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史上最全的云南古樹茶資料(下)
老烏山古樹茶


      老烏山茶區位于鎮沅縣按板鎮西南,主要分布在按板鎮所屬的羅家、文立、那布三個村民委員會所轄的17個村民小組,文立的南面就是小景谷茶區。主要居民有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人口約3000人。這里平均海拔1 900米,年平均氣溫18C。
     老烏山茶區有野生茶、老樹茶、臺地茶分布。老樹茶有的分布在田邊地角,有的成片種植,有的被矮化。據2006年統計,老烏山茶區有老茶園2500畝,喬木型老樹茶380多畝,臺地茶3500畝。在老烏山的老茶樹中有很多是干徑1 0多厘米到20多厘米的大茶樹。
     在和尚寺村地邊有一株大茶樹,根部直徑達1.23米,在離地1米多的地方有一級分枝6枝,分枝的枝干徑超過30厘米,樹高達9米多,是紫芽變異種,當地百姓一直在采摘制茶葉食用。經專家考證屬于栽培型茶樹。這株大茶樹在多年前就已被當地民眾奉為“茶神樹”,每年要在茶神節這天前來祭拜。
     老烏山茶樣的特征是:條索稍粗長,由于不少被矮化,芽頭較多,湯色金黃明亮,苦味較顯而澀弱,苦能較快化甘,甘較持久, 香氣明顯,湯質較飽滿,葉底黃綠,由于生長環境影響,山野氣韻不強,有杯底香。


茶山箐古樹茶


     茶山箐茶區屬于鎮沅縣喬木狀老茶樹數量比較多的一個茶區。茶山箐老茶樹主要分布在田壩鄉民強村委會茶山箐村民小組周圍,中心點距縣城1 1 0公里。山形以東西走向為主。進茶山箐的車路路況不佳,干季有的路段越野車還要用前加力。茶山箐一帶有栽培型老茶樹1 050畝。樹齡在數百年。最大茶樹基部干徑40厘米。茶樹有的成片分布在山坡,有的分布在地邊。
  茶山箐茶特征:條索黑亮較,湯色金黃明亮,苦味較顯而澀弱,苦能較快化甘,甘較持久,香氣明顯,湯質較飽滿,葉底黃綠,山野氣韻較強,有杯底香。


大麥地古樹茶


     大麥地位于鎮沅縣東,隸屬者東鎮麥地村委會,距縣城91公里,其中從學堂街到麥地村的約七公里山路比較難行。
     麥地村位于北緯24度01分,東經101 度23分.海拔1730米,居民有彝族、拉祜、漢族。
     麥地與馬鄧隔一條大山箐相望,直線距離只有2~3公里。
     古茶園分布在村后,最大茶樹主要集中在一個山凹中,茶園從山凹向兩側山坡展開,大茶樹比較集中的區域約有近5畝面積,茶樹樹高多在2米以上,干徑10厘米以上,最大茶樹基部干徑超過20厘米。土壤以黃沙土為主。
     大麥地茶特征:條索緊結較黑亮,湯色金黃明亮,葉底黃綠勻齊,山野氣較強,杯底留香,苦澀稍顯,苦顯于澀,澀短,回甘較快較好,湯質尚飽滿。


