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原文:
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顏氏如是說:
我看到這個世界上,有的父母不講教育而只是溺愛子女,往往不能這樣做(指上文所述正確的教育方法);孩子的吃喝玩樂,放縱他們,讓他們隨心所欲,本來應該訓誡的,反而夸獎,本來應該呵斥的,反而面露笑容,等到孩子懂事時,就會認為按道理本來就應當是這樣。驕橫傲慢的習慣已經養成了,才開始去制止,就是棍打鞭抽把他打死也樹立不起威信,憤怒一天天增加,卻只能增加孩子的怨恨,直到孩子長大成人,終究是道德敗壞的人。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就像天性,習慣了就成為自然。”就是這個道理。俗話又說:“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子女要在嬰孩時。”這話很正確啊!
他山之石
1
溺愛結苦果,“忤逆墓”的故事。
在山西省侯馬市曲沃縣金沙村,有座著名的“忤逆墓”,墳墓的主人是元末明初人王進。王進的父親是一個秀才,50多歲時才生了他這么一個兒子,自然欣喜異常。老秀才把王進視為掌上明珠,百般溺愛,好吃的讓給他吃,漂亮的衣服讓給他穿,他要什么父母就給什么,對他百依百順。
這樣的教育,當然只能教育出自私自利、驕橫跋扈的孩子。于是,小小年紀的王進好吃懶做,終日游手好閑、吃喝玩樂。他不尊重父母,只是把父母當做給他提供吃喝玩樂錢財的奴隸。一不如意,對父母非打即罵。
有一天,老秀才受人之托,為一家人操辦婚事,由于走得匆忙,沒帶王進去。王進知道父親有酒喝卻沒帶他去,心里非常不滿,破口大罵,并揚言父親回來后要殺了父親。后半夜,老秀才回來了,妻子把兒子要殺他的情況告訴了他。老秀才不相信兒子真的會殺他,以為是他氣憤之后說的憤激之詞,但他對兒子的脾氣很了解,決定試一試兒子。于是,他取了一只葫蘆,用棉衣裹好,放進被子里,偽裝成一個入睡的人的樣子。他自己卻躲地旁邊觀察。
不一會兒,王進果然持刀偷偷摸進了老秀才的房間,朝“人頭”猛砍一刀,“撲”的一聲,似乎砍中了。慌亂之中,王進來不及拿上刀,就匆忙逃走了。老秀才在黑暗中親眼看到兒子要殺他,驚得大氣都不敢出一口。
以為犯了殺人罪的王進逃到異鄉,隱姓埋名,過著惶惶不可終日的逃亡日子。由于平日嬌生慣養,他沒有任何的生存本領。舉目無親的他,只能靠討飯為生。處處遭人白眼,受人凌辱之后,才念及父母恩情,痛悔不該殺死父親。此后,他立志重新做人,拜師求學,發奮讀書,習文經武,練騎學射,終于成了一個文武雙全的有用人才。時值元末農民起義,王進參加了朱元璋的軍隊。由于他善騎射,性英勇,屢建奇功,明太祖朱元璋晉升他為金帶都指揮。有一次,他在征戰途中路過家鄉,才知道他的父親剛去世不久,他并沒有殺死自己的父親。
王進的親身經歷讓他明白了溺愛的危害。為了教育子孫、警醒世人,他公開了自己的罪過,并且留下遺囑:“吾曾忤逆不孝,理應死無葬身之地。吾死后應掘一深井,系棺于鐵鏈上,天地不著。俟吾罪消孽完,鐵銹鏈斷,棺木落水,幽靈方得慰籍。”
后來,王進在征討陳友諒的戰事中陣亡,他的子孫遵照他的遺囑,掘井系棺,建墓立碑,并稱之為“忤逆墓”。
千百年來,“忤逆墓”給世人敲響了警鐘,特別是對天下的溺愛子女的父母,警鐘長鳴。
鑿玉臺:
溺愛的危害
“你知道運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一個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所謂百依百順,就是溺愛。溺愛,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一個不幸的人,這可不是危言聳聽。你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這是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說的。因為道理很簡單,“慣見一切事物都屈從于自己的兒童,一旦投身社會,到處碰到的盡是違逆自己意思的事情,從前以為世界上的事可以隨心所欲,現在這個世界竟沉重的壓倒了自己。”
在溺愛的環境下生長的孩子,在人格上會有很多缺陷。
專橫任性。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的思維便定勢為,一切事物皆是以自我的意志為轉移的,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孩子思考問題常常以自我為核心。其性格特點當然地是唯我獨尊、自以為是、驕橫跋扈、為所欲為、固執己見等。
沒有責任感。人類道德的基點是愛心和責任感。而受溺愛的孩子,往往會沒有責任感。他們認為,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是理所應當的,是父母應盡的責任。他們知道享受愛,卻不懂得付出愛;他們知道讓父母盡責任,卻不會對父母盡責任。對父母如此,對社會和他人就更可想而知了。這樣的孩子,社會責任感差,對人缺乏同情心,不懂得關心和體貼別人,不懂珍惜別人的感情。
自治力差。被溺愛的孩子,鍛煉的機會少,生存本領低下。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差,獨立生活的技能低,不善與人交際;一旦碰到困難、挫折,不會克服,更沒有毅力,只能茫然無措、灰心喪氣;生活上工作上不能吃苦,貪圖享受;思想上有一種依賴性,無法實現真正的獨立。這樣的孩子,讀大學了還不會洗衣服,讓母親陪讀,給他做傭人;上大學了還不會在醫院買藥,感冒了,母親背飛機給他送藥去。這種事,不知道生活中發生了多少。
