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無論用哪種出行方式,幾乎都難以離開路名。
在沒有手機導航的時代,開車靠記路名,打車司機會預先問你想走哪條路,不少公車站也以道路命名。
除了“讓人找到地方”這種最基礎的功能,路名還可以承載更多的意義:可能是為了紀念歷史上某個重要的事件,可能是小情侶第一次牽手的地方,可能是當地居民想買哪樣東西首先會想到的地方,可能是某首歌的靈感來源。
給一條路命名,可以說是在給水泥賦予意義,讓它和其他地方的瀝青、石板區分開來。
在中國,“路”是最多的
一條路的名字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以廣州的恩寧路為例,前半部分“恩寧”是“專名”,主要用來區分不同道路;后半部分“路”稱為“通名”,一定程度上表示道路的性質,也能反映不同地區命名習慣的差異。
通過分析 OpenStreetMap 網站上中國道路名稱的數據,如果從通名來看,中國道路名稱中不同用字頻率的差異還是挺明顯的。
“路”以超過4萬的數量遙遙領先,道路通名的首選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印象比較符合。其次是“街”,不過數量已經降到1萬左右量級。
再下來是“道”和“巷”,有幾千條道路以它們結尾,也算是不小的數目。
“道”一般出現在XX大道這類場合,或者城市的主干道,或者是核心交通道路,一個城市當中這類型道路的數量有限,也不難理解。
看到上圖可能會有讀者想到,像“同”(其實就是胡同)這類北京特色的道路命名用字,地域特征明顯,所以總體數量不多,但對北京人來說就很熟悉。同理,“弄”“弄堂”常見于上海,其他地方則不多。
上面提到的結尾字,會不會也都存在南北差異?數據告訴我們,確實有差。
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分中國地理意義上的北方和南方,上圖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通名選擇上的南北差異。
“路”和“道”在南方的使用量更大,單純從數量上而言南方基本是北方的兩倍。當然,這也和道路數量有關。
中國的道路網密度也有一條“秦嶺-淮河”線。北方城市道路網密度平均為5.07km/km2,南方城市道路網密度平均為6.62km/km2,北方城市道路網密度總體低于南方。[1]
更為極端的情況出現在一些本來數量就不多的通名上,例如“條”“同(胡同)”僅出現在北方(例如北京的東四十條),而“弄”則僅出現在南方,很多都在上海。
這些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通名,可以說是所在城市的名片之一。
“街”則是南北差異比較小的通名,雙方都在6千左右的量級。
你的城市,有沒有建設路和人民路
說完通名,接下來說專名。“建設”“人民”“解放”“中山”這四個詞是專名的“四大天王”。
有超過200條道路包含“建設”,接近200條包含“人民”,可以認為,全國300多個城市(地級行政區)里,大約2/3都有一條建設路或人民路。
“解放”和“中山”隨后,超過一半的城市有一條解放路、中山路。有些地方甚至不止一條,例如廣州,核心城區的交通主干道從中山一路可以數到中山八路。
專名“四大天王”的歷史由來,一說如下:中山用于紀念孫中山先生,解放、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后被命名較多,用于紀念城市解放,而建設則是建國后重心轉移至發展經濟的體現。
廣州有八條中山路,而北京則一條都沒有。和通名類似,專名的常用詞語上也存在一定的南北差異。
南方專名排名前三的用詞,分別是“中山”“人民”和“建設”,各自都有超過100條路以此命名。位于第二梯隊的是“鳳凰”和“解放”,超過90條路以此命名。
“鳳凰”竟然能生生擠進“四大天王”中間,也不簡單。珠海除了有一條28公里長的情侶路,也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城市主干道,正是鳳凰路。
中國文化中重要的“龍”和“鳳”,在道路命名中也很重要。數據顯示,中國道路名稱中有“鳳”字的多達535條,有“龍”字的更多,有1628條。
其實在北方有不少詞和“四大天王”的數量差不多,例如“朝陽”“文化”“新華”和“建設”“解放”“人民”的使用量都在80左右,差距并不大。
位于南方專名榜首的“中山”則未入北方前十,其實回顧辛亥革命的歷史就不難理解,當時起義主要影響范圍在南方,因此以中山為路名作紀念也更多地出現在南方城市。
相比之下,北方道路的專名政治色彩要比南方濃一些,南方不少常用的專名和經濟發展有關,比如“工業”和“高新”。
路名上的城市
中山不僅可以代表孫中山先生,也可以表示廣東省的一個市。在專名的用詞里,除了“四大天王”一類具有特定意義的用語之外,還有另一類詞常見于路名——那就是城市名。
作為首都,很多城市在為道路命名時,“北京”路成了必備。全國300多個地級行政區,大約一半有含“北京”二字的道路。
緊隨其后的是“南京”路,有接近150條。排名第四的“上海”路則有139條。
上海不僅出現在別的城市的道路名稱中,其本身市區的道路里就有很多城市名。南京路步行街全國知名,而在南京路附近,還有北京路、西藏路、無錫路、天津路、河南路等等。
有研究顯示[2] ,上海道路中縱向、南北向的道路更多以省份命名,而橫向、東西向的道路則多以城市命名,在方位分布上,與不同省份、不同城市在全國版圖上的分布近似。
這么看來,無論是“四大天王”,還是巷同弄里,路名確實承載了不少意義。還有更多未能通過數據呈現的路名,是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文化符號,也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遺憾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舊路面被新名字取代,路名的文化意味越來越少。
魯迅先生在《故鄉》里寫過:“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之所以為路,是因為走的人多了。而路上發生的故事,讓路的名字有了更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