老倉福德古樹茶


     景東縣位于云南省西南中部,地跨北緯23度56分~24度29分。川河從西北方安定界入境向東南貫穿全縣,以川河為界,西面屬無量山系,東面屬哀牢山系。總面積4465.85平方公里。全縣共轄錦屏、文井、漫灣、大朝山、花山、大街、龍街、文龍、安定、林街、曼等、景福等1 3個鄉鎮。境內海拔最低點在大朝山東鎮文笑河口與瀾滄江交匯處,只有795米。最高點是無量山貓頭峰,有337 1米。年平均氣溫為18.3℃,年平均降水量為1086.7毫米。
     景東產茶歷史悠久,唐代樊綽的<蠻書>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銀生指當時南詔國的銀生節度,其治所就在今景東縣城。
     景東境內的古茶園、古茶樹和茶馬古道充分說明景東是古老的普洱茶產區之一。民國1 4年,云南省省長唐繼堯曾給景東老倉福德茶山出品的“老倉茶”頒優等獎章。
     據景東縣的普查,全縣1 3個鄉(鎮)、1 02個村民委員會、802個村民小組區域有老茶樹分布。其中50~100年的有32744.79畝。 1 00年以上的有4394.13畝。
     老倉福德茶區的老茶樹、老茶園主要分布在安定鄉的迤倉、中倉\外倉、河底、民福,文龍鄉的邦邁、邦崴、文錄、文昌等地。這一帶海拔在1670~2020米,有老茶樹1 6035畝,其中樹齡在50~100年的有1 4450畝,樹齡在1 00年以上的有1 585畝,年產量超過200噸。
     茶園主要分布在大山的中上部,茶園有多片密度大的,但是大茶樹、矮化老茶樹、新植茶混生。還有一些大茶樹分布在地埂邊和村中。有少量中小葉種。中倉、迤倉兩個村委會老茶樹較多。居民主要是彝族。中倉回民村旁的一片茶樹比較大。村名叫回民村但居民是彝族。
     回民村:北緯24度 41分,東經1 00度 36分,海拔2001米。
     中倉后山坡:海拔2099米。
     迤倉:北緯24度 41分,東經1 00度 35分,海拔1 898米。
     老倉福德老樹茶樣的特征是條索黑亮較緊結,山野氣一般,杯底留香,苦澀不顯,澀稍長,湯中帶甜,回甘較好,湯質較飽滿,湯中有香,滑順,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黃綠勻整。


金鼎古樹茶


     金鼎茶區屬于景東品質比較好的一個老樹茶區。金鼎茶區的老茶樹、老茶園主要分布在林街鄉的巖頭、龍洞、箐頭、丁帕、青河,景福鄉的公平、金雞林、岔河、勐令,東鎮的黑蛇、蒼文、長發一帶。這一帶海拔1762~1997米,有老茶樹7542畝,樹齡在50—100年的有6591畝,樹齡100年以上的有95 1畝。在勐令村大村子有一株大茶樹,樹高7.5米,基部干徑合圍有175厘米,由于年代久遠樹心已空,當地百姓一直在采用,在這株大茶樹周圍還有大茶樹十幾株。
     在公平村蘆山村民小組有一株大茶樹,樹高9米,基部干徑合圍達2.16米。當地百姓現在仍在采用。在周圍還有大茶樹幾十株。
     金鼎古茶山老樹茶樣的特征:條索較黑亮細短,湯色黃綠明亮,苦較顯而澀較弱,苦能化甘,較長,湯質尚飽滿,有山野氣韻。


漫灣古樹茶


     漫灣茶區屬景東茶區,漫灣茶區的老茶樹、老茶園主要分布在漫灣鎮的安召、溫竹一帶。這一帶海拔在1867—1947米,有老茶樹3000畝,樹齡在50~100年的有2893畝,樹齡100年以上的有107畝。
     漫灣老樹茶樣的特征是:條索稍松、短、色黑,湯色黃綠,苦顯于澀,苦能化甘,湯質稍薄,有山野氣韻,葉底青綠。


哀牢山西坡古樹茶


  哀牢山西坡茶區主要分布在花山鄉文岔、撇羅、營盤、文崗,大街鄉氣力、三營,太忠鄉大柏地、麥地,龍街鄉東山、和哨。這一帶海拔1310~2150米,樹齡50~100年的有4844畝,樹齡1 00年以上的有753畝。
     花山大茶樹位于哀牢山西坡的花山鄉文岔村村上社。海拔1 860米,樹高11.5米,當地百姓說此樹已有十一代,應該有200年以上。現在每年還能產茶幾十斤。
     大街鄉氣力村靈官廟大茶樹,海拔1940米,基部干徑2.12米,樹高14.8米,是目前景東發現的栽培型最大的大茶樹。
     太忠鄉大柏村丫口古茶樹。海拔1940米,基部干徑合圍2.85米,樹高8.9米,樹心已空,可容一個大人。一直在采用。
     龍街鄉和哨村瓦泥大茶樹。海拔2100米,基部干徑合圍1 90厘米,樹高11.9米。周圍有大茶樹幾百株,一直在采用。
     哀牢山西坡老樹茶樣的特征:條索黑亮較細,湯色金黃,尚亮,苦顯于澀,苦能化甘,稍長,湯質尚飽滿,葉底黃綠,勻齊。


