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劍門(關)是劍門蜀道的中心,劍門蜀道位于四川省北部的廣元、綿陽市境內,為蜀道南段。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是指以金牛道為主線的帶狀風景名勝區。此道以劍門關為中心,北連陜西,南至成都,沿途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數百公里,處處險峻,李白詩中所稱“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就主要是指這一段。《華陽國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可見遠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蜀道業已開通。據《水經注》載:“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做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糞金。蜀王令五丁引之成道。”公元前316年春,蜀道開通,秦派大將司馬錯、張儀領兵順道而入滅蜀,這條路遂命名為石牛道(又叫金牛道)。《史記》中所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就是指這條道路。風景區內分布著眾多的名勝古跡。1982年11月劍門蜀道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
自古迄今,劍門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的名人騷客或駐蹕于此,或流連忘返,同時也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下面,就讓我們掀開歷史的面紗,聽一聽哪些耳熟能詳的英雄風流人物的傳奇故事吧。
一、五丁開道 蜀國滅亡
“……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音似,盛飯或盛衣服的方形竹器)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惠王怒。群臣賀曰:”天承我矣!王將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後,曰”牛便金“。有養卒百人。蜀王悅之,使使請石牛,惠王許之。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乃嘲秦人曰:”東方牧犢兒。“秦人笑之,曰:”吾雖牧犢,當得蜀也。”(《華陽國志 卷三 蜀志 》)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征伐不斷,當時的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后,日益強大,隨即擴大地盤進而一統天下成了秦國君臣的第一要務。可是大家也知道,這個打仗不是小孩子過家家,隨隨便便就成德,討伐其他國家一定要有一個借口——就算這個借口地球人都知道是遮羞布也無所謂,就在秦國君臣抓耳撓腮想這個借口的時候,機會就來了。當時的四川,是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當時咱們古蜀國的地盤還是挺大的,擁有漢中之地(實際上現在陜西的秦嶺以南漢中之地,歷史上長期為四川所轄治,一直到了元代,才劃歸陜西管轄,這也是為什么漢中其地的人文風俗更接近于川人而迥異于關中之故)。這個蜀王比較喜歡打獵(聽上去怎么這么熟悉?好像很多亡國之君都喜歡打獵什么的,呵呵)。在某次打獵的時候,與當時的秦國老大秦惠王不期而遇(估計當時秦惠王為了這個“偶遇”是挖空心思,不知道損失了多少腦細胞,哈哈),兩國老大見面,好歹就要相互敬獻禮物什么的。于是秦老大就很大方地贈送了一籃子金子給蜀老大,來而不往非禮也,蜀王也回贈了珍珠寶石什么的給秦惠王。結果秦惠王拿回去再仔細看,這些所謂的珠寶都化成了泥土。秦惠王大怒:“小子,敢忽悠我?”。周圍的大臣一看,趕忙上去拍馬屁祝賀:“老大,這是好兆頭啊,這說明老天爺都向著我們,大王不久就會得到蜀國的土地了。”秦惠王一聽,轉怒為喜,大家一商量,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吧。于是,又命人制作了五頭石牛,每天這石牛大方便的時候(有點惡心吧?),居然拉出來的都是金子。然后這個消息就以驚人的速度傳到了蜀王的耳朵里,這蜀王貪財好色之本不改,馬上派人到秦國,想得到這五頭石牛,秦惠王按捺住心中的狂喜,面子上是非常舍不得的說“我秦國蜀國兄弟之邦,不是看在這個份上,說什么這么好的寶貝我也不會送人呀。啥都別說了,誰讓我是當大哥的呢,這么好的寶貝,拿去吧。不過,這寶貝給了你們,可不能隨隨便便的,你們要好好修一條大道,多派些人手,讓我的這些石牛寶貝風風光光地過去才行。”蜀王為了得到石牛,都一一答應,于是派了五個大力士為首,開山鑿道,把這五個寶貝石牛拉回了蜀國。可拉回去一實驗,怎么可能有回拉金子的石牛嘛。蜀王很生氣地把這石牛又送了回來。還嘲笑秦國人說:“你們這些東方放牛娃,有什么本事嘛。”秦國上下也開心大笑:“哈哈,我們雖然是放牛娃,不過很快就可以得到蜀國的地盤啦。”后來秦國就派了大將張儀、司馬錯就順著蜀王開鑿好的道路前進,將蜀國一舉拿下。這條道路呢,因此就被命名為金牛道。
古代蜀道示意圖
周顯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數以美女進,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曳之異體字)蛇。山崩,同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并將從;而山分為五嶺。直頂上有平石。蜀王痛傷,乃登之。因命曰五婦冢山(即今劍閣縣西北近江油市東北界的五華山,或稱五子山)。川平石上為望婦堠(音厚,古代瞭望敵方情況的土堡)。作思妻臺。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華陽國志 卷三 蜀志 》)
周顯王三十二年,蜀王派遣使者到秦國,秦惠王知道蜀王好色,就給他回贈了五個美女,蜀王大喜,猴急急地就派他的五個心腹大將來迎接,以示鄭重,這五位大將是五兄弟,各個天生神力,開鑿了金牛道,迎接了五位美女回到蜀國。到了梓潼這個地方,突然遇見了一條大蛇,這大蛇看到人多勢眾,趕忙回到洞里,卻露出了一條蛇尾巴在洞外。五兄弟其中一人趕忙上前拉出了尾巴,但拉不動,最后五兄弟一起去拉。不想這時候,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山崩地裂……(估計這大蛇至少也是千年的道行,跟白素貞有的一比