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無聊是吧?劇也刷完了,段子也沒什么新內容了。但是,一日三頓飯卻是少不了的。
中國人非常講究天人合一,依時序而起作。自然依照時令所賜的,必定是最合適的。
春天,萬物并作,一切都勃勃萌生(包括病毒),所以,我們的食譜也該換上春天的食蔬了。越宅在家里,越需要注意飲食的搭配。久不出門,免疫力容易降低,如若再不注重飲食,特殊時期鬧起了胃腸道毛病,給自己添堵不說,也給大家添亂。在用相對有限的食材備餐時,盡量注意一些搭配吧,春天來了呀!
立春要“咬春”,這是古代就有的非常有趣的習俗。“咬春”其實算是一個時令飲食的信號,倒不是說只能立春這天吃,而是在很有儀式感的咬春之后,大家就要從冬季溫補的菜單里調整出來了。
春打六九頭,打春吃春餅。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各種蔬菜發出嫩芽,用面皮包著五彩繽紛的時令蔬菜,卷成卷兒,頭咬到尾,也有“有頭有尾”的意頭。做事有始有終,這是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順時而食,是心與自然的溝通,吃下與節令相合的食物,仿佛與自然之間心有靈犀的微笑。
古人對春天的美食可是非常非常的上心。一年的開頭一定要開得很美好才行,春餅,就是人們對一年美好的寄托。
西晉時,就有了“元日造五辛盤”的記載,據說吃了這個便可去除冬季以來的火氣,“發五藏之氣”。五辛究竟是哪五樣,并不用拘泥,能夠辟厲氣、開五臟,去伏熱的,就是立春食用的最佳食品。
到了唐代,五辛盤演變成了味道更好的春盤,各種時令的蔬菜濟濟一堂,視之養眼,聞之清香。
宋代人被視為活得講究有趣的典范,立春這種最能挖掘文化意趣的節氣,宋人怎么能輕易放過?連皇帝都親自參與,立春皇帝請大伙兒吃飯。吃的東西很春天,葷素搭配,色澤鮮明。南宋時,皇帝請吃春盤的排場更為奢華,“翠縷紅絲,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比起帝王家的春盤,民間自制的家常菜蔬反而更加鮮活靈動,引人垂涎。“餅如苗紙不可風,菜如綠其劣可維。韭芽卷黃營舒素,蘆服削冰寒脫齒。”春餅白潤而薄如繭紙,菜蔬皆細細切就,輕如絲續。韭黃苣絲曲折柔細,蘿卜脆爽如咀冰嚼雪,春天的趣味盈盈的卷進春餅里,咀嚼間,咯吱的脆爽。以這樣有聲有色的春盤,作為新一年的開端,真是再完美不過了。
到了元代,契丹人耶律楚材關于立春當日吃春盤的描述里,列舉了粉絲、藕片、蔥白、豌豆、蔞蒿、韭黃等種種食材,繁復豐盛,菜的內容更加靈活多樣。
明代的“咬春”更有娛樂性,不是以吃為主了。《酌中志》記載,立春前一天,順天府會在東直門外舉行迎春儀式。“勛戚、內臣、達官、武士”,全都在春場策馬競賽,場面沸反盈天。而到了第二天立春,達官貴族吃的卻不是價值萬錢的精細春盤,無論貴賤,“皆嚼蘿卜,名日‘咬春’”,又會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
清代的“咬春”最直接。蘿卜成了所有蔬菜中最為直接的首選,不過,關于油炸春卷的記載,跟我們今天最熟悉的炸春卷一般無二:用干面皮包入火腿、豬肉、雞肉等,又或是用四季時蔬,卷好后下鍋油炸。炸得松脆輕薄的春卷,在齒間輕巧碎裂,雖然不以清淡的原材料本味見長,卻另有一種濃厚的樂趣。
