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樣才能維持旺盛的活力與精力,緩解各種常見的身體小問題。那要想養陰,應該吃些什么好呢?
1、“秋季第一果”——秋梨
民間有句諺語說“一顆荔枝三把火,日食斤梨不為多”,雖然夸張了些,但風干物燥的秋季,確實是吃梨的好時節。
梨子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等功效,自古被尊為“百果之宗”。一個梨的含水量在85%左右,且富含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因而也有“天然礦泉水”的稱號。
梨的膳食纖維含量較高,尤其是不溶性膳食纖維,能達到3.1g/100g,在刺激排便、減少脂肪囤積方面很有幫助。
根據《本草通玄》的記載,梨“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也就是說,梨生吃清熱效果更好,很適合有咽喉腫痛、手腳發熱、舌苔發紅等癥狀的人群食用。
而將梨煮熟后,寒性降低,滋陰潤燥功效更佳,而且可以軟化纖維,腸胃虛寒、吃生梨容易拉肚子的人都更適合這樣吃。
【天生甘露飲】
【做法】:
將雪梨清洗干凈后中間挖空,放入一枚紅棗、少許冰糖、幾顆余甘子、少量銀耳,入鍋蒸制35分鐘左右即可。
【功效】:
秋季養肺需要省辛增酸,余甘子入口微酸,正好能幫助收斂肺氣。將其與銀耳、雪梨合用,可以更好地滋養肺胃之陰、潤腸通便,很適合口舌生瘡、咽喉疼痛的人群以及中老年人食用。
小貼士:挑梨時,顏色暗淡、發黑,或是捏起來發軟的梨都不建議購買,它們通常放置時間較長,不太新鮮。
2、“秋季第一肉”——鴨肉
鴨肉偏寒涼性質,這在肉類食材中是非常少見的,吃它既能補虛又不易上火。清代醫學家王孟英還曾說鴨肉“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因此和豬牛羊肉相比,當下吃鴨肉更為合適。
而且,經研究發現,鴨肉中含有非常豐富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其各種脂肪酸比例接近理想值,常吃可幫助預防動脈硬化、輔助調節血脂,對心腦血管有一定保護作用。
鴨肉中含有15%左右的蛋白質、多種B族維生素,脂肪含量要比紅肉低一半以上,對于提升人體免疫力、預防疾病也很有幫助。
【3個吃鴨好搭檔】
①百合。百合具有清火、潤肺、安神的功效,與鴨肉搭檔,更利于清熱滋陰、美容養顏,很適合秋季皮膚易干燥的女性食用。
②生姜。生姜性微溫,歸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等功效,與鴨肉搭配可以中和它的寒性。對于本身脾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來說,這樣吃對腸胃更友好。
③芋頭。芋頭的膳食纖維含量比白米、白面等高4倍,同時鉀含量很高,可達378mg/100g,與鴨肉搭檔食用,更利于血脂、血壓的調控,能幫助降低心臟病、中風等疾病的發病風險。
注意
鴨皮的脂肪含量比較高,熱量幾乎是鴨胸肉的4倍,想要控制體重的人最好別吃這部分;鴨肉的嘌呤含量相對較高,尿酸高的人群和痛風患者應適當少吃,正處于痛風急性發作期的人最好不吃。
3、“秋季第一菜”——蓮藕
“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秋令時節,正是鮮藕應市之時。
從現代營養學來說,水生的蓮藕含水量高,維生素C、維生素B12、膳食纖維、鐵等物質含量豐富,鈣含量在蔬菜中也位列前茅,常吃對皮膚、血管、腸胃等都很有益。
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生藕可生津解渴、涼血止血、清熱除煩、散瘀消瘀,非常適合心煩面赤、失眠多夢、便秘、容易流鼻血的人食用;
熟藕更偏重于滋陰益胃、健脾益氣、養血止血、止瀉固精的功效,適合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人日常食用。
【琉璃酥藕卷】
【做法】:
1、蓮藕洗凈后切成薄片,胡蘿卜切丁后入鍋煸熟備用。
2、在肉泥中放入切碎的雞毛菜和胡蘿卜丁,攪拌均勻調成餡料,用藕片卷起餡料,上鍋蒸3分鐘。
3、將蒸好的蓮藕卷入油鍋煎一下,最后淋上由生抽、白糖、醋、花椒油調成的料汁即可。
【功效】:
雞毛菜的鈣、鉀、胡蘿卜素含量都遠高于大白菜,特別是胡蘿卜素含量能達到大白菜的10倍,而且它的嘌呤含量在蔬菜中也屬于比較低的水平。蓮藕也屬于低嘌呤蔬菜,它們一起吃,在補充營養的同時還有助于預防高尿酸。

注意:蓮藕的淀粉含量比較高,可以當作糧食類主食食用,大家吃的時候可用其替代部分米飯、饅頭,以免攝入熱量超標,導致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