御筆古樹茶


     御筆茶區屬景東茶區,御筆茶區的老茶樹、老茶園主要分布在錦屏鎮的菜戶、溫卜、利月、黃草嶺、山;中,文井鄉的清涼、丙必、山心等地。這一帶海拔1780~1920米,樹齡50~100年的老茶樹有3995畝,樹齡1 00年以上的老茶樹有995畝。
     御筆老樹茶樣的特征是:條索黑亮、稍長,湯色黃綠,明亮,苦澀較重,苦化甘較快,回甘明顯,澀能生津,澀稍久。葉底勻齊,黃綠。山野氣韻一般。  



長地山古樹茶


     長地山村隸屬景東縣文井鎮丙必村委會,長地山古茶園屬于距景東縣城最近的古茶園之一,從大范圍上分屬御筆茶區。在長地山可以看到山下的景東川河壩,去長地山的路從清涼開始上山,接近長地山村的一段比較陡比較難行。
     長地山村民小組有59戶,老茶園主要在村后山梁之后的山坡上,村中有一些大茶樹,村子周圍有新茶園。最大三株茶樹在村子里,是耿發忠家的,三株大茶樹成品字形分布,相距只有幾米,最大一株樹高5.2米,基部干徑超過30厘米。山后茶園大茶樹大小不一,清過林木雜草,翻過土,茶園周圍生態尚好。
     長地山位于北緯24度21分,東經100度50分,海拔1920米。
     長地山茶特征:條索緊結黑亮,湯色金黃明亮,葉底黃綠勻齊,山野氣一般,杯底有香,不夠強,苦較顯,澀短,回甘較好,湯質尚飽滿。


國慶鄉古樹茶

     江城縣位于普洱市東偏南。江城縣城距六大茶山中的曼撤、易武茶山的直線距離只有大約70多公里。歷史上曼撒、易武的茶也經江城運往石屏、昆明。由于受六大茶山茶葉貿易的影響,江城也很早就開始種茶、生產茶品。據地方史志記載,早在民國初年,已有敬昌號、群記茶莊等茶莊、茶號在江城制作銷售茶葉。在老古董茶中就有著名的“江城圓茶”。
     江城的喬木老樹茶分布最多是在國慶鄉。國慶鄉位于江城縣城北面,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僅8公里。國慶鄉的田房、洛捷、么等、嘎勒、博別等村委會轄區都有喬木老樹茶分布。國慶鄉居民以彝族為主。洛捷村的“洛捷”在彝語中就是“茶葉”的意思。據當地老人講國慶一帶種茶已有好幾代人。
     田房村委會位于江城縣城東北方,村委會所在地田房村距縣城僅8公里,田房村、太平村均有較多喬木老樹茶分布。這里的喬木老樹茶成片種植,分布于山坡、林下、村邊,大片的一片有幾畝到幾十畝,小片的有幾十株。很多都是幾乎沒修剪過的喬木型的老樹茶,樹高超過1.5米,干徑1 0厘米以上的占相當比例。在田房村白富恩家地里,有兩株大茶樹,1號樹根基部直徑達40厘米,樹高近4米,2號樹根基部近30厘米,樹高超過3米。在白文強家茶山的茶林中有一株大茶樹,從根部分為兩枝,根基部直徑超過30厘米,樹高近3米。
     國慶茶由于靠近易武茶區,氣候、土壤等與易武茶區相似,因而茶味很接近易武茶。近年來由于易武茶價上升很快,而且還供不應求,于是到國慶鄉收國慶茶去充易武茶的也就多起來,國慶茶的價格也就升得較快。
     國慶茶樣特征是:條索黑亮較粗長、泡條,苦澀弱,湯中帶甜,回甘較好,湯質尚飽滿。若與易武茶比,條索顏色比易武茶略深,芽頭稍多,湯質沒易武醇厚。


博別寨古樹茶


     博別寨隸屬江城縣國慶鄉么等村委會,位于縣城北方,距縣城20多公里,其中從么等村到寨子的七公里山路比較難行。博別寨有88戶,以彝族為主,有少量哈尼族。
     江城位于易武北部,歷史上是易武茶北上通道之一,江城茶業發展與易武茶興盛有很大關系;過去易武茶業興盛后有很多石屏人南下,到易武種茶、經銷茶,江城是石屏人到易武的必經之路:在易武茶業的帶動下,江城開始種茶、制茶、開茶莊。江城茶種源于易武。
     江城老樹茶主要分布在縣城北的田房、洛捷、博別、和平、公等、嘎勒等村。茶樹最大在田房,博別面積較大。博別寨老樹茶園主要分布在寨子北方山梁后的山坡上,寨子周圍有少量老茶樹,博別的老茶樹成喬木狀生長,高度在1~2米,干徑多在10厘米左右,雖然不粗大,但多是1 949年前種植的。茶園中清過雜樹和雜草,松過土,茶園周邊生態較好。土壤主要是黃沙土。
     博別茶特征是:條索略粗泡、黑亮,湯色金黃明亮,葉底黃綠尚勻,山野氣尚好,杯底留香,苦澀不顯,苦略顯于澀,湯中帶甜,澀短,回甘較好,湯質稍薄但較滑順,特征似易武,只是湯質不如易武滑厚。


