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圍子畫又稱墻圍畫,墻圍。是一種中國民間常見的室內裝飾畫。在中國北方較流行。作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強的造型藝術形式,亦隨著走西口的農民們傳到了內蒙古西部地區。
吾鄉屬高寒地帶,農村中家家戶戶都有火炕取暖御寒。炕上的墻面極易脫落起皮、經常蹭臟衣物被褥。于是人們先以刷墻所用的白土(亦叫甘子土),調以膠水,在環炕的墻上涂一高約二尺的“圍子”,這樣既保護了墻面,又使人們免遭了臟衣污物之累。
最初形式 實用性有了,但無美感。于是人們又以墨線繪以簡單的線條邊飾,中間再畫幾枝蘭葉墨花,果然悅目好看。就這樣,最初形式的炕圍畫出現了。
稍后,又以顏料做底,色彩畫花,桐油涂罩。既鮮艷亮豁,又堅固耐久。日常臟污了,以濕布揩擦,則又光亮如新。因此,炕圍畫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了。
進而,由于眾多兼擅宮廷、廟宇彩繪的畫匠投身此業,各種建筑彩繪圖案、表現形式得以大量的借鑒和引入。而民間木版年畫在城鄉的盛行,各種畫傳圖譜的刊印流傳,又為炕圍畫的畫作內容提供了豐富 多彩的“藍本”。炕圍畫的表現能力日漸成熟,形式格局逐步完備,此時當是清代應無可疑問了。
此后,又經過多少年無數民間畫匠和勞動人民的智慧合力,新型油漆涂料和繪畫顏料的應用,各種姊妹藝術的影響和滋補,使得這一鄉土之花,枝繁葉茂,越開越艷。
及至今日,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炕圍畫的華彩麗姿,遍及千家萬戶。
炕圍畫的形式構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即以上下兩組邊道,按照一定的規格布置而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以各種畫空。既具完整對稱的裝飾形式美感,又具簡繁對比,主從相映的豐富表現內涵。炕上部分是其主體,鍋臺畫、灶頭畫、看墻畫是其外延部分。
炕圍畫的高度一般為二尺左右,現時由于房屋建筑日漸高大寬敞,炕圍畫亦有逐步增高之勢;其長度則依照炕的大小而定。
炕圍畫畫空、邊道以外的空間部分所涂色彩稱為底。有的畫匠使用紅棕色,紅火濃艷,強烈醒目;也有的用深淺綠色,素雅大方,清新悅目。二者各具其妙,各悅所好。
邊道圖案是炕圍畫的精華所在,對炕圍畫的形式和風格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評定一套炕圍畫的精劣高下亦多以此為標準。 邊道的種類極為繁多,相當一部分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紋樣反復連續而成。常用的有:退色邊、玉帶邊、竹節邊、邊棠邊、冰竹梅邊、卷書邊、萬字邊、獅子滾繡球邊、富貴不斷頭邊、夔在套蝠邊(蝙蝠寓福)、暗八仙邊(八仙手持的道具)、鶴壽邊(白鶴與各種壽字)、福壽邊(佛手與桃或蝙蝠與壽字)、金玉滿堂邊(金魚加水草水紋)……或古樸、或新穎、或簡潔、或精細、或平面展開、或立體凸現、或強烈明快、或平和迷離,可謂是百色百樣、美不勝收了。
每套炕圍畫邊道的繁簡多寡不盡相同,但都是有機組合,相映成趣。如若再仔細體味其中吉祥涵意的構成匠心,那更是如嚼橄欖,余味無窮。
同邊道相配的還有幾種適合形圖案紋樣,畫在畫空兩旁的為“卡頭”;設在第二組邊道下面角隅處的稱作“角云子”,這些圖案都是“細炕圍”的附加裝飾,具有錦上添花之美。
畫空也稱“池子”,是炕圍畫的點睛之處。有長方形、圓形、菱形、扇形等多種形制。表現內容豐富,人物、花鳥、山水、風景無所不有;表現手法多樣,工筆重彩、水墨寫意,木版年畫,月份牌年畫、裝飾粉畫“多元并存”。
如今,炕圍畫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新的發展。畫匠的素養雖有高下,但是經過師徒相傳,借鑒姊妹藝術的優長,我們可以窺見炕圍畫形式之內蘊,集品類眾多的藝術形式,容五花八門的表現手法,納豐富多彩的題材內容。傾其所愛,盡其所想,反復鋪陳,疊加組合,構成了其大紅大素,大雅大俗的美學品格。
文革時期,樣板戲風靡一時,一種炕圍子連環畫布應運而生,人們直接將畫布貼于墻上,涂以清漆,不僅美觀大方,而且時尚,寓教于樂,我就常常流連于這些《智取威虎山》《紅燈記》《蘆蕩火種》《奇襲白虎團》等畫作。
吾家窯洞里貼的是木紋紙,比炕圍子布更簡單,也更便宜,炕頭貼一張毛主席朱德委員長去機場迎接從莫斯科回來的周恩來總理的之偉人相,記憶尤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