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期,赤峰地區蒙古王公受命于中原朝廷,戍守邊疆,將滿、蒙、漢三種文化融入了一種新境界,使赤峰地區的清代文明具有三者合一的特點。為對蒙古地區實行有效統治,清對蒙古奉行三大國策:一、分封以制其力;二、南不封王,北不斷親;三、崇釋以制其生。南不封王,北不斷親其核心內容就是滿蒙聯姻,公主下嫁。“塞牧雖稱遠,姻盟向最親”,清代的封建帝王為拉攏蒙古王公,從清太祖努爾哈赤起便開始了滿洲貴族與蒙古王公的和親通婚。中經八帝,歷時三百年。據不完全統計,滿清皇室先后有二十幾位后妃出自蒙古,清室有四十幾位公主嫁給成吉思汗的子孫們。赤峰地區從清太宗皇太極到乾隆年間,先后有七位公主奉旨下嫁,她們肩負清帝使命進入茫茫大漠草原,傳播先進文化,加深滿蒙人民的了解溝通,譜寫了一曲曲滿蒙聯姻的佳話。
在下嫁到赤峰的清公主中,身份地位最為高貴的要屬固倫淑惠長公主,淑慧公主,名阿圖,清太宗皇太極五女,孝莊文皇后生,是順治帝的親姐姐,康熙帝的親姑姑,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17歲時下嫁巴林部長輔國公色布騰。在赤峰博物館內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紅漆楠木骨灰罐,就是這位公主下葬時所使用的。這件骨灰罐系整塊楠木挖旋而成,罐體通施紅漆,從肩部至罐體下腹部以金粉環行手書藏文超度經。出土時,罐內仍可見到下葬時留下的服飾殘片,此件文物非常珍貴,乃館藏精品。
下嫁赤峰另一位非常著名的公主是固倫榮憲公主,她是康熙帝的三女,榮妃馬佳氏生,康熙三十年(1691年)19歲時下嫁巴林右旗札薩克烏爾袞郡王,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病故,享年56歲。因其是康熙帝非常喜愛的一位公主,所以身份地位也是十分高貴,所以留下的遺物也是非常珍貴。公主去世時頭戴的鳳冠和身上佩戴的金飾有100余件,做工極其精致,如“歲寒三友”金簪、鳳型金簪、眾星捧月嵌貓眼石金釵等,使用花絲、點翠、鑲嵌等工藝,可謂金碧輝煌,光彩照人,和公主金枝玉葉之身甚是相符。公主下葬時身上穿有三件袍服,分別是蘇繡彩蝶袍、蘇繡博古袍和珍珠團龍袍,其中珍珠團龍袍可謂稀世珍寶,其最為珍貴之處是在名黃色緞面上用金絲線穿綴八萬多顆小米粒大小的珍珠綴繡而成的八條祥龍的圖案,此袍色彩鮮艷奪目,做工精細別致、可謂巧奪天工。珍珠團龍袍的再現,不僅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精湛的制作工藝,也揭示了皇家的奢侈豪華,而且也是蒙、滿、漢各族人民友好、團結、親如一家的象征。
清代的滿蒙累世聯姻,進一步增進了蒙古王公貴族與皇家的情感,使得他們成為蒙古穩固隸屬中央的向心勢力,也正是這種姻親關系,對中國北方這兩大尚武勇悍民族的長期和好、對清廷統轄與治理邊疆蒙古地區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滿蒙聯姻也在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諧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