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從公司拿出10萬元的行為,不構成挪用公款罪。因為其雖然將公款挪歸個人使用,但在三個月內就予以了歸還。
2、乙客觀上并未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主觀上并無收受財物的意思,不構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
3、丙客觀上實施了誣告陷害的行為,主觀上具有誣告陷害的故意,但是由于事先取得被害人的承諾,從而阻卻行為的違法性,因而不構成犯罪。
4、丁獲得張某財物的結果與丁實施暴力行為之間并無因果關系,即丁并非因壓制了張某的反抗而獲取財物,因此丁不成立搶劫罪。
5、甲僅僅是犯意表示,沒有抽象的危險,不構成犯罪預備。
6、王某竊得財物的結果與乙的行為既沒有物理因果性(望風過程中并無異常),也沒有心理因果性(王某不知道乙為其望風),乙的行為不構成幫助犯。
7、丙單純降低風險的行為(照顧兒童)不能評價為幫助行為。
8、非法拘禁罪是實害犯,丁的行為只是具有侵害吳某的身體活動自由的可能性,而沒有現實地侵害吳某的身體活動自由,因此丁不構成非法拘禁罪。
1、甲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客觀上,該財物屬于乙的犯罪所得,甲接受的的行為屬于掩飾、隱瞞犯罪所得;主觀上,甲認識到該財物可能是乙犯罪所得,因而具備明知的條件。
2、乙成立故意殺人罪。客觀上,長時間勒住被害人的脖子,屬于積極剝奪他人生命的殺人行為;主觀上乙具有殺人故意。
3、丙控制了王某,通過王某向王某的妻子勒索財物,符合綁架罪犯、被綁架人、被提出要求的人“三方”之間的關系,因此構成綁架罪。
4、丁扣押被害人并向被害人本人勒索財物行為,由于并沒有利用第三人對被害人的擔憂的意思,不成立綁架罪,只能構成搶劫罪。
5、侮辱罪是指對他人予以輕蔑的價值判斷的表示,所表示的內容通常與他人的能力、德性、身份、身體狀況等相關。即使行為人所表示的內容是公知的事實,但只要該內容是毀損他人名譽的事實,就屬于侮辱,因此甲的行為成立侮辱罪。
6、住宅不要求他人合法占有,只要事實上形成了供他人用于日常生活所占居的場所的,就是住宅。張某的客房仍舊屬于住宅,乙未經許可擅自進入的行為構成非法侵入住宅罪。
7、丙通過壓制他人反抗的手段強取財產性利益,使司機免除車費的,構成搶劫罪。
8、搶劫罪的其他方法本質是造成被害人不能反抗的狀態,丁利用被害人羞恥心造成被害人不能反抗的境地,屬于拘禁型搶劫,構成搶劫罪。
9、王某手機遺落在出租車上后,轉移為出租車司機占有,甲將該手機占為己有,侵犯了司機的占有,構成盜竊罪。
10、乙超速駕駛并造成王某死亡的行為,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其后來將受重傷的吳某送到無人能發現的山洞里,構成故意殺人罪,對于兩罪,應當實行數罪并罰。
11、丙客觀上破壞的是交通設施,主觀上是破壞軍事設施的故意,這屬于抽象的認識錯誤,根據法定符合說,在輕罪的范圍內成立既遂,因此丁應當構成破壞交通設施罪的既遂。
12、丁使用壓制駕駛員反抗程度的脅迫使得駕駛員按照丁自己的意志進行駕駛,其行為構成劫持航空器罪。
13、甲違反海關法規,對于從海外購買的化妝品等未進行關稅申報,偷逃國家進口稅,數額較大,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
14、信用卡詐騙屬于金融詐騙罪,乙為其提供資金賬戶的行為方式構成洗錢罪。
15、丙為國有銀行行長,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職務便利,侵吞單位貸款,構成貪污罪。
1、甲屬于犯罪中止(預備階段),甲在預備階段打消犯罪念頭,將工具毀棄屬于自愿放棄犯罪,成立犯罪中止。
