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署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按四季養生的規律,夏天主要在養心。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的主體功能:一、心主血脈, 二、心主神心的聯屬功能:①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②開竅于舌③在志為喜④在液為汗。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在中醫養生中,體現在起居、情志、飲食、運動四個方面。
一、起居養生:“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
睡眠:夜臥早起
強調睡午覺 提倡子午覺
子時——半夜11點到1點
午時——中午11點到1點
子時一大覺,午時一小憩。安神養精氣。
無厭于日(養陽氣)
1.要曬太陽,把頭遮住,曬后背。
2.要出汗。盡量少用空調,還要注意居住環境不要過于潮濕,夜間空調的溫度不要開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陰冷的地方過夜,以免感受濕邪
夏季服飾,夏季暑熱之邪當道,皮膚腠理疏松,汗液排泄,因此,要適當的少穿衣,但是,氣溫一般接近或超過35℃時,穿衣太少,皮膚非但不能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讓人感覺更熱。
注意選擇衣料,尤其絲綢、棉布,真絲等最好;少穿緊身衣,以利身體內排出的汗氣散發,要勤于換衣,防止汗液浸濕生細菌。
衣服的顏色多選擇淺色系列,以減少陽光的照射。
二、情志調節
“夏三月, ……使志無怒,……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暑熱季節,驕陽似火,熱氣蒸人。人體氣血運行都要與環境相協調。此時,人們宜靜心養神,避免情緒激動而生發肝火。中醫說的“心”,不僅僅指心臟,還包括了大腦神經系統的功能。養心,調節情志為先,養生莫若養性,貴在講究精神衛生。夏天,炎熱的暑氣往往使人心煩急躁,易怒發火,這對心身健身是有害的。因此,保持一個淡泊寧靜的心境,對夏季養生極為重要。要神清氣和,胸懷寬闊,思想平靜下來,避免心火內生,做到“心靜自然涼”。
三、飲食調養
1、省苦增辛
《千金藥方》:“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心(火/苦) 肺(金/辛
夏吃姜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
“夏季常吃姜,益壽保安康”
“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掃光”
“早吃三片姜,勝過人參湯”
生姜別名:“還魂草”
姜湯:“還魂湯”
生姜:性辛溫,散寒發汗、化痰止咳、開胃、健脾、提神、助消化。
2、清熱消暑
營養保健粥: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補養身體
加荷葉:醒脾開胃、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
加綠豆: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生津利尿;
加干扁豆:清暑化濕、健脾止瀉;
如紅小豆粥、薄荷粥、銀耳粥、葛根粥、苦瓜粥
荷葉:清暑利濕
荷葉中的荷葉堿有助于減肥。偏濕熱型體質的,人可以在夏天選用最肥壯的荷葉切成細絲,晾
干收好,做荷葉粥或泡荷葉茶喝,效果甚佳。
3、補養肺腎
西瓜:清熱解暑
不要吃冰鎮西瓜,以免傷害胃腸功能。為防上火,還可以在西瓜上撒一點鹽。
冬瓜綠豆沙
原料:鮮冬瓜肉250克、綠豆75克、紅糖適量
功效:清熱解暑、除煩止渴
做法:先洗凈冬瓜,去皮及瓜籽,切成小條狀,干綠豆洗凈,放入沙鍋內,加清水煎煮,待豆粒將煮成豆糜狀時,加進切好的冬瓜,繼續煲20分鐘,然后加入適量紅糖調味。
西洋參煲水鴨湯
原料:西洋參20克,水鴨肉250克,桂圓肉12克
功效:益氣生津,寧心養血除煩
做法:剖殺水鴨,用清水洗凈血污,砍成粗件。將西洋參洗凈切成薄片。桂圓肉去除雜質、洗凈。將以上湯料同放進湯煲內,加入適量清水,用中火到慢火煲湯,煲1小時30分鐘左右,加食鹽調味,待溫飲湯,食鴨肉及桂圓肉。
四、運動鍛煉
環境:清涼環境
時間:清晨或傍晚
運動量:以溫和運動以少許出汗為宜; 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練氣功等。
注意:運動后出汗較多時,切勿用冷水沖頭洗澡
防暑降溫注意事項:
不宜長時間吹風扇、不宜對人直吹、不宜持續固定對身體某個部位吹風;出汗過多時,不宜立即在靜坐或靜臥情況下吹風;有空調的房間,不宜室內外溫差過大;不要在房檐下、過道里、窗口下納涼。
一忌室外露宿,二忌袒胸露腹,三忌睡在地上,四忌穿堂風,五忌通夜不停扇。
常備防暑藥: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金銀花/菊花/荷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