臘福古樹茶


     孟連縣境內有古茶園很少被外人知道。其實孟連縣有兩片栽培型古茶園,一個在芒中,一個在臘福。說到臘福古茶,人們更多聽說過的是臘福大黑山野生茶。臘福大黑山位于中緬邊境上,最高峰海拔2603米,周圍分布著約58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在原始森林中分布有很多野生大茶樹,臘福大黑山野生茶考察公布后,很多人都認為臘福只有野生茶。在臘福大寨旁建有臘福水庫,栽培型古茶主要分布在臘福大寨周圍和水庫邊上。
     臘福大寨隸屬孟連縣勐馬鎮臘福村委會,水庫足巨縣城42公里,從水庫大壩到臘福大寨還有5公里,臘福大寨位于北緯22度07分,東經99度25分,海拔1570米。
     臘福大寨是拉祜族村寨,有1 00多戶。這里曾是孟連通往緬甸的通道之一,現在修了勐馬口岸公路,原來的通道就基本不用了,從臘福到國境線只有幾公里路程。
     臘福水庫旁有幾千畝新開的現代臺地茶園。
     臘福古茶屬于大葉種,分布相對比較分散,大茶樹最集中的地方是居民已外遷的舊寨,這里有很多株干經接近或超過20厘米的大茶樹。土壤主要是黃棕土。
     臘福茶特征:條索黑亮較緊結,湯色金黃明亮,葉底黃綠勻齊,山野氣較強,杯底香較顯且較長,苦澀較重,且苦顯干澀,苦在舌前部,苦退較快但澀稍長,湯中有甜,回甘較好,湯質尚飽滿滑順。


芒中古樹茶


     芒中古茶園是孟連縣兩個主要栽培型古茶園之一。芒中古茶園位于孟連縣城東面壩子邊緣處,距縣城5公里,隸屬孟連縣娜允鎮景吭村。位于北緯22度 23分,東經99度 39分,海拔1 020米。
     芒中村有傣族1 00多戶,村子旁有一些丘陵狀小山,種有大量茶樹,其中在村旁有一片約1 00多畝的老樹茶園,茶樹成喬木狀生長,由于多年不修剪矮化,樹高大,多數茶樹高超過3米,最高一株高達1 2米。干徑多在十多厘米。這片古茶過去是孟連傣族土司的御用茶園。
     孟連傣族是大約在南宋后期從德宏遷來的,到元代在其首領帶領下開始建成娜允古城,元朝曾設木連路軍民府,明朝設孟連長官司,清設孟連宣撫司,由傣族首領世代任土司o孟連宣撫司是云南邊疆重要的土司機構之一,其宣撫司署位于娜允古鎮內,保存完好。
     芒中周圍的茶園中有很多小樹茶,但少修剪,多成喬木狀生長,茶園周圍保留較多林木,生態較好,茶葉采擷面小,因而品質較好。
     芒中茶特征:條索緊結黑亮,山野氣較好,干茶與杯底香較好,苦顯于澀,但苦亦不重,苦中帶甜,澀短,回甘較好,湯質較飽滿,較甜滑,湯色金黃明亮,葉底黃綠較勻整。



