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
葛根:葛根味甘,祛風發散,溫瘧往來,止渴解酒。
評注:葛根味甘辛,能發散表邪,有良好的解肌退熱作用,又善走陽明經,用治外感表證見項背強痛;又甘而質潤,主升脾胃清陽之氣而達到生津止渴、止瀉之功,用治熱病煩渴、消渴、熱泄熱痢及脾虛泄瀉等證;同時清陽得升則助脾運濕,善于解酒,可治飲酒過度。
葛根:粗壯藤本,長可達8米,全體被黃色長硬毛,莖基部木質,有粗厚的塊狀根。羽狀復葉具3小葉;托葉背著,卵狀長圓形,具線條;小托葉線狀披針形,與小葉柄等長或較長;小葉三裂,偶爾全緣,頂生小葉寬 卵形或斜卵形,長8-15(-19)厘米,寬5-12(-18)厘米,先端長漸尖,側生小葉斜卵形,稍小,上面被淡黃色、平伏的蔬柔毛。下面較密;小葉柄 被黃揭色絨毛。莢果長橢圓形,長5-9厘米,寬8-11毫米,扁平,被褐色長硬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生于山坡草叢中或路旁及較陰濕的地方,或生于海拔1000-3200米的山溝林中。
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別名粉葛根、甘葛根。味甘、辛,性涼。歸脾、胃經。功能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本品主入脾、胃經,功善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為解肌之代表藥,用治表證發熱,無汗頭痛、項背強痛之要藥;又可治麻疹初起,表邪外束,疹出不暢;于清熱之中,又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用治熱病津傷口渴及消渴病;能升發清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而奏止瀉痢之效,用治瀉痢及脾虛泄瀉之證,然本品性涼,恐傷脾胃之陽,故當取煨品。
應用:
1.表證發熱,項背強痛本品具有發表解肌退熱之功,故外感表證發熱兼項背強痛者,無論風寒與風熱,均可用之。
2.麻疹不透本品發表散邪,有透發麻疹之功,用治麻疹初起,表邪外束,疹出不暢者,常與升麻、芍藥等同用。
3.熱病口渴及消渴證本品甘涼,既可清熱,又能生津止渴。用治熱病津傷口渴,常與蘆根、天花粉等同用;治內熱消渴,常與烏梅、麥冬等同用,如玉泉丸。
4.瀉痢,脾虛泄瀉本品能升發清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而奏止瀉痢之效。用治表證未解,邪熱入里,身熱下利或濕熱瀉痢,常與黃芩、黃連配用,如葛根芩連湯;配伍健脾補氣藥,亦可治脾虛泄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解肌退熱、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陽止瀉宜煨用。
附:葛花
葛花為豆科多年生落葉藤本植物葛的未開放花蕾。別名葛條花。味甘,性平。歸胃經。功能解酒毒、醒脾和胃。主要用治飲酒過度所致的頭痛頭昏、煩渴、嘔吐、胸膈飽脹等癥。煎服,3~15g;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