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真正的享受是安閑,而最大的享受是身心平安,并不是在于物質上的豐富或是貧乏。適當的休閑可以讓自己的身心舒暢,呼吸的空氣是新鮮的,還有生活的氣氛是輕松的,生活的步調是舒服和諧的,這就是真正的悠閑生活。會享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不想是非,不談是非固然能讓自己擺脫塵勞,若能進一步將心思放在自我反省上面,寬以待人,嚴以責己,就更有益于進德修養了。經云:“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惟有自觀身行,做到自省自勉、自立自強、自尊自信、自教自悟,才能開采心中無限的寶藏。
對于財富的理解,我們一般人都認為就是金錢。佛教有一種說法,金錢為五家所共,就是大水、大火、小偷、不孝子孫、貪官,因此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我們失去金錢。其實,財富有許多種,如健康的身體、如意的生活、順利的前程、眷屬的平安、豐富的知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智慧。智慧是一切財富的源泉,也是最無形、無相而無處不在的財富。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時候是來自一些看起來無意義的事情,如在秋風蕭瑟的秋季,騎車經過梧葉飄黃的大街,那時一顆跳躍的心隨著一片落葉而飛舞;在書讀到一段充滿啟示的話語,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人生的幸福來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開,這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東西,因為我們有了一個感恩、浪漫的心,而成為幸福、快樂的片斷。
一位客人曾去拜訪南懷瑾先生,南先生的孩子對他說:“我爸爸說他累了,要在樓上休息一會,有客人來就說他不在家。”事后,南先生不但沒有責怪孩子,反而大加稱贊他的誠實純真。童心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尚未受到世俗功利的污染,它純潔、真誠、善良,若能將童心的平等同情、真率和熱誠擴大,世間將減少一些虛偽、勢利和冷酷。故孟子言:“不失赤子之心。”
人生充滿無常,無常即苦。生命的無常是無法回避的,我們應該面對它、認識它、超越它。人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輪轉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只有明白了生命的無常,才會珍惜生命的有限,才能放下無謂的執著,才可以坦然地面對人生的苦難和死亡。
任何事情,只要懂得轉彎,自我調適,沒有不能改變的。天氣冷了,多加一件衣裳,就是自我調適氣候的溫度;肚子餓了,口渴了,需要飯菜飲食來調適身體的需要。能夠自我調適的人,無論生活、感情、經濟、處世,都能有另外一番的境界。
大多數人都喜歡享福,所以人老了,就要享老福;兒女孝順,就享兒女福;太太賢慧,享太太福;丈夫可靠,享先生的福。一般人的觀念總認為有福不享的人是傻,但是每個人的福報都是有限的,所以享福的人不是真正有福的人,廣種福田、歡喜培福的人,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
知足,謂對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為守道之根本。世間的罪惡,人生的禍患,都是由于心無厭足而來。一個知足的人,能“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空為樂”,不比較、計較,不悲不惱,山河大地、宇宙星辰、花開花謝、鳥啼蟲鳴,……這一切莫不為其所有,是一個真正快樂富有的人。
知足使人平靜、安祥、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騷動,知足者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者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可行而不行,這就是墮落和懈怠。知足是一種寬容。對他人寬容,對社會寬容,對自己寬容,這樣才會得到一個相對寬松的生存環境,這以難道不值得慶賀嗎?知足常樂,此之謂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