔身;塔身用四重圓筒套合,從外到內,一、三重為金筒,二、四重為銀筒;一至三重鏨刻坐佛、菩薩、八大靈塔、蓮花等,第四重素面。筒內藏有刻有經文的銀片(銀經卷)。鎏金銀塔:塔高:60.3cm,底寬:19.6cm,此器件為六角形三重檐式,由基座、須彌座、塔身、塔檐、剎頂組成。第一層塔身每面鏨刻一尊坐佛,應為釋迦牟尼和密宗五方如來;第二層塔身刻寫梵文字母,應是六佛梵文“種子”;第三層塔身刻梵文,當是“六字真言”;最珍貴處是在塔身內藏有題記銅板1件,銅板兩面刻字,一面寫有“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與舍利同時葬此銀塔并摧碎小佛頂陀羅尼各一本”。朝陽北塔出土,11世紀作品,距今近1000年。七寶舍利塔為方形單重檐式,塔高約1米,塔身寬約0.5米。塔身用成千上萬顆水晶珠為主體材料穿綴、裝釘而成。這座七寶塔以水晶為主體,計有金、銀、瑪瑙、琥珀、珊瑚、琉璃、珍珠、玻璃、玉石、貝殼等材料制成。上個世紀80年代現這座七寶塔發,珠子全部散落,后來修復人員將其重新拼接,估計費了不少功夫。木胎銀棺:安放在七寶舍利塔中。北塔被雷擊后木板燒毀,僅存三塊銀片。細看,銀片上刻有涅槃像,帝后禮佛圖,法、報、應三身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帝后禮佛圖中,帝和后都是跪地禮佛。這可能是僅有的帝后跪姿禮佛圖,由此看出,當時政權對佛教的推崇。
釋尊頭南足北,頭枕右手,側臥床榻上,表情安詳。床側天人異眾皆作哀慟之相。床后有裟欏雙樹,右上方置錫杖、缽盂。床腳站立護法天王一尊,身著甲胄,雙手持弓箭,足踏二夜叉。
第二組圖案——法、報、化三身佛。三身佛頭上有寶蓋,手結契印,結跏趺坐于蓮座上。座下置蓮盆。第三組圖案--帝后禮佛圖。釋尊雙腳垂下,坐蓮座。阿難、迦葉二弟子侍立左右。作帝王形象的梵王和貴婦人形象的帝后跪于佛前。金舍利塔:金片制成,方形單層檐式。剎頂置金蓮座,座下飾珍珠,上安金寶珠。單層塔檐,脊上和檐下飾珍珠流蘇及云形金飾。塔身四周蓮座上立有欄桿,前面開門,欄板、望柱俱全。塔身四角刻出圓形倚柱,四面及北側內面各刻一尊坐佛,合為五方如來,皆頭戴金冠,手結契印,結跏趺坐于蓮座上,兩側飾祥云。塔基座為三層平臺式,底邊外展,臺面鏨刻云紋。座上置單層八瓣金蓮座,滿飾花瓣紋,上承方形塔身。遼 銀菩提樹 1988年遼寧朝陽北塔天宮出土 共4 株,大小形狀皆相同。銀棍外包銀片作樹干,插在八角錐體臺座上,銀絲擰成繩狀作樹枝,卵形樹冠,共16片弧邊三角形葉
波斯玻璃瓶
隋唐 石刻蓮座 高20、直徑60厘米
北魏泥塑菩薩立像殘件 殘高16.7、寬12.2 厘米北魏 石刻佛坐像 殘高35、殘寬47、殘厚21 厘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