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的藝術》| 李明辰解讀
關于作者
山姆·高斯林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他因為首創“房間研究”,獲得了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青年心理學家年度杰出貢獻獎,被各大媒體譽為“觀察教父”。
本書是作者在觀察了數以千計的房間和個人網站后總結出來的房間研究成果。所謂房間研究,就是通過觀察整體環境、擺放物品的特點等精準判斷物品主人的性格。
核心內容
本書告訴你的是一種特殊的觀察方法,那就是根據一個人的物品以及他的生活空間來判斷對方的性格。以前我們認識一個人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對方進行多次、大量的交流,但使用觀察術,你有可能在根本沒有見過對方的情況下,就大致了解對方的性格特征。
前言
日久見人心,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的共識了,可是在實際生活中,需要判斷陌生人的時候實在太多了,你想啊,工作中你要簽多少合同,但判斷對方靠譜不靠譜的機會可能只有短短幾次談判時間;選擇和什么人做朋友,也很考驗你看人的眼光,總不能等到最后被騙了,才安慰自己一句“我就當是認清了這個人”吧?無論是結婚、買房,還是求職、招聘,幾乎所有的活動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僅僅依靠日久見人心,顯然不足以應對這么多的需求,怎么辦呢?今天這本書能幫到你。通過學習觀察術,你就有可能獲得快速看人的技巧。
說起善于觀察,你肯定能想到偵探。福爾摩斯第一次見到華生時說:“你從阿富汗來?”華生大吃一驚:“你怎么知道?”這種敏銳判斷的背后,就是對大量細節的觀察。你可能會說,小說人物都是虛構的,現實中怎么可能會有真正的福爾摩斯?你別說,還真有。大經濟學家阿爾欽就曾通過追蹤股票價格,提前揭露了氫彈是用哪一種原料做的。這種國家機密,他只用社會公開的數據就能推理出來。間諜的很多工作也是這樣。在你的印象中,間諜是不是都像阿湯哥或者007那樣呢?其實,真正的間諜工作,很多都是通過觀察整合各種公開信息和細節來推理出背后的機密信息。
和咱們今天要說的內容更接近的還有一種職業,叫犯罪側寫師。這名字聽上去有點奇怪,但這些人的工作可以說是現代版福爾摩斯,他們熟悉犯罪心理學,專門負責觀察犯罪現場,通過現場的環境布置和作案手法就能描述出犯罪分子的心態和個性。
說了這么多,其實這些厲害的人們使用的核心方法是一樣的,那就是觀察。接下來我就帶你去學習一下這種厲害的觀察術吧。首先,咱們說說,面對一個陌生人,你一無所知,該從哪里入手了解對方呢?第二,假設你有機會進入對方的房間,或者到了對方的個人網站,怎么做才能收集到更多線索?第三,哪些因素會誤導你的觀察,又該如何避免?
第一部分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陌生人和你的好朋友到底哪里不一樣?你可能會說,當然是了解程度不一樣了。那怎樣才算了解對方呢?你可能會說,認識時間足夠長,自然就更了解了。真的是這樣嗎?你的小學同學和你認識時間夠長了吧?但是你能說得上了解的有幾個人?你可能還會說,經常見面、經常說話,就更了解。這也不一定,你和你家樓下菜店的老板天天都能見面說話,可你們的了解程度大概也只停留在你買多少錢的東西他才愿意給你打折上。那你就要問了,照你這么說,了解一個人,既不是認識時間長短決定的,也不是話多話少決定的,那最關鍵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項專業的研究證明,了解一個人的最高境界在于了解這個人的身份。這個“身份”和我們經常說的“這是個有身份的人”不是一回事,心理學家把這里的身份解釋成“自我的內在故事”。什么意思呢?簡單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解釋。這包含了這個人的價值觀和豐富的性格特征。要完成了解別人的任務,你就要想辦法知道對方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具體怎么操作呢?當然是去觀察他的物品了。作者給具有觀察價值的物品做了分類,分別是身份標簽、情感調節器和行為痕跡。
咱們剛才說過,身份是一個人性格的核心,代表了他看待自己的方式,那么可以展示身份的物品都可以稱為這個人的身份標簽,比如,海報、榮譽證書、照片、小飾品、T 恤等等。身份標簽怎么用?咱們拿圖片舉個例子。這里說的圖片,泛指照片、海報、裝飾畫或者電腦壁紙等。外向型的人容易被其他人吸引,所以他們更偏愛人物類圖片,尤其是人物神態動作都更活潑、開放型的圖片;內向的人就很少擺放人物像,他們通常會選擇一些風景畫或者靜物畫,即使他們會擺放人物畫,畫像的主角通常也是鎮定的、平靜的。