冰島古樹茶


     冰島茶在普洱茶人的心目中具有很崇高的地位。冰島古茶孕育了勐庫大葉種,而勐庫大葉種是云南大葉種中著名的優良品種,現在臨滄,普洱的不少老茶園引種的就是勐庫種。
      易聘號冰島老寨清明前春茶古樹純料古樹茶普洱茶就產于此。
     冰島隸屬雙江縣勐庫鎮,距勐庫鎮約40公里,位于北緯23度47分,東經99度54分。海拔1670米。土壤主要是黃棕壤。
     有資料證明,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勐庫傣族土司從西雙版納引入茶種在冰島種植,成活150多株,這150多株的子孫在冰島繁育并推廣到了很多地方-冰島當時是勐庫土司的御用茶園。現在冰島村有50多戶,民族以傣族為主,還有漢族和拉祜族。冰島的傣族應該就是當年為土司管理茶園的傣族后人。
     冰島樹周圍都是茶園,新茶樹為主。老茶樹多長于地埂上,在老茶樹中還有少量是當年土司引種來的古茶樹。從老茶樹的生長位置可以看出冰島也有過毀蘩樹改糧田的過程。
  冰島老茶樹是標準的大葉種。老茶樹成喬木狀生長。有修剪痕跡。有一條很好的彈石路連接著勐庫鎮與臨翔區的章馱,冰島位于其偏北方,但從這條路岔入冰島村的路雖只有一公里多但路況之差與冰島的名聲地位實在不可想象。
     冰島茶特征:條索緊結黑亮,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黃綠勻齊,山野氣較強,杯底留香,苦澀不顯,湯中帶甜,苦在舌前部,苦澀退得快,回甘好,飲后口腔甜滑感好。湯質較飽滿、滑順。


小戶賽古樹茶


     臨滄市雙江縣的勐庫鎮轄區是勐庫種的發源地,勐庫大葉種是優良的普洱茶品種。勐庫種源于明成化二十一年開始種植的冰島茶,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 485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勐庫鎮轄區內茶園分布十分廣泛,古茶園很多,可惜的是多數都被改造過,經過清除森林、矮化茶樹的改造后,遠遠看去古茶園很像臺地茶園了。小戶賽古茶則屬于沒有矮化改造的少數古茶園之一。土壤主要是黃沙土,基土中有含云母沙石。
     小戶賽也寫成小戶撒,屬于勐庫西坡茶區,地處勐庫大雪山的半坡上,村子后的大雪山林中分布有大量野茶。
     小戶賽位于北緯23度40分,東經99度44 分,海拔1714米。隸屬于雙江縣勐庫鎮。小戶賽分成相鄰的兩寨,一寨是漢族,一寨是拉祜族,兩寨相距1 00米。漢族寨沒有大茶樹,古茶樹全在拉祜族寨。拉祜寨有1 40多戶。
     古茶園分布在拉祜族寨子的上、下和北側,茶樹成喬木狀生長,過去曾有修剪因此高度多在2米多,干徑多在1 0多厘米。最大茶樹生長在寨子中羅阿發家旁邊,基部干徑超過20厘米,高超過8米。
     小戶賽茶特征:條索緊結黑亮,湯色黃綠,葉底黃綠勻齊,山野氣較強,杯底留香,苦澀較顯,湯中帶甜,苦在舌前部,苦澀退得較快,回甘較好,湯質較飽滿滑順。


白鶯山古樹茶


     白鶯山原名白鷹山,據說過去當地鷹很多,得名白鷹山,大鷹經常攻擊百姓的家禽,最終引發了人鷹大戰,之后鷹漸漸變少,而美麗的白鶯又多了起來,于是人們將白鷹山改稱白鶯山。
     白鶯山村民委員會隸屬云縣漫灣鎮,下轄36個自然村。白鶯山距距瀾滄江直線距離只有10公里,屬于瀾滄江流域古茶園之一。
     白鶯山位于北緯24度 38分,東經1 00度 1 9 分.海拔221 7米。
     白鶯山種茶的歷史很悠久,而且在歷史上當地就有趕茶會活動,當地百姓通過這種活動與外地客商進行茶葉和其他商品的交易活動,其實就是過去的茶葉商品交易會。
     據考證最初在白鶯山地區種植古茶樹的是古濮人,今天稱布朗族,而今天主要分布的是彝族。關于布朗族的去向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遷出,二說是因彝族勢力大,布朗族也改稱彝族了。
     白鶯山茶樹資源十分豐富,在本地人的劃分上,茶分為本山茶、二嘎子茶、黑條子茶、白芽子茶、紅芽口茶、柳葉茶、藤子茶、勐庫茶等。本山茶應屬于馴化型茶,白芽子茶、紅芽口茶等應是以群體種中芽色、葉型不同而得名,二嘎子茶因其特征介于本山茶和栽培型之間而得名,二嘎子茶和黑條子茶根據條索、滋味、茶香等綜合判斷,有可能是野生型或馴化型與栽培型的雜交.
     白鶯山茶樹主要分布在村旁地邊,呈星狀分布,很少密集成片,茶樹多成喬木狀生長,高大而粗壯,大茶樹中馴化型占一定比例,勐庫種一般要矮小一些。
     本山茶特征:條索黑細不亮,多梗少芽,葉沿齒少且淺,山野氣較強,杯底香較好,正常沖泡基本不苦澀,如泡重會有少許苦,湯中帶甜,香型不同于一般的栽培型茶,回甘尚好,湯質較飽滿滑順,湯色金黃明亮,葉底黃綠勻整,葉、條索、口感滋味、香型、杯香都有明顯野茶特征,應屬馴化型。
     二嘎子茶特征:條索色黑不亮,多梗少芽,較粗老,山野氣較強,杯底香較好,略苦,澀稍長,湯中帶甜,香型特別,回甘尚好,湯質一般,湯色金黃帶紅,葉底黃綠勻整。條索、口感滋味、葉底香型等綜合品鑒,可能是野生型或馴化型與栽培型的自然雜交種,其總體特征偏向栽培型多一些。
     黑條子茶特征條索黑細不亮,多梗少芽,山野氣較強,杯底香好,略苦,但苦低于二嘎子茶,澀稍長,湯中帶甜,香型特別,回甘尚好,湯質一般,湯色金黃明亮,葉底黃綠勻整G條索、口感滋味、茶香等相似于二嘎子,介于野生型或馴化型與栽培型之間,可能是自然雜交種,其特征偏向栽培型多一些。


