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砧杵 源于古代制衣的方式。古人制衣須將生絲織成的絹用木杵在石砧上搗軟成熟絲,方能便于制衣。每當秋風起時,搗衣之聲,或回蕩于水邊,或飄揚于路旁,不禁令人秋懷倍增。其含義多有閨中“別怨”,因遠行人不知何日才能歸家;更多的是表達“征客愁心”,征客聽到搗衣聲,則會興懷鄉之愁。其情感基調是哀愁。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
引疏砧,斷續斜陽里。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悵相繼。(柳永《卜算子》)
茫茫歸路在何處,砧杵一聲心已摧。(劉威《早秋歸》)
返照城中盡,寒砧雨外聞……楚客在千里,相思看碧云。(權德輿《秋興》)
11.登臨 包括登高(山)、登臺、登樓,是一個人體動作意象。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人們每逢心中愁思郁結,情緒難平時,每每登高遠望,試圖消解塊壘,但實際上卻反而增加內心的憂思。登臨是一個極具張力的意象,嘆老、思鄉、懷人以及各種各樣的情懷都可以與它建立聯結,是一個以憂念為基調的豐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
極目群山還繞郭,感時雙鬢怯登樓。(葉舒崇《金陵有感》)
小巧樓臺眼界寬,朝卷簾看,暮卷簾看,故鄉一望一心酸。(蔣捷《一剪梅》)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足,盡日闌干頭。(古樂府《西洲曲》)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辛棄疾《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12.折柳 在唐宋的詩詞中,很多情深意濃的離別之詞,都因為有柳條的飄拂而格外動人。它源于古代折柳送別的習俗。多用于表達綿綿難盡的離愁別恨。
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劉禹錫《楊柳枝詞》)
思君折楊柳,淚盡武昌樓。(劉綺莊《楊州送人》)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張仲素《春閨思》)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張九齡《折楊柳》)
13.黃金臺(燕臺)。 相傳戰國燕昭王為了羅致人才,筑臺于易水之旁,上置黃金,延請天下名士。于是四方賢良紛然歸燕。此事傳為千古美談,歷代文人歌詠不絕。黃金臺意象就成為尊賢、用賢的象征。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陳子昂《燕昭王》)
此時聞有燕昭臺,挺身東望心眼開。(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
空嗟薦賢路,芳草滿燕臺。(溫庭筠《中書令裴公挽歌詞二首》)
正憂衰老辱金臺,敢望昭王顧問來。(羅隱《春日投錢塘元帥尚父二首》)
14.山陽笛(鄰笛)。 源于晉向秀與嵇康的事跡。嵇康被殺后,向秀因懾于司馬氏集團的威壓,被迫去洛陽應郡舉,歸時路過嵇康山陽舊廬,聞笛生思,悼懷故友。之后,“山陽笛”意象就反復出現于傷悼舊友的作品中,用于抒寫凄怨的悼友懷舊之情。
惟有山陽笛,凄余思舊篇。(庾信《傷王司徒褒》)
醉扣西州重回首,山陽鄰笛夜凄其。(沈約《挽于湖》)
無復平原賦,空馀鄰笛聲。(盧藏作《宋主簿鳴皋夢趙六》)
正難續幽夢,厭聞鄰笛。那堪檐外,更夜雨,斷又滴。
(袁去華《蘭陵王??次周美成韻》)
15.銅駝 宮門口的雕塑銅駝,是王室權威的標志。王室衰微,銅駝也失去了氣勢。它是王室興亡的見證。詩人用它來表達歷史滄桑之感。
洛下銅駝,昭陵石馬,物不自愁人替愁。興亡事,向清風把劍,清淚雙流。
(陳人杰《沁園春》)
銅駝荊棘千年后,金馬衣冠一夢中。(元好問《寄欽止李兄》)
舊游金谷云煙散,故國銅駝枳棘迷。(沈永令《秦中》)
不信銅駝荊棘里,百年前是五侯家。(顧嗣立《公子家》)
16.黍離 周室本都鎬京,后因亂衰微,鎬京漸成廢墟。一位東周大夫因事去故都,只見宮室故址,盡成禾黍之地,悲不自勝,遂唱《黍離》之歌。后世于是把對故國的悲嘆、憶念稱為“黍離”之悲。它是體現中華民族眷戀故國的意識的一個重要意象。
慨故都禾黍,故家喬木,哪忍重看!(陳與義《木蘭花慢》)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張元干《賀新郎》)
過離宮禾黍,故國煙塵,有淚輕彈。(高觀國《雨中花》)
漢闕唐陵盡禾黍,雁門司馬恨如何!(王士禎《潼關》)
17.夢蝶 源于《莊子·齊物論》,莊周在夢為蝴蝶時,愉快、愜意;突然醒來,仍然是心中充滿憂煩的自我。莊周杜撰夢蝶的寓言,本是為了表達“物化”之旨,但這個寓言的審美效應則是使人感受到幻滅、迷惘、苦悶。于是后人就用“夢蝶”意象來抒寫失落的心緒。
旅夢亂隨蝴蝶散,離魂漸逐杜鵑飛。(韋莊《春日》)
夢魂只能隨蛺蝶,煙波無計學鴛鴦。(劉兼《江樓望鄉寄內》)
枕上故園蝴蝶夢,枝頭斜月杜鵑聲。(呂定《金陵旅夜》)
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馬致遠《夜行船·秋思》)
化蝶有殘夢,焦桐無賞音。(陸游《吾年過八十》)
18.南浦 古代的送別傷離的作品中,常常出現“南浦”這個地名。這里的“南浦”是一個原型意象,其起源于《楚辭·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送別之地。后世詩文中的“南浦”也就成為了送別之地的代名。
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江淹《別賦》)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范成大《橫塘》)
片帆南浦離愁結,古道河梁別思生。(祁德淵《送黃皆令》)
19.群鷗 源于遠古傳說,在流傳中獲得了約定性和穩定性,成為原型意象。其內涵不僅是景色的點綴,也是超脫塵俗,摒除機心,淡忘名利,親近自然,歸心林泉的淡泊情懷的載體。在以淡泊名利、歸心林泉的詩作中屢屢出現。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杜甫《客至》)
鏡湖西畔秋千頃,鷗鷺共忘機。(陸機《鳥夜啼》)
鷗鳥忘機翻浹洽,交親得路昧平生。(李商隱《贈田叟》)
年年耕與釣,鷗鳥已相依。(韋莊《村居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