第二類特別值得關注的物品是情感調節器,就是那種讓人產生回憶的事物,比如紀念照、婚戒或是信件等。據調查,美國8%的成年人都會在辦公室的桌子上或者錢包里放上親人的照片或者紀念品。在一項關于照片的心理學實驗中,研究人員讓一組參與者準備一張朋友的照片,讓另一組參與者準備一張自己喜愛的明星照片。參與者要看著照片,向研究人員生動描述他們遭到他人拒絕的一段經歷。看著明星照片的人和一般人一樣,感到情緒低落,但那些看著朋友照片的人卻沒有受到影響。經過一系列更深度的研究后,心理學家得出結論:情感調節器類的東西能夠抑制孤獨,有益健康和提高生產效率。所以當你觀察到這些物品時,你就能夠知道,這個人的情感依托在哪里,他的人際關系構成是怎樣的,誰能帶給他精神慰藉,以及他對這些關系的看法。
第三類值得重點觀察的是行為痕跡。行為痕跡是最好的觀察對象之一,它是人們在做了某些事情之后留下來的痕跡,比如廚房里的油漬、磨損的輪胎痕跡都是被使用過的痕跡。有一個經驗豐富的汽車維修師就曾發現,那些容易焦慮、害怕的人比鎮定放松的人更容易磨損剎車片,因為焦慮的人遇到一點點狀況都會忍不住去踩剎車。哪里能獲得大量的行為痕跡呢?你可能想不到,在垃圾里。揉成團的購物單和商店收據,能讓你知道一個人的喜好和消費情況;空藥瓶能表現出一個人的身體是不是患有某些疾病;幾張寫廢的信紙,能讓你了解到他的人際關系或者他在想什么。垃圾證明了已經被使用的過去,而且因為是垃圾,丟垃圾的人不會太在意,也就沒有偽裝的動機。你看,要當大偵探,你或許可以考慮先當個“收破爛的”。
到這,咱們來回顧一下之前的內容。要想深入了解一個人,就要知道這個人看待自己的方式,這包括他的性格、價值觀等。從哪里能找到這些線索呢?作者給出了三大類值得觀察的物品,分別是身份標簽、情感調節器和行為痕跡。通過觀察分析這三大類物品,我們甚至能對根本沒見過面的陌生人都有一定的認識。
第二部分
單純觀察物品已經讓你對目標對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你獲得了一次走進對方家里或者辦公室的機會,還能從哪里獲得更多信息呢?
首先,當然是先觀察一下房間的整體氣氛。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么會花費很多時間來布置自己的個人空間呢?在一個關于員工舒適度和投入度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在舒適環境中工作的員工會更加投入,對公司的盈利做出的貢獻也越大。而這里的“舒適”,并不僅僅是指物質條件,人為營造的心理環境比實用性更重要。比如,一個在辦公環境上花費更多心思的員工,給自己的辦公室放一束鮮花或者幾個擺設,這些東西和工作可能沒啥直接關系,但是卻能讓他比普通員工更加熱愛工作,也更能投入工作。這說明什么?那些看上去沒有實用功能的裝飾,或者我們自以為隨意擺放的物品,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體現。物品和空間的互動形成了一個房間的整體氣氛,它能反映一個人的心理訴求,也能表達主人的性格特征。
說到這,我想到了在房間整理中特別有名的那個概念——“斷舍離”,這是一種通過整理房間認識自己、收拾心情的生活哲學。通過收拾房間,就能認識自己以及自己和物品、自己和他人的關系。斷舍離的理論也能說明房間觀察的可靠性。比如說,保守的人一般會有比較多的能體現出秩序的物品,例如郵票、日歷、各種計劃表,他們的房間也相對更加整潔干凈,進入他們的空間你會感到井井有條、空氣清新;而開放的人,他們的房間里通常會出現很多更外向的物品,比如旅行相關的書籍、種類多樣的音樂光盤或者藝術品、世界地圖、電影票等,進入他們的房間,整體感覺會更輕松,有很多新奇的東西在等待被發現。
除了環境的整體氣氛之外,物品的擺放位置也對了解一個人有巨大幫助,這是房間觀察的第二個重點。
作者講了一個故事。他去朋友麗莎家做客,房間里的擺設和物品表示,麗莎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文藝女青年。但作者發現,麗莎明明有很多書,卻只有一本被單獨放在一個小平臺上,這本書就是海明威的《流動的盛宴》,內容大概是記錄了海明威在巴黎當記者時的生活。能看得出來,它不是遺留在那里的,而是故意放在那里的。這種鄭重的感覺說明,這本書對于麗莎來說非常重要,肯定有一些特別的含義。通過詢問作者得知,原來這本書是麗莎的前男友推薦給她的,麗莎閱讀了這本書覺得非常喜歡,當她得知海明威在巴黎生活的時候還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記者,她就更感到這本書非常有意義了:一個未來在文學上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的大作家,也曾經歷過默默無聞的時間,這是她覺得最受鼓舞的地方。這是一個重要的信息,作者從文藝女青年的外表下挖掘出了她更深層次的價值觀,用咱們的話來說就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麗莎從海明威的書中受到了鼓勵,意識到卓越的成就即使在早期得不到認可,但是最終一定會受到世界的稱贊和獎賞,即使作者已經死去了,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有意義的。你可以想到,麗莎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一定會按照這樣的價值觀不斷前進。