昔歸古樹茶


     昔歸古茶園是一個很特別的古茶園。之所以說它特別,一是因為它有“臨滄的老班章”之稱。二是因為它是成規模的古茶園中海拔最低的古茶園之一。三是因為它是臨滄范圍內古茶樹密度大,生態最好的古茶園之一。
     昔歸位于臨滄市臨翔區最東面的邦東村民委員會轄區,距邦東村1 2公里。昔歸村有1 1 3戶人家,居民以漢族、傣族為主。村子距瀾滄江只有幾百米,江對岸是普洱市鎮沅縣秀山村。將來糯扎渡水電站蓄水后,回水將淹沒江邊田地,昔歸村也將向高地搬遷。在專業人員對糯扎渡庫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時,在昔歸發現了新石器遺址和緬寺遺址。
     昔歸古茶園位于村子以北一公里多的瀾滄江邊山坡上,位于北緯23度 55分,東經100度 24分。古茶園主要分布在海拔900米至1 000多米的山坡上。古茶園的下面是瀾滄江嗄里古渡口,歷史上是臨滄與鎮沅等地連接的重要通道,現在仍有渡船連接兩岸交通。
      古茶園旁本來有村子,大躍進時才全部遷到現在昔歸村。現在仍可以看出當年的房地基平臺,還有當年種植的大芒果樹。
    古茶園所在的山叫芒綠山,亦寫作茫綠山,昔歸古茶園是臨滄市范圍內古茶樹保存最多,生態環境最好的古茶園之一。瀾滄江啤酒集團租用經營了古茶園的大約三分之二,在所租的2 1 6畝茶園內,有古茶樹1 7000多株。加上沒租的三分之一,則整個古茶園的面積有300多畝,古茶樹2萬多株。古茶園中保存了大量其他植物,生態較好。
     昔歸古茶基本是標準大葉種,茶樹干徑多在1 0多厘米,樹高多在150~200厘米。最大茶樹干徑約20厘米。
     昔歸古茶歸納下來有以下特征:條索緊結黑亮,湯色黃綠明亮,苦較突顯,且苦顯于澀,苦在舌兩側及舌根,苦退得比澀快,苦退后回甘較好,茶湯苦中帶甜,杯底有古樹茶特有之杯底香,但強烈程度一般,湯質滑潤感和茶氣較好。
     以昔歸茶與老班章比,茶味、茶氣、杯底香型與強度、湯中甜度及回甘程度應該有明顯區別。因此對于稱昔歸茶是“臨滄的老班章’’不應該理解為昔歸茶有老班章的特征,而應該理解為從茶的地位評說:老班章是西雙版納生態、茶味、茶氣最好的茶,昔歸是臨滄生態、茶味、茶氣最好的茶。