自制力差。在溺愛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心理脆弱,禁受不起失敗的打擊。小小的失敗,他就以為世界末日來臨。考試沒得第一名,就跳樓自殺,這種事,一點也不新鮮。心理脆弱還表現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出現失控的現象。他們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他們會為一點小事與別人大動干戈,造成無法想像的后果。
此外,受溺愛的孩子還有很多惡習。
由于缺少勞動鍛煉,懶惰成性、好逸惡勞;由于缺乏做事的經驗,遇事缺乏主見;由于關注自己多,自私自利、追求享受、不懂寬容、不會忍讓;由于動手動腦的機會少,智力開發滯后。
不過,絕大多數家長都知道溺愛對孩子是有危害的,從內心里講,他們也不想溺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生活中的溺愛是比較普遍的,我們不妨舉出一些生活中的瑣事,立此承照,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行為,是不是溺愛孩子了?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還小。
有了這種思想,孩子出世沒幾天,家長就會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抱著他走,搖動,撫拍,甚至半夜三更的時候抱著他到處走;三四歲了,走路摔倒了,急忙把他抱起來,還一邊罵地面、打凳子;七八歲了,還追著他喂飯;十四五歲了,還不讓他洗自己的衣服,甚至一雙襪子……
物質條件豐富了,滿足孩子的愿望,讓他過得更幸福。
孩子在家中享受特殊待遇,最好吃的讓他吃,最漂亮的衣服讓他穿,用的東西任他挑,電視頻道任他選,一句話,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孩子的話無異于“圣旨”。對孩子的愿望過度滿足,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孩子從來沒有感受過挫折,提出的愿望從來沒有不被滿足。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進公園要把所有的項目玩個遍,即使天黑了也不回去;看電視隨便看到什么時候,上網想上多久就上多久;吃零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玩具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想買多少就買多少;零花錢想用多少就用多少。
過度地關注和保護。
總以為孩子小,做什么事家長都不放心。倒水喝怕燙手;自已憂盛飯怕打破碗;洗衣服怕洗不干凈,怕弄濕了身體患感冒;過馬路怕汽車;買東西怕買錯;去學校怕走錯路;郊游怕出事。似乎孩子做每一件事,家長都不放心。生怕孩子沒吃好喝好,小小年紀補鈣補鐵又補鋅,補完肌膚補大腦。生怕孩子學得少,書法繪畫唱歌跳舞鋼琴電腦還加演講。過度地保護,過度的關注,過度的照顧,過度的擔心,讓孩子真以為除了他地球都不轉了,他就是宇宙的核心。
孩子是自己的乖。
總以為自己的孩子是乖孩子,與其它孩子鬧矛盾,總以為是別人的孩子有錯,聽信孩子的一面之詞。即使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有錯,也庇護縱容。對孩子的不良品德和習慣不批評、不教育、不幫助,反而包庇護短。總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了就懂事了。
孩子不用做家務。
孩子的自我服務性勞動,能做也不讓他做。小到吃飯穿衣,大到整理房間,做飯做清潔,洗衣服被褥,所有家務都由家長包辦代替。孩子想干點什么也不行,只讓他讀書。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帝王般生活。
其實,這些都是溺愛孩子的表現。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個性的教育基本上要在三歲以前完成,這以后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再教育的問題了。”這與顏氏的教育孩子要從早抓起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民間有一說,“三天細娃兒娘慣壞”,意思是說,孩子生下三天,母親如果溺愛孩子,就會讓孩子養成一些壞習慣。上文所說的,有的嬰孩,父母晚上要抱著他遍地走,正是這種現象。即使初生的嬰孩不懂事,但是,他至少是生物,條件發射現象是絕對存在的。
心理學家們做過試驗,證明剛生下的孩子,確實會受外界的刺激而養成一些習慣。比如睡覺的習慣,大小便的習慣,吃奶的習慣等,完全可以很快就培養出來的。
因此,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不存在溺愛現象。
教育孩子,要“小時嚴,大了寬”。小時候嚴格要求了,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大了就不用再多加管教了。相反地,小時寬,沒有嚴格要求,養成了壞習慣,大了就不容易改過來了,“捶撻至死而無威”。有的家長抱怨,孩子長大了,“管不住了”,正是這種原因。
愛,要有個“度”,要有個“分寸”。“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要長遠地愛,不要鼠目寸光地愛。
給他一點挫折,讓他吃一點苦頭,何嘗不是愛的表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