推薦幾樣立春之后益處多多的菜蔬。這幾樣即使在不方便出門的當下,也比較容易買到,有的,還可以放置很多天,很適合必須呆在家里一段時間的大伙兒。
古代時稱蘆菔,萊菔,蘿卜是自古就有的美食,有種瓷器的名字叫“萊菔尊”,其實就是長得像蘿卜的瓷器。這里說的蘿卜是指白蘿卜,不是胡蘿卜,雖然都叫蘿卜,但卻不是一回事。
蘇東坡有詩云:
舊時藥典認為,蘿卜根葉皆可生、熟、當菜當飯而食,有很大的藥用價值。常食蘿卜不但可解春困,還可有助于軟化血管,降血脂穩血壓,可解酒、理氣等,具有營養、健身、祛病之功。
春天吃蘿卜,因為蘿卜有助于生發,略有中醫常識的人都知道,喝中藥不能吃蘿卜。白蘿卜雖然具有良好的助消化作用,但因其性涼,脾胃虛寒者要少吃。
韭菜:“春韭秋菘”,這是《詩經》里的話,“韭”就是韭菜,“菘”是大白菜。幾千年前的古人就知道韭菜是春天的好蔬菜。韭菜又叫“起陽草”,性溫,有補腎補陽的作用。
春天氣候冷暖不一,韭菜有助于祛陰散寒。春季人體肝氣偏旺,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春韭可增強脾胃之氣,有益肝功能。在各種春蔬里,最會生活的宋代人對韭菜、韭黃尤為偏愛。蘇軾有“青蒿黃韭試春盤”,黃庭堅有“韭黃照春盤”,楊萬里的“韭芽卷黃苣舒紫”,說的顯然也是韭黃。但是韭菜的粗纖維較多,不易消化吸收,因此食用要適量。
豆芽:古人稱“種生”,非常形象。豆芽就是豆子發的芽。我們最常吃的豆芽是綠豆芽、黃豆芽。適合卷在春餅里的要推綠豆芽,因為質地更脆嫩。講究的人家吃豆芽要掐掉頭尾,也叫“掐菜”。聽著去頭去須根是件容易的事,但若是仔細想想,一盤子炒豆芽少說都有好幾大百根,一根一根的掐下來,那耐心和工作量不是一般。(封閉期間,如果閑來無事,做一盤清炒掐菜,備料的時間夠你打發一下午。)
豆芽最適合春季吃,能幫助五臟從冬藏轉向春生,豆芽還具有清熱的功效,有利于肝氣疏通、健脾和胃。不過,豆芽不能隔夜,所以最好買來當天就吃完。
菠菜:《唐會要》里說:
菠菜是出了名的明目補鐵的蔬菜,可養血滋陰,對春季里常因為肝陰不足引起的高血壓、頭痛目眩、糖尿病和貧血等都有益。不過,菠菜里有草酸,要煮熟了吃,腸胃虛寒腹瀉的人就少吃吧。
生姜:這場抗疫戰中,有中醫專家開出的藥方中,多有一味生姜,而且不是我們平時炒菜時的那一點兒用來調味的量,藥方中的生姜用量都相當大。中醫認為,生姜能增強血液循環,促進發汗,有散熱退燒功效。生姜對風寒感冒也有一定療效。因此,在春天生發的時節應該適當吃一些。不過,凡屬陰虛火旺、目赤內熱者,不宜長期食用生姜。
蔥:春天的蔥是一年中營養最豐富的,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時候。因為此時生長出來的蔥,由于氣候和土壤的關系,已不再只是香料而是特殊的補品,它可以幫助人們恢復身體機能,補給熱量,特別適合貧血、低血壓和怕冷的人,更應該多吃。患有胃腸道疾病特別是潰瘍病的人不宜多食。
依時而食,這是人類對賴以生存的自然的感悟。不同的季節生長不同的東西,是自然給予人的饋贈,也是自然給人定下來的規矩。若是違規,終會受罰。不該吃的就不要吃,不該在餐桌上盤子里出現的東西就不能出現,管不住自己的嘴,放縱貪欲,輕了是一個人的事情,禍惹大了,不知道有多少無辜者要被連累。眼前這場禍事不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