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四書》的正確打開方式,究竟隱藏著哪些大智慧?

01

“四書”之名始立于宋朝,理學家朱熹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種書合成一部書,分章斷句,加以注釋,稱之為《四書》。從宋朝一直到清朝,這部書一度成為讀書人必讀之書,也是朝廷選拔人才考試必備科目。

《四書》是儒家的總綱領,千經萬論都離不開這個總綱領,古代的讀書人至少都能背誦《四書》,這是最低的底線。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剛出場就提及《四書》,可見四書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02

經過歷代儒者的千挑萬選,確定下來了“四書”,也就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這一最基本的書目。

那么這四本儒家經典,我們是隨便看,還是按照一定是順序讀呢?

朱子曾經對如何讀“四書”給出了一個順序:《四書》應當依照《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的次序來讀。

朱子讀書法一向提倡由易而難,由淺入深,讀“四書”的順序,恰是朱子這一思想的體現。

但是,在難易的背后,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這和四本書的內容有關。

03 先讀《大學》,以定規模

所謂“大學”,是與“小學”相對而言的。按照朱熹的說法,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與禮儀。

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很明顯,“大學”和“小學”階段的任務是不同的。“小學”的啟蒙讀物多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童書,當有了初步的文化基礎,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能,真正開始所謂“大人之學”的時候,要看的第一部儒家經典,就應該是《大學》。

《大學》開宗明義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如果把第一個“明”作“明白”,那么三綱之間就會呈現一種遞進的關系。

首先,“明明德”。個體明白了光明正大的品德,也就是個人達到了道德的覺悟。

其次,個人達到道德的覺悟之后,還要推己及人,幫助、教育他人,使其也成為有道德的人,這就叫“親民”。

經過“明明德”和“親民”兩個階段,就會達到至善的境界。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就是著名的三綱領,也是儒家修養的目標。此外,還有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可見,它是一部講哲學與個人身心修養的書。朱子說,讀《大學》可以“定其規模”,今天大學的意義和古代的“大學”雖然不一樣,但是在培養人才問題上是一致的,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很重要。這個基礎打扎實了,然后才有可能說及其他。

04 次讀《論語》,以立根本

《論語》是孔門諸弟子答問的記錄,紀錄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是一部語錄體的著作,最為親切可信,儒家思想的精義亦囊括其中。

《論語》里面,孔老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在語文課本中就有,無論男女老少,都朗朗上口。

但其內涵,卻很深奧。這里提出了對人生至關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學習,二是交友,三是自處,這三件事情處理好了,人生就會快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講學習之道,經常溫習、反復琢磨、嚼爛吃透,是好學生必備的技能。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能讓人增值,同時還能豐富內心世界。

如果你想人生始終快樂,那么千萬不要忽略“學而時習之”這件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說君子之交,以心相交而不是以利相交,才能長存心中,不想起卻從不忘記,在歲月中緩緩流淌成久遠。延而廣之,這更是一種與人為善的態度,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情懷。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說自處之道,人生在世,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安放自己,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看淡點兒,心平氣和,做自己就好。

朱熹對這段話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因此,次讀《論語》,可以從中了解并感悟孔子快樂之道。

05 再讀《孟子》,以觀發越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開口問道:“你奔波千里而來,可以對我的國家有什么利處?”

孟子則開口就說了一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簡單的一句,提出的卻是儒家的重大命題——要仁義,還是利益?關于“義利”之辨,如何解?

核心標準即是:合道,利再大也不為過;不合道,利再小也不能受。

孟子言:“吾養吾浩然之氣”,讀《孟子》一書中的文章,如睹其人,能強烈的感受到一種正氣,智慧和幽默。

孟子被稱為“亞圣”,在傳統儒家中,地位僅次于孔子。在儒家思想的傳承上,孟子暢其源流,通過《孟子》,從義利觀、政治論等方面發展和豐富了孔子的思想,把儒學推上了一個新的境界,將其發展的更遠更廣。

朱子以《孟子》次《論語》,是在學者大根大本確立之后,激發其昂揚的志氣,所以朱子說“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

06 最后讀《中庸》,以求古人為妙處

關于“中庸”二字,在現代人看來,大多認為是不偏不倚,剛剛好。其實這種理解,放在“四書”中的《中庸》來看,有點兒膚淺。

《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開篇第一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全書的綱領,開始講天命,這個命不是指富貴、貧賤、福壽這些命定的內容,而是指個人的天賦秉性。從天命而推出了性、道、教三個概念。

南懷瑾先生曾說,這三句話是影響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最大的東西。《中庸》高深,開篇三句說的更是大本大源。

《中庸》最后,“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提出了“中和”的概念,對全書內容做了升華。

守得住性,把得住道,做得成教,就是那條天人合一之路。

讀《中庸》,致中和,中庸之道即是中和之道,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維護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和諧的普遍方法論。

這種至高的境界,導致很多初學者反映《中庸》一書難讀,朱子也說“次讀《中庸》以求古人微妙處”。所謂“微妙處”,就是指深入到了宇宙、人性等深層次的哲學領域了。

自然,需要在其他三書都讀完了,于其中道理都有所了解之后,再來讀《中庸》。

07

《四書》所講的知識,無非都是來自于平常生活中的事情,但其映射的大智慧和高境界,卻源遠流長,影響無數人。

所謂經典,越看似平凡的地方,往往越不平凡。

我覺得在閱讀古人的經典著作時,不僅僅知其然,更應當要知其所以然。如此才能讀透文字,領悟其精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名講 | 陳來:從先秦到明清,《四書》的進化之路
《大學》的升格運動:從“五經”系統到“四書”系統
怎樣讀經典 | 《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概論-頭條網
朱杰人 | 怎樣讀《四書章句集注》(二)
四書章句集注提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明县| 印江| 绵阳市| 交口县| 玛纳斯县| 万源市| 霍林郭勒市| 石渠县| 马鞍山市| 鄂托克前旗| 页游| 汤阴县| 香港| 昭苏县| 龙海市| 谢通门县| 枣庄市| 堆龙德庆县| 江川县| 芮城县| 宜春市| 民和| 磐安县| 丹江口市| 日喀则市| 大城县| 惠安县| 郴州市| 正安县| 福海县| 高雄县| 河曲县| 屏边| 桃园县| 上犹县| 泌阳县| 邵阳市| 柳州市| 自治县| 临洮县|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