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奢侈的形式,承載了最漫長的寂寞,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永寧山下,清西陵就像一個詠嘆者,以自己獨特的歌聲低聲吟唱著清王朝的的興衰轉變。正所謂所有的歷史如同塵埃一般,消散、遠去,唯有青山依舊,松柏常青。
詠嘆是一種祭奠吧!我踩在這百年土石與塵埃堆積的地方,思考著歷史的回音,似乎籠罩在清西陵上的大清王朝的面紗,徐徐在眼前拉開。
棵棵古松下,百年的風吹著一樣的旋律,這個看似華麗的陵寢群埋葬的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長河里最后的帝王痕跡。清帝國飄搖的兩百余年從興盛到衰敗,那些生存與死亡的關聯,那些親情與權位的糾纏,這一座座陵寢彰顯著王者氣象,終也敵不過萬物歸于塵埃的法則。
聲色、光影;來去、流逝......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起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此外還有三座單獨的后陵,以及若干座妃子、公主、王爺陵寢。這些年清宮戲的熱播,《甄嬛傳》中的允禮、《步步驚心》中的十三爺、還有末代皇帝溥儀的陵寢,都在西陵附近,這一片皇家陵區還有華北地區最大的古松林,數以萬計的古松與古柏把這片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背影妝點得清秀蔥郁,古樸大方。
上四圖:怡賢親王墓,雍正口中的老十三(國七)
我筆下的怡賢親王墓舊文:
上八圖:允禮墓(河北省省保)
我筆下的允禮墓舊文:
“泰陵” 雍正帝
一座火焰牌坊緩緩拉開回望帝國的序幕,這是西陵的起始,位于泰陵(雍正帝)的最南端。火焰牌坊單體巨大,雕刻細致精美,這是清西陵文物本體中的重要標志建筑,2003年曾有一件轟動一時的文物被盜案,此牌坊的火焰珠和四只望天吼被盜,后被追回重新放回原位。火焰牌坊是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的重要文物點位,卻來熙熙攘攘的游客穿梭間,很少有人提及。
泰陵是清西陵中規模最大,地面建筑與地宮文物最為完好的一座,墓主人是雍正皇帝。在他還未稱帝住在雍王府(現雍和宮)的時候,雍王府門前就有三座木質的牌坊,雍正帝死后,他好大喜功的兒子乾隆皇帝在父親的陵寢前面建造這三座石牌坊,充分體現了封建帝王“視死如視生”的理念。
不光是三座石牌坊,雍正是清朝帝王中有名的節儉皇帝,按照他生前的遺詔,是不為自己修建石像生和神道的,是乾隆為父親補建了石像生,而乾隆本人又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所以他不愿意將自己的陵寢建在西陵,便追隨祖父在東陵為自己修建了豪華的陵墓。但不能將自己的父親孤零零地放在西陵,這怎么辦呢?他下詔命令今后的皇帝“昭穆次序,隔代埋葬”。
一方方凹凸不平的青磚,歷經著世事的滄桑;漫漫神道拋在身后的,還有多少未盡的心愿?石像肅穆,可曾聽見陵中人的幽幽嘆息?望天吼,騰龍壁,蘊一腔慨嘆,匯一身厚重,不過是述不盡的滄桑與寫不盡的沉思。
長眠對于已辭世的人是一種安息,何況他是皇帝?一直以來,后世都懷疑雍正帝是死不安息的,因為泰陵寶頂遭到過破壞,啞巴院也發現過盜洞,但1980年文保單位打算對泰陵進行搶救性挖掘的時候,卻發現盜洞并未打通地宮,泰陵地宮完好無損,雍正帝福佑安息。
清西陵中皇子陵的代表是雍正帝三個早殤的兒子,以下四圖:
“昌陵” 嘉慶帝
嘉慶帝的昌陵并不開放,開放的昌西陵是嘉慶帝的孝和睿皇后的陵寢,這是一個長壽的女人,也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史載嘉慶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突然暴斃,倉促之間群臣找不到立儲密旨,旻寧(道光皇帝)是嫡長子,他的生母是嘉慶帝的第一任皇后,只可惜福薄命短。嘉慶帝暴斃,孝和睿皇后本身是有兩個兒子的,這兩個兒子也是嫡子,可見此時繼位形勢多么嚴峻!聰明的孝和睿皇后深知自己的兒子無論從哪一方面都不具備挑戰旻寧的能力,關鍵時刻她以皇后名義下旨讓旻寧繼位,旻寧在熱河接到懿旨時伏地叩頭,感恩不盡,這也是后來道光帝對孝和睿皇太后恭敬有加的重要原因。
