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圖,詩意美,看山水品詩韻
這幾幅山水畫有個共同特點,根據詩意進行創作,看畫如讀詩,不僅有畫境還有詩韻。古詩的出現年代早于山水畫,那些優美的詩句,經過口口傳誦成為文化傳承的一部分。隨著山水畫技法的成熟,借助詩意提升作品意境的方法被畫家采用,詩意圖越來越多。
清代畫家在摹古仿古上成就極高,畫山水重視傳承,重視筆墨,無論身處哪個繪畫流派,都喜歡畫詩意山水。從他們的詩意圖中,可以看到畫家為了表現韻味付出的種種努力。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是蘇東坡的詩句,名為《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有的時候,詩的流傳度太大,對畫家是種壓力。蔣溥的這幅畫顯得有些拘謹,沒有表現出蘇東坡詩句中的灑脫自在。
這樣的詩句,適合用寫意的技法創作,蔣溥過于在乎山形水色,反而淡化了暢達恣意的詩韻。好在畫中有“半嶺松聲萬壑傳”,稍微彌補了作品的意境。可見,畫好詩意圖,不能滿足于圖解式的創作,應該有高屋建瓴的視角。僅有技法扎實,畫不出好作品。
看看石濤的《人來故北征》,就知道詩意圖應該怎么畫了。寫景抒情,畫中描繪了洞庭湖一角。空中大雁飛向北方,詩人要前往南方,望著寒山枯林,心中惆悵無法言表。看著畫中景,心中泛起思鄉情,這就是詩意圖的正確創作方式。情景交融,才能打動人心。
詩人的無奈無法名狀,只能怪大雁不肯與他同行。那種含蓄的表達方式,被石濤直觀地描繪出來。石濤讀懂了詩人的心思,畫出了詩中的情緒。濃墨重筆勾畫的山水,結合空中的烏云,看到這里忍不住眼眶濕潤。
詩中不會只有感傷,也有享受山水帶來的美感。詩意圖也是如此,王翚畫過一幅《半潭秋水一房山》,他用淡墨濕筆畫出江南山村的靜美清曠。小橋流水人家,古樹寒煙青山,這是文人的心靈居所。
這幅畫根據唐代詩人李洞的《山居喜友人見訪》進行創作,畫中充滿了脈脈溫情。從詩人的情感狀態入手,讓王翚找到了正確的創作方式。
風雨、落葉、溪閣、煙云、流水,這幅畫是清末畫家胡鐵梅的作品。他還原了詩中提到的諸多細節,乍一看似乎有些令人失望,畢竟過于寫實又落入了圖解式的窠臼。仔細看筆墨風格,這是一幅密體山水畫,虛實相生,氣韻貫穿。密中藏疏,形成高逸脫俗的美感。
客觀存在的自然山水,主觀感受的古詩韻味,賦予畫面高古的意境。意象表現心靈,構成了詩意山水的超逸美感。
描繪蘇東坡夜游赤壁的山水畫很多,用青綠技法表現這段佳話的作品卻不多。按照常人思路,豁然開朗、恍然大悟的思想脈絡,應該用水墨描繪,讓山水畫的想象空間更加廣闊深遠。黃山壽畫的《卻寫蘇家游赤壁》,頗有點反其道而行之的膽量。
黃山壽生活在清末民初,在上海以賣畫為生。他的作品具有海派藝術的特點,色彩鮮明,刻畫精細,構圖求變求新。他畫的詩意圖具有時代特征,按照大眾的理解進行創作。娛人還是娛己,黃山壽選擇了娛人。觀念的轉變,讓他筆下的詩意山水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不要覺得詩意圖都是畫家描繪文人的作品,有些畫家詩畫雙絕,可以自己寫詩自己創作。馬駘就是這樣的畫家,他的《片云開峽口》,氣勢雄渾,彩墨并重,一看就覺得豪情萬丈。
詩意圖,讓山水畫在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的基礎上,多了藝術美感。畫中山水讓人找到了情感、理想、寄托,喜歡詩意圖就是喜歡充滿希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