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銜:風過留痕 等級:版主 威望:1 文章:6750 積分:29822 注冊:2004-11-26
|
回復徹底唯物哲友:‘老子只是贊嘆“道”的變化,卻無法教導人們能動地反映與把握“道”?!?br> 《道德經》通篇都是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有機結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在中國古哲學中‘道’法,是從‘有’與‘無’的認識里來看待客觀事物與人的意識能動性之間關系的,這里的‘有’與‘無’根本沒有任何對立關系,反而是相生關系。
‘無名’是客觀自然的萬物自然狀態。因為人的意識和分別念、欲念,對事物進行認識而出現了認識的主觀的‘有名’,‘有名’就是人對于客觀事物的主觀認識的范疇或形而上學。
當我們用主觀能動性的態度對待世界時,我們對于世界的認識加以歸類和鑒別,當我們盡可能放下自己主觀認識里的能動性和個人的主觀認知能力時,我們看見客觀世界不以人意志未轉移的能動客觀世界的變化。這里和芝諾的靜止第一印象哲學有類似的雷同,但是老子否定芝諾認識的客觀第一感覺的靜止。
老子哲學‘無名’與‘有名’的‘名’是界定人對于世界認識主觀和客觀的原始點,‘有名’是因人的需要或是認識事物性狀、原理而出現的所為,是人對于客觀自然界的主觀認識。
‘小草’在沒有人類認識之前是沒有名字的,之所以叫‘小草’完全是人為主觀認識的界定和對于其它事物的區別而產生的。萬物的分類是因為有了人為的主觀認識而產生并加以區分的。
所以老子的‘名’一詞的簡練幾乎涵蓋了所有人為主觀認識世界的概念及范疇、界定。比如西方哲學里的:對立統一、形而上學、否定之否定、階級等等,在中國古哲學里就一個‘名’字完全概括。所有人主觀能動的識別都是‘有名’。而‘無名’是客觀世界里未知和未被人界定的尚沒有‘名’的客觀存在。這也是‘有名’的動力因,也就是人類探索自然天生的求知欲的動力因。
西方哲學一直在意識客觀主觀的‘名’里兜著圈子,然后兜出一大堆的詞匯概念,越來越細致,也越來越不能表達事物整體的基本認知。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12-8-4 22:24:32編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