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日本一直深受我國文化影響,并派出了許多使者前來我國學習先進的文化與制度。
多年的文化交流,使得我國的很多文化和名人都為日本人所熟知。這其中,有三名中國人被日本人“封神”,一個讓日本崛起,一個受到日本軍神崇拜,最后一人則成為了日本貴族的座上賓。
那這三人究竟是誰呢?
第一人:魏源
近代以來,日本和中國一樣,都被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了國門。
為了尋求富國強兵的道路,中國人魏源以林則徐《四洲志》為基礎,編寫了《海國圖志》。
在此書中,魏源將自己所了解的世界地理、人文、歷史等資料全部囊括在其中,希望人們通過閱讀此書認識到西方各國的強大,最終“師夷長技以制夷”。
可是當時清政府官員對于魏源的觀點不屑一顧,認為清朝是天朝上國,沒有必要向西方“蠻夷”學習,便將此書列為了禁書。
可當《海國圖志》傳到了日本之后,日本人很快了解到了自身的不足,并借助魏源的思路開始了自己的富國強兵之路,開始了明治維新。
當明治維新結束后,日本迅速崛起,走上了快速發展道路,成為了亞洲數一數二的大國。而《海國圖志》的作者魏源也被日本人十分尊崇,認為正是他啟迪了日本的強盛。
第二人:王陽明
王陽明是明朝人,開創了心學。王陽明當時有一位日本友人,名叫庵桂悟,正是他將王陽明心學帶回了日本。
王陽明心學傳遞到日本之后,與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相結合,產生了日本獨有的陽明學派思想,在日本中下層武士中開始泛濫。
明治維新之后,大批武士階層得到了重用,陽明學說因此進入日本政治中心。
而被日本人稱為“日本軍神”的東鄉平八郎,便是陽明學說的狂熱傳播者,當眾人稱贊他的時候,他卻拿出一枚刻有“一生俯首拜陽明”的印章,表示這一切都是王陽明的功勞,自己不過是一個普通學生。
第三人:朱舜水
比起前兩人,朱舜水的名氣在國內小了很多。朱舜水原名朱之瑜,號舜水先生。明朝滅亡后,朱舜水不愿意服從清朝統治,便流亡日本。
在日本生活的二十多年中,博學多才的朱舜水被日本德川家族聘請為國師,并邀請他四處講學。
朱舜水便因此在日本傳播了明朝儒學以及中國傳統的一統思想,讓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有了合法的思想基礎。
多年后,朱舜水的學說成為了日本有名的水戶學派,并間接導致國家政權重新回到了天皇手中,讓日本實現了真正的統一。
以上三人均是我國的人才,不過在日本卻被日本人“封神”,可以說改變了日本的發展道路,所以我們也要重視老祖宗們留下的智慧結晶,幫助我們更好地發展。
圖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