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全國人民為生命接力,與病毒賽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隨著人們對疫情防控工作越來越重視,緊張、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也在悄然滋生。“網信中國”特推出心理防疫手冊,幫您筑牢心理防疫堤壩,提高心理免“疫”力。
一、常見心理健康問題
(一)焦慮、疑病
新冠肺炎令人們的安全感急劇下降,一些人將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與“新冠肺炎”聯系起來,過分關注疫情的進展消息,反復查看相關內容,加重了緊張、恐慌的情緒。
(二)憤怒情緒
面對疫情的風險,憤怒情緒其實是自我防衛的自然反應。這種群體情緒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溫床,被有心煽動者利用,對無辜的人造成傷害。
(三)低落抑郁
在自我隔離的過程中,很多人情緒低落,每天精神不振,很難集中注意力,忍不住心痛、哭泣,甚至感到悲傷、絕望。
(四)盲目樂觀
面對新冠肺炎,一些人盲目樂觀,認為事不關己、可以不做防護。這種不切實際的樂觀不僅會放松人們的警惕,而且會增加自己和別人感染的風險。
二、如何進行心理防疫
(一)老年人
家人及照料者應積極關注老年人情緒及心理變化,通過短視頻、電視節目等轉移注意力;老人本身要保持以往的作息規律,保障文娛生活,舒緩焦躁等不良情緒。
(二)兒童
父母保持情緒穩定,及時調節自己的焦慮、恐懼情緒,在孩子面前盡量呈現出積極且有力量的一面;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鼓勵孩子表達內心感受,學習舒緩不良情緒。
(三)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
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包括獲取良好的社會支持,與家人、朋友通過電話、網絡交流和溝通,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四)密切接觸者
關注疫情防控進展的積極信息;關注自我防護和應對壓力的科學知識,掌握調整情緒狀態和行為的科學方法;增強信心,認真配合社區和疾控部門的工作。
(五)一線工作人員
合理設置工作時間,適當輪休;掌握一些宣泄負面情緒的方式方法;第一時間或者定期與家人溝通交流;積極做運動,比如打太極拳、舉重、仰臥起坐等等。
三、獲取心理援助的途徑
為了在疫情期間幫助大家預防與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頓,方便公眾及時得到心理援助服務,國務院客戶端聯合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平臺推出了“全國心理援助熱線查詢服務”,覆蓋了31個省區市,涉及300余條心理援助熱線,提供24小時免費心理服務。
兩種獲取方式:
1.打開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首頁,可點擊“心理熱線”查詢。
(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網信中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