東旭古樹茶


     在臨滄市臨翔區邦東鄉至云縣大朝山西鎮有一條南北向大山脈,山脈東面是瀾滄江,江邊有臨滄著名的昔歸茶區。昔歸距邦東有1 2公里。在這條山脈的中上部有一條公路連接著邦東鄉和大朝山西鎮。從邦東鄉的邦東村經過曼崗村、菖蒲塘村等最后到邦旭村,在長達近20公里的公路兩側分布著一條古茶林帶,寬度從1 00米至數百米,或集中成片或零星分布,斷續分布長達近20公里,茶樹基本成喬木狀生長,由于這條山脈的中部及以上部分多是裸露的大石頭,茶樹主要生長于石頭之間的風化沙土中,茶樹中很多是干徑超過1 0厘米,高度超過1 50厘米的喬木狀老樹茶,這片茶區的海拔、氣候、土壤、生態環境以及茶的口感滋味基本相同,在整個臨滄市內像這樣規模的古樹茶園十分罕見,它的規模比昔歸古茶園要大得多。這一茶區的中心菖蒲塘村位于北緯23度 59 分,東經1 00度 20 分  ,海拔1 677米。
     這個茶區的古茶樹最集中是在邦東鄉的曼崗村和大朝山西鎮的菖蒲塘村,這其實是分屬兩縣區、兩鄉但山水相連的兩個村子。這一茶區內的最大茶樹在菖蒲塘村的上糯伍村民小組的地埂邊上,三株大茶樹相鄰生長,枝繁葉茂,最大的一株高超過1 0米,基部干徑超過70厘米。
     這片茶區規模大,茶樹齡長,茶的口感滋味好,但由于長期不被外界認知,這個茶區的茶價仍偏低,而且這一茶區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經過仔細斟酌后把這茶區稱之為“東旭”茶區。用此名的理由有三:一是該茶區分布于邦東村至邦旭村之間,兩個地名各取一字合為“東旭”。二是這片茶區分布于面東山坡,正對每天東升的旭日,可以稱為“東旭”。第三這片茶區規模大,品質好但就好象是藏于深閨的美女,像藏于深山的幽蘭,目前尚不為多數人所認識,因此希望將來這一茶區象東升旭日一樣蒸蒸日上,名揚天下,故稱之為“東旭”。
     東旭茶的特征是:條索緊結明亮,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黃綠勻整,苦澀不顯,湯質滑甜,回甘較好,有山野氣韻。其最突出的優點是湯質滑甜感很好,這應該是與其生長于山石間有關。其最突出的不足是茶園周圍缺乏森林,生態環境不夠好導致山野氣韻不足。



茶房古樹茶


     茶房鄉位于云縣南,歷史上稱為勐麻。茶房鄉轄1 6個村民委員會,老茶樹主要分布在馬街、茶房、村頭、響水、文乃、文茂、黃沙河等村委會,規模較大較集中在馬街村委會的周家村民小組。
     茶房位于北緯24 度 1 4分,東經1 00 度 1 0 分,海拔1 670米,茶園多分布在1 670米至1 900米之間。
     茶房種茶歷史據說已有300多年,但大面積種茶應在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 896年)。這一年云縣紳士石峻從勐庫購得茶籽30馱在茶房一帶推廣種植,此后茶房茶葉生產得到了很大發展。
     茶房茶特征是條索較緊結較黑亮,杯底留香,苦澀不顯,其中苦又顯于澀,苦澀退得較快,回甘尚可,湯質尚可。


香竹箐古樹茶


     鳳慶香竹箐的出名無疑是因為那棵號稱有3200年的古茶樹。
     香竹箐隸屬鳳慶縣小灣鎮錦繡村,其東北方直線距離幾公里就是瀾滄江,香竹箐古茶園也屬于瀾滄江流域古茶園中最靠北的古茶園之一。
     香竹箐村的周圍有很多茶樹、茶園,以現代臺地茶為主,老樹茶主要分布在村旁及村外地埂上,古茶樹主要分兩類,一類是栽培型,以勐庫種為代表,樹型相對小一些,干徑多在1 0厘米上下,樹高在2米左右。另一類是本山茶或稱大山茶的馴化型茶樹,這類茶樹比栽培型要粗大得多。土壤以棕黃沙土為主。
     香竹箐位于北緯24 度 35分,東經1 00度 04分。海拔2230米。
     植物樹齡測算過去多用年輪測算法,據說當年為在國際上競爭茶樹原產地曾將800多年古茶樹砍下搬到國際研討會上作證據。香竹箐大茶樹有3200年據說有多位專家論證,因為大茶樹沒有砍,還在,因此應該是用了比年輪測算法更科學的新方法吧。樹齡測算有科學方法,樹種測算應該也有科學方法,目前的古茶樹應該有野生型、馴化型、過渡型、栽培型幾種,香竹箐大茶樹被定性為栽培型古茶樹,定性用的是分子生物學還是基因分析方法或者是其他什么科學方法未見公布,但是據說是有很多專家認定。
     香竹箐大茶樹及其旁邊的多株大茶樹,其樹型、葉型特征與云縣、鳳慶、景東一帶的被當地人稱為本山茶、大山茶的馴化型茶樹的基本相同,其制成品的條索、色澤、湯色、茶氣、茶香、口感滋味、回甘、存放變化特征也與本山茶基本相同。
     香竹箐大茶樹茶的特征是:條索黑粗基本無條索狀,湯色轉紅快,一年茶湯已轉黃紅,葉底黃綠尚勻,基本無苦澀,湯中帶甜,回甘較好,山野氣較強,杯底留香,香型與其他栽培型有別,湯質較飽滿。
     香竹箐勐庫種與勐庫茶相似,味稍淡。