2、乙成立犯罪未遂。乙在殺人故意支配下將吳某推下山崖的時候,作為結局存在的故意殺人未遂形態已經形成。
3、丙只有準備工具、制造條件行為,尚未實施搶劫的著手,構成犯罪預備。
4、丁以出賣為目的,以欺騙手段將婦女置于自己控制之下,已侵害了作為拐賣婦女罪保護法益的婦女的人身自由,應當構成既遂,目的是否實現不影響犯罪既遂的成立。
5、甲具有殺人的故意,因自己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著手實施犯罪,構成犯罪預備。
6、乙只有準備工具、制造條件行為,尚未實施搶劫的著手,構成犯罪預備。
7、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在具體危險出現之前,丙基于悔悟心理消除對公共安全形成的危險,防止結果發生的,成立犯罪中止。
8、丁行為人一度以為或者估計犯罪已經既遂,在能夠繼續犯罪的情況下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也是放棄繼續犯罪的行為,構成犯罪中止。
1、甲的殺人、搶劫行為,都與乙無關,甲乙之間沒有共同故意和共同行為,根據《刑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不成立共犯
2、甲與乙構成貪污罪的共同犯罪。根據共同犯罪中“部分行為全部責任的”原則,二人應對100萬負責,而不應僅僅對二人各自所占的份額負責
3、甲和乙都沒有切斷犯罪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心理因果關系,根據部分行為全部責任原則,構成犯罪既遂
4、甲參與策劃并制定了詳細的犯罪計劃,強化了乙和丙實施犯罪的心理,并且對犯罪的實現發揮了可以與實行行為相當的分擔作用,而乙、丙等也完全按照事先的部署實施犯罪,因此可以認為甲成立共謀共同正犯。
5、乙、丙在甲著手實行后犯罪既遂前加入的,成立承繼的共同正犯。
6、甲與乙合謀搶劫,甲實施暴力行為,乙實施取財行為,兩人構成共同正犯。
1、甲以暴力手段抗拒繳納稅款,成立抗稅罪,同時暴力手段又致稅務人員輕傷,成立故意傷害罪,由于甲只有一個行為,因此屬于兩罪的想象競合犯,擇一重罪處罰。
2、乙實施合同詐騙行為,構成合同詐騙罪,而合同詐騙罪與詐騙罪具有特別法與一般法的關系,因此乙的行為屬于法條競合,根據特別法優于一般法的原則,應當以合同詐騙罪論處。
3、丙騙取的100萬元中,80萬元屬于逃稅罪數額,20萬元屬于騙取出口退稅罪數額,根據刑法第204條第2 款,應當以逃稅罪和騙取出口退稅罪數罪并罰。
4、丁之前的虐待行為與不作為的故意殺人行為屬于兩個行為,應當實行數罪并罰。
5、甲的壓制反抗行為最終導致了被害人的死亡,兩者具有直接性因果關系,滿足結果加重犯的條件,構成搶劫罪致人死亡。
1、甲不成立累犯。在緩刑考驗期滿后再犯新罪,不能成立累犯。因為成功的緩刑,視為原判刑罰不再執行,而非視為原判刑罰已經執行完畢。因為不再執行,就不存在執行完畢問題。
2、乙犯罪后自動投案,并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成立自首。
3、在自首、坦白與立功發生競合的情況下,應當選擇最有利于行為人的量刑情節進行認定。丙犯數罪,如果認定為自首,則自首的效果僅僅對盜竊罪發生作用,而如果認定為立功,則能夠成為全案的從寬量刑情節,在這個意義上,應當認定為立功而非自首。
4、根據司法解釋,據以立功的線索、材料來源于本人因原擔任的查禁犯罪等職務獲取的,不能認定為立功,因此丁不屬于立功。
5、檢舉、揭發他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或者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對自己實施了犯罪行為的嫌疑人的,也構成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