到這,你可能會問,如果我根本沒有機會走進一個人的房間,那房間觀察術是不是就沒有用了呢?別急,觀察術不僅對物理環境有效,對虛擬環境也是一樣的。而且,在這個互聯網已經覆蓋了大部分人的今天,想觀察一個人,網絡空間甚至能提供比物理空間更多的信息量。小到網名、個性簽名、電子郵箱下的落款、微博幾十字的個人介紹,大到微信朋友圈、博客等各種能夠發布感想和文章的社交平臺,我們的生活和思想在網絡上幾乎可以被一覽無遺。
就拿剛剛說的麗莎為例。通過《流動的盛宴》這本書擺放位置的不同,作者發現了她更深層次的價值觀,但如果你沒有去過麗莎的房間,是不是就無法發現她在這方面的性格了呢?作者在后來和麗莎發電子郵件通信時發現,麗莎在電子郵件的末尾簽名處,引用了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這句話是“偉大的精神總是受到平庸之人的強烈反抗。當人們不再輕率地相信世俗的偏見,而是誠實勇敢地使用他們的智慧時,后者是不能理解的”。這個引語與對海明威的敬佩之情是相呼應的。而且在麗莎的個人主頁作者還看到,她的空間名稱不僅僅是“麗莎”,而是“麗莎是一個很重要的人”,所有這些表現都在呼應麗莎的價值觀:她很在意自己對世界創造的價值,知道在一個時間段里,世俗意義上的成敗評價并不能對將來的價值做出準確定位,即使現在默默無聞,以后也一定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當然,無論是觀察房間的整體氣氛、物品擺放還是網絡空間,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一些統一發放的制服或者物品,無法體現主人的性格;辦公室的空間是對外的,可能會受到工作要求的制約;正式的工作郵件中不太會使用怪異的網名等。要在場景中獲取更準確的性格信息,就要先排除類似的限制。在日本,除了正規的電子郵件賬戶,許多人的手機上還有專用的電子郵件地址,這是為了區分場合,比如,給教授發論文的郵箱和私人聊天約會用的郵箱就不是同一個,私人郵箱更能體現主人的個性。
咱們總結一下場景觀察這部分,剛才說了,觀察要把物品放入具體的場景中去,我們從現實和網絡兩個方面做了介紹,你可以通過觀察整體環境、查看物品的擺放位置和物品具體的使用場景,來對一個人的性格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第三部分
說到這,你可能會問了,有觀察就會有反觀察,會不會有人故意利用剛才說到的觀察重點制造虛假信息,反向影響別人對他的判斷呢?答案是,有可能。在之前說的三類物品中,身份標簽最有欺騙潛能。比如,為了見重要客戶,有些人會事先租一輛豪車,穿一身名牌,這樣就很容易讓客戶相信他是有經濟實力的,更容易達成合作。還有一些人希望讓客人覺得自己愛干凈并且品格高尚,也能通過臨時大掃除讓本來連落腳地都沒有的屋子瞬間變干凈。
那如何才能識破這些偽裝呢?就拿想假裝愛干凈來說,突擊打掃衛生最多能呈現出一個收拾過的房間,打開他的衣柜,也許衣服會多到直接掉下來。去別人的辦公室做客,如果你只是乖乖坐在桌子前一動不動,那當然只能看見一張整潔的桌面,但如果稍微低頭一看,或許就會發現桌子下面雜亂的充電線和各種落灰的快遞盒。
你還可以在身份標簽之外,多觀察對方的行為痕跡,行為痕跡是很難偽裝的。比如,收集整理大量書籍,需要費好幾年的時間;再比如,要想墻上掛滿社會榮譽,就必須先得到這個獎;還有,運動設備有沒有使用過,也能通過使用痕跡體現出來。這些沒有辦法臨時準備或者需要花費大量成本的痕跡,都能給你提供有力證據。
當然,你還要記得整合多方信息。當你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熱愛運動,你要收集大量支撐這個觀點的信息。比如,他有健身房的年卡,并且有持續使用的記錄;他的書架上有科學運動相關的書籍;他的運動裝備有使用并且保養過的痕跡;他的微信簽名是“運動讓生活更美好”,總之,信息之間必須相互支持。
另外,下意識的反應也是觀察一個人的大好機會,因為真實的個人信息和性格往往不受控制,會自動展現出來。咱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跟你的朋友玩互換名字的游戲。如果你們有好幾個人,名字全部打亂安排,那這個實驗的效果會更好。現在,你們可以互相叫對方的新名字了,開始的時候,大家基本都能應付,但時間一長,或者你們一起出去逛街、吃飯,做點其他的事情之后,這時有個人突然喊了你的真實名字,你一定會條件反射一樣地立馬答應他。你看,在有意識地控制之下,人當然有可能偽裝,但偽裝需要注意力來支持,一旦稍有松懈,下意識的反應就會暴露真實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