孝和睿皇后去世時74歲,道光皇帝為其另起陵寢于昌陵以西,其陵寢最大看點就是“回音石”,后人在回音石附近發出聲響,這塊“回音石”可以將聲音擴大數十倍反傳回來。這一獨特的建筑形制,像極了北京天壇的回音壁,而中華現存古建筑中帶有“回音”功能的,僅剩這兩處皇家古建筑。
“慕陵” 道光帝
道光皇帝勤于政務,崇尚節儉,其慕陵規模雖然不大,但主體建筑均以昂貴的金絲楠木打造,也算是皇陵中的“絕品”。其在位期間清朝日益衰弱,他為挽救清朝衰落也付出了努力,比如整頓吏治、平定叛亂、嚴禁鴉片,無奈當時世風日下,清王朝累積的弊端凸顯嚴重,當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后,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使當時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按照“昭穆相建”的制度,道光皇帝本應建在東陵,興許是想離父母近一些吧!他以地宮滲水為由,命人將已在東陵建好的陵寢拆掉,重新在西陵選址建陵,耗費了大量銀兩。
“崇陵” 光緒帝
作為中國最后一座封建帝王陵墓,光緒的崇陵始終帶著神秘色彩,神秘的是這位悲劇皇帝與慈禧太后的死亡日期僅隔一天,是巧合?還是命運?亦或是其他原因?若干年前曾有研究人員從崇陵地宮提取到光緒頭發進行檢驗,確認他死于砒霜中毒,于是解開了一大歷史謎團。
光緒雖然是皇帝,但實際上只是慈禧手中的一個傀儡;死后葬于崇陵,而這崇陵是民國年間建的,說明光緒在位時,并不知道死后的萬年吉地在哪。
光緒帝的父親醇親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其母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胞妹,由于同治帝沒有子女,病故后由慈禧太后指定其繼承皇位,登基時還不到5歲,直到死亡的那一天,他都沒能擺脫掉慈禧太后的束縛。
訪古清西陵時,走進光緒崇陵地宮正是夕陽時分,那慘淡寂寥的昏黃落日,正如一個王朝的落幕,在潰不成軍時無奈的句號,是如此潦草而倉惶。對于光緒帝來說,逝去或者是一種解脫,崇陵之所以由民國政府撥款修建,是因為他的子孫早已無力收拾殘局。宣統皇帝退位,向民國政府提出八項優待條件,其中就有“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算是含淚的行乞嗎?南京臨時政府竟然答應了這一要求,1915年11月光緒的身后事終于塵埃落地,棺槨安放在崇陵的地宮。此時,他的尸骨客居別家屋檐以整整七載,家國已破,河山不再,莽莽中原已不是馬背民族的天下。
與光緒同穴的,是他一生都不曾愛過的隆裕皇后,只因為她是老佛爺的侄女,而光緒帝深愛的珍妃,一縷芳魂歸于井后,葬在了妃子園。當重如磐石的石門重被灌進人間的風塵,盜墓者將光緒棺內的隨葬品搶掠一空,尸骨被揚,一生的悲嘆,何等的悲涼!
一座永福寺,這是明清兩代皇室陵寢群中唯一保存下來的皇家御用寺廟,清政府尊崇喇嘛教并將其定為國教,目的是利用喇嘛教統治各民族,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無論怎樣直達靈魂的古老梵音和雄渾厚重的撞鐘聲,終是感悟一份逝去的榮辱興衰,歷史的一幕幕掩映在牌樓與宮殿的靜默下,后來者只能在一段段猜想中,將興替與衰亡思考解答。
一切合理的因素背后,或許隱藏著一個巨大的不合理,伴隨著理性價值判斷,清朝由輝煌到頹廢,由豐功偉績到喪權辱國,值得后世思考的是,這一看似落后的王朝使中華民族的輝煌史拐了一個彎兒?還是彼時中華民族本身的頹廢不可逆轉?
上二圖:末代皇帝溥儀墓
開明的文化兼收并蓄,包容萬千,即使在容納一個清朝之后也不顯得半點拘謹;而文化的開明,表現的是大度,地域之廣體現的是氣勢,文明之盛構塑的是情韻。氣勢之大靠的是鐵與火的開疆拓土,里面不免帶有些許的血腥;情韻之深憑借的是久遠的歷史,以及由此而附帶的層層堆疊的文明。
歷史本沒有如果,人生也沒有假設。
給大家推薦一個訪古利器,關鍵是免費、定位較準、5058處國保都有,直接點進去,搜索“清西陵”和“怡賢親王墓”的名字,便有本篇文章中兩處國保定位與簡介,默認是全國5058處國保,直接導航即可。
佛教藝術史15講,好課一起聽
附高清美圖,可無限回放
敦煌石窟藝術詳解15講,可永久回看重播
附高清美圖,掃碼一起聽課
古跡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