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或利多卡因靜脈注射可恢復和維持穩定心律。研究表明,當患者發生心臟驟停時,急救人員可考慮利用以上藥物救治。
作者:小燕兒
來源:醫課室
在美國,每年大約有356000人因院外心臟驟停死亡。很多心臟驟停者患有心室纖維性顫動或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為了降低死亡率,美國心臟協會(AHA)開展了“生存鏈”管理,包括早期心肺復蘇術(CPR)和快速除顫的以“有效的高級生命支持”為中心的鏈條管理。然而,院外心臟驟停心臟復蘇存活的患者中神經功能尚良好的比例極少,平均僅為8.5%。
快速除顫能有效終止持續心室纖維性顫動或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但一些患者的心律失常仍會復發。臨床上抗心律失常的藥物代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靜脈注射可恢復和維持穩定心律。2015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蘇指南更新和心血管急救推薦以上藥物為IIb級。這些藥物可考慮用于對心肺復蘇術、快速除顫、血管加壓等療法效果寥寥的心室纖維性顫動或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的患者。
因為尚未比較總體生存率,也未表現出生存受益,基于之前試驗的推薦還存在太多不確定性。此外,靜脈注射胺碘酮的效果可能受到藥物引起低血壓的影響。因此,藥物的效果未得到充分評估。ROC力圖解決這一問題:院外心臟復蘇——藥物是否是真正的解決方案?這項試驗結果近日刊登在《新英格蘭雜志》上。
ROC隨機研究試驗是第一個隨機的、多中心的、在標準治療基礎上進行的雙盲對照試驗,比較研究安慰劑(注射生理鹽水)與胺碘酮,以及與利多卡因靜脈的治療效果。以心室顫動或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及心臟驟停后行心臟按壓、反復或持續一次或多次電擊的患者為研究對象。
結果表明,與3026名患者的安慰劑組相比,胺碘酮組和利多卡因組均沒有導致更高的出院生存數(主要結果)或良好神經功能(次要結果)。在存活率方面,藥物組和安慰劑組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胺碘酮比安慰劑高出3.2%,利多卡因比安慰劑高出2.6%)。但進一步證據顯示:這兩種藥物的抗心律失常效果比安慰劑好,其表現為:首劑量藥物就能降低中風風險,更少的患者需要在住院期間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以及更少的患者住院期間需行心肺復蘇。
我們如何解釋試驗的陰性結果?一種可能性,就如作者所說,這項試驗存在不足,治療效果比預期要小。進一步的可能性是給藥太晚不足以克服藥物延遲效果導致的代謝影響。心臟驟停后立即心臟按壓,轉化為竇性心律的幾率及存活率最高。心室纖維性顫動或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的患者發生休克時,如在3分鐘內能對其心臟按壓,生存率高達74%。,這個短暫的“電階段”后是“血流動力學階段”,然而,10分鐘后,“代謝階段”占主導地位,生存的機會大大減少。
試驗中的絕大多數患者(緊急醫療服務(EMS)人員在心臟驟停時還沒到達現場)接受藥物治療的平均時間是驟停后19.3分鐘。如果接受藥物治療的時間提前,我們假設發生心臟驟停患者(66%)在驟停時剛好旁人施予藥物救治,對于這些患者,胺碘酮(27.7%)組或利多卡因租(27.8%)的出院存活率明顯高于安慰劑組(22.7%)。
可以從當前試驗得出什么結論?如何對患有心室顫動或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的以及已經進行反復電擊的心臟驟停患者進行心臟復蘇?本試驗的數據并不支持所有患者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但是這并非絕對。數據表明,當看到患者心臟驟停發生時,EMS人員可以考慮利用這些藥物施救。然而,研究數據并沒有指示哪一種藥物更有可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