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仿佛年輪一般,童年時畫下什么形狀,往后的歲月便長成什么圖案。因此,根據一個人的成長環境,便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在心理學中,內心自卑的人,通常都有這兩種行為。通過了解這些外在表現,我們才能更加深入自己的內心,讓性格趨于完美。
一、不懂拒絕
脫口秀演員李誕講過一個故事,他大學期間幾乎不出門,吃飯打水買東西全靠舍友。他的舍友顯然就是不懂拒絕的典型,明明自己是被人欺負的,但仍然沒辦法選擇拒絕。
而這種現象,只要有群體出現的地方就無法避免,即便在孩童的小社會中,其實也是很常見的。
不懂拒絕,便意味著沒有底線。當一個人的底線被破壞時,他的心理便會產生各種問題。
舉個例子,本該是你的蛋糕,突然被別人強行拿走了。此時的你,由于害怕是自己的問題,因此不敢上去索要。長此以往,你的性格也就變成了不敢拒絕。
在上述例子中,除了自己本身不夠強勢外,害怕對方的打擊自己也是一方面。因為本就懦弱自卑,所以性格本身形成了一種保護,怕你內心無法承受。然而,這種保護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會讓自己陷入惡性循環中。
我們在教育子女時,一定不要灌輸“吃虧是?!币约爱斃虾萌说乃枷?,而是要教會他們保護自己的利益,并學會說“不”。
所以說,人不能永遠只為他人著想,而是應該多多考慮自己。
二、不會憤怒
人的情緒狀態永遠是兩面的,即便再陽光向上的人,內心也有灰色的角落。
而這種兩面性,自打出生時便跟隨著我們,直到我們死去才會消失。
而“憤怒”作為人的負面情緒,也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
從心理分析層面而言,憤怒其實是人的原始力量。作為攻擊性的一部分,憤怒同時還存在于其他哺乳動物體內,并形成了各自的生命驅動力。
當一個人失去憤怒的力量時,他便會淪為行尸走肉,不再具有生氣。
憤怒與“嬉、笑、罵”一樣,是情緒的最直接表現。
當我們憤怒時,對方也會第一時間知道你的感受。假如我們時刻都將心里的憤怒憋著,就會影響我們的自身健康。
弗洛伊德說過,如果一個人的憤怒沒有釋放出來,那它將以丑陋的方式呈現。
常言道人人都有無名火,憤怒一旦裹挾了我們的情緒,我們便很容易將其發泄到親人朋友身上,對彼此的關系破壞極大。
所以,如果你平時有憤怒的情緒,適當宣泄一下是沒有錯的。
其實,了解一個人的情緒是有必要的,我們之所以要了解,就是為了去幫助那些內心自卑的人。
他們可以從自己的性格特點入手,通過糾正上述兩個問題,來讓自己的性格更完美。
雖然人無完人,但讓自己去變得盡善盡美,永遠是沒錯的。
很多時候,現象背后便隱藏著真理,我們需要仔細去觀察生活。
對于自卑的人,我們也應該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愛護,這世界才會變得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