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弘期之初,由于政治上的分疆割據和宗教上的流派紛呈,藏傳佛教造像藝術表現出明顯的多樣化發展趨勢。十一、十二世紀的西藏作品,用料以黃銅為主,極少鍍金,工藝技巧主要仿克什米爾、帕拉藝術形式,同時也有部分仿尼泊爾造像風格的紅銅鎏金造像。根據佛教造像藝術風格不同,劃分為克藏風格、帕藏風格和尼藏風格的造像。由于地域的關系,尼泊爾對西藏造像的影響主要在衛藏地區。所謂尼藏風格,是十一、十二世紀在西藏中部風行的,尼泊爾風格和西藏風格結合的佛教造像風格。起初,仿尼泊爾風格的尼藏風格佛教造像表情稚拙、體態僵硬、不重細節,尤其是造像背面的做工比較粗糙,造像比例失調,缺乏美感;隨著西藏工匠技藝和審美的提高,整體造型趨于精致,面容逐步有西藏人的特征,但造像工藝細節的處理,裝飾的精細美感,比較尼泊爾較早的原作,還是差距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