平河古樹茶


     平河是一個村民委員會,隸屬鳳慶縣大寺鄉,位于鳳慶縣的西北角,其西北方與昌寧縣接壤。平河村下轄5個村民小組,有700多戶,以漢族為主,有白族。
     平河位于北緯24度47分東經99度 47 分,古茶樹主要分布在海拔1900~2200米附近。平河的東北方就是瀾滄江,平河屬于瀾滄江西南岸升起的高山部分,平河村距瀾滄江直線距離只有1 2公里,在山上可以看到小灣電站關閘攔水后升起的江面。
     平河古茶園應該是瀾滄江流域古茶園中最靠北的古茶園,也是鳳慶最大的古茶園之一。古茶樹分布在平河村委會下屬的5個村民小組,古茶樹主要有兩個種,一個是勐庫大葉種,一個是當地人稱“本山茶”、  “大山茶”的當地馴化種。古茶樹基本都不成片,只有新茶園有成片的。古茶樹多數分布在村邊及地埂上。
勐庫種的栽培時間從幾十年到上百年,樹成喬木狀生長,干徑多在1 0厘米上下,而本山茶有很多基部徑圍在1 00厘米上下的。勐庫種的茶氣、茶味、茶香、口感滋味與多數栽培型大葉種茶相似,茶氣茶味稍顯弱,應該是緯度偏高和海拔偏高的原因。本山茶多數屬于馴化型茶,帶有較多野茶特征,其樹型、葉型與栽培型有別,制成品的條索、茶氣、茶香、口感滋味也有明顯區別,其條索粗且少成條索,色黑且不亮,湯色金黃且變紅較快,茶香顯但退化快,苦澀弱,澀尤其弱,回甘一般,湯中有甜。本山茶當地人也叫紅苞茶,其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因芽苞有紅而得名,另一種說是因賣給蒙古人在蒙古包中泡飲而得名。似乎第一種較合理。
     平河本山茶特征:條索黑粗且幾乎不成條索狀,湯色淡黃,葉底黃綠勻齊,幾乎無苦澀,重泡后有苦不澀,山野氣較強,杯底香強且持久,湯中帶甜,有香但香型較特殊,回甘較好,湯質較飽滿。干茶、湯、香、口感等有野茶特征。
     勐庫種則相似于勐庫茶,口感和茶氣稍淡。


點按鈕分享或收藏到微信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走進普洱茶臨滄茶區,詳細了解臨滄各個茶山的特點,你喝過哪個?
【易武專題】“七村八寨”易武茶
理清各大普洱名山茶
臺灣最負盛名的5種烏龍茶,你喝過幾種?臺灣烏龍茶有何不一樣?
烏崠頂鳳凰茶 宋種老樅風韻猶存
西雙版納古樹普洱產地細分情況,值得收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明县| 荆州市| 望江县| 仙桃市| 长岛县| 荣昌县| 子洲县| 巴彦淖尔市| 莱芜市| 南江县| 玛多县| 德庆县| 炎陵县| 都匀市| 华蓥市| 汶上县| 阿拉善盟| 峡江县| 聂荣县| 邵武市| 泗阳县| 土默特左旗| 南涧| 伊通| 抚宁县| 周至县| 株洲市| 炉霍县| 鸡西市| 普安县| 武功县| 嘉鱼县| 隆安县| 定安县| 斗六市| 开远市| 岚皋县| 织金县| 鹤庆县| 易门县| 溧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