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誰提出了“紙張終究要消失”的說法,我是不贊同這種說法的。也許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和書寫材質(zhì)會對紙張造成沖擊,然而每當(dāng)捧起一本書時,那種令人心醉的觸感是難以描述的。就像在久旱無雨的沙漠中行走了很久的旅人捧起了泉水,一灣綠洲中的泉水,甘甜清涼的汁液,涌入喉間,多么美妙啊!紙張不會消失,因為書不會消失。
熱愛集郵的人,必是發(fā)現(xiàn)了郵票的美麗;收集瓶蓋的孩子,總是找得到自己的歡樂;還有收藏紀(jì)念幣的,整理老照片的,甚至是各類證書的。其實每一個喜歡收藏的人,不管收藏的是什么,都有一個共同點(diǎn),那就是對于自己收藏之物懷有一種深入骨髓的珍視。但也有只愛到皮毛的“收藏家”,他們對收藏的珍視源于投機(jī)之類的目的,并不算真正的收藏者。藏書的人里,也有這樣的“讀書家”,他們藏書并非出于對書中文字的珍愛,而是以顯示自己的博學(xué)為目的,或是急功近利地裝點(diǎn)一下門面。然而,在藏書歲月中堅持下來的人們,一定是源于內(nèi)心對書最純粹的熱愛,才能夠在歲月的流逝中獨(dú)守那么一份美麗的堅持。
藏書的樂趣,不在于藏了多少書,藏在哪里,而在于思考“藏些什么”的過程。這個時候,必先要對書本進(jìn)行閱讀——這也就是藏書最大的樂趣了。每讀過一本好書,收藏起來,就好像一個孩子偷吃了一顆糖果,把糖紙疊在一起的感覺。書本是糖紙,其中的文章和思想就是蜜糖,消化了思想,藏起了書本,是頭腦經(jīng)受一次圣潔洗禮的見證。笛卡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書幫助我們用高尚者的高尚凈化心靈。在書里,自由、浪漫和熱情,道德、秩序和堅忍,看似矛盾的品質(zhì)聚在一起,沖擊碰撞,釀成一種美妙的酒,帶著酸腐的氣息,又透著馥郁的醇香,靈魂就在兩種氣息的纏繞間飛升。
藏書的時候,免不了要將書籍歸類,這樣的工作,瑣碎而單調(diào)。整理藏書的間隙,如果感到疲累,隨手拈一本,或許是宋詞,或許是唐詩,以最適意的姿態(tài)、最虔誠的心境,席地而坐,面朝陽光,用最純粹的目光,打量。你會看到千百年前鶯歌燕舞的升平,夾雜著金花玉樹的纏綿和深鎖春宮的寂寞,透過舞女曼妙的身影,穿越時空向你走來。那些書中的大唐歌飛宋朝樂府,就那樣在你將要打盹的時候,破空而來。在似夢似醒間,醉了身心。如果厭煩了,再隨興換一本,讓自己沉浸在另一個世界,去看看紅樓夢中那一場催人淚下的落花葬,看看《邊城》中夢幻的湘西世界,去聽聽安塞腰鼓振奮人心的聲響,聽聽東山魁夷筆下的泉聲叮咚。書中的字句,因為有了時間的距離,幻化成水底的珊瑚,美麗而持久。就像《詩經(jīng)》里的蒹葭、白露,一抹水痕依稀可辨;駱賓王的“西路蟬聲”,仍舊如絲如縷;而王之渙的“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和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將同一個涼州鎖定在了心靈的地圖上;張愛玲描摹的那場“傾城之戀”,響著隆隆炮火的香港是不變的悲涼的背景。
歲月在哪里?在鐘表上,在日歷上,還是行走在窗前的陽光里?都是。最好的歲月在哪里?夾在藏書的紙頁里。書可以變舊,書中藏著的歲月不會褪色。每一個藏書的人,都是流浪在歲月的海洋上,不肯靠岸的。因為書中的歲月,是永無止境的,所以流浪的藏書人,是不肯停泊的。他們那一顆愛書心,總是隨著歲月流逝的節(jié)奏而有力地跳動著。
我愛語文 (宋霽云)
烏申斯基說,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全部精神生活的一朵最瑰麗、永不凋萎、永遠(yuǎn)開放著的鮮花”。她充盈著豐厚寬闊的人文情懷,她流淌著滔滔不盡的文化精神。她以撼人心魄的持久力量,攀越自身之上的雄偉高度,關(guān)照世事眾生,安慰滋養(yǎng)我們的心靈。
我愛一篇篇精彩的文章,那些勾魂攝魄的文字啊,它們是從一支什么樣的筆下流出來的?它們的誕生是艱難還是順利?這些,永遠(yuǎn)是我愿意猜測的問題。久久地走不出美文的枝枝杈杈絲絲脈脈,等到不得不收復(fù)自己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我已被感動地支離破碎。
在芬芳的語文世界里,一個漢字就是一種姿態(tài),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情感世界。簡單一個“水”字,呈現(xiàn)江河湖海之汪洋,顯示溝溪塘池之恬靜;既有大浪淘沙的雄奇,又有秋水長天的明麗。
蘇東坡有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離開文學(xué),生命就像枯枝旱土,沒有綠色,失去生機(jī)。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像一片清綠,一泓清泉,一盞清茶,一縷清風(fēng),帶給我們清爽和清幽;汪曾祺先生的小說如行云流水,如春出新韭秋末晚菘,讓我們體味到豪華落盡的真淳。在文學(xué)的殿堂里,我們身在現(xiàn)在,魂系往昔,“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現(xiàn)實的生命只能經(jīng)歷幾十年,我們的思想之流卻可以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通過言語的幽徑抵達(dá)先賢哲人的靈魂深處,觀賞一道道獨(dú)特而瑰麗的人文風(fēng)景。語文之于人生,猶如水、空氣和陽光,滋養(yǎng)性情,濯亮精神,升華境界。
我愛語文,從小就愛。駱賓王的《詠鵝》,令我懵懂的心智頓開;《鋤禾》使我開始理解了勞動人民的辛勞;李白的《靜夜思》,讓我了解到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做思鄉(xiāng)。后來,我讀了《滿江紅》,知道什么叫做精忠報國,岳飛前輩名字的正面是民族的瘡疤,名字的背面是歷史的勛章。我也愛讀《岳陽樓記》,它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不僅因為其鋪排壯美的語言辭藻,更重要的是因為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充沛其間。在語文的世界里,我為美麗的文字動情動容,陶醉在美文里,享受在美文里,感動在美文里。在語文的世界里,我感受到了寬厚的人文情懷,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我愛語文,在語文的世界里我不斷成長。
斟一杯涼涼的清茶,頓感沁人心脾。涼爽的清風(fēng)拂過,塵世中的沸沸揚(yáng)揚(yáng)漸漸退去,現(xiàn)實中的煩躁喧囂慢慢消失。翻開書本,我沉浸在語文的世界里,那種心靈的滌蕩,心胸的熨帖也非言語所能表達(dá)。我在感受文化的同時品味著人生。
大學(xué)了,我的專業(yè)沒有開設(shè)語文課。上完選修課回來的路上,一位同學(xué)問我選修了什么,我開心地說:“大學(xué)語文”。我愛語文。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學(xué)科,更是一門人生哲學(xué)。人生語文,來自于生命的自覺,需要用生命去融會、去印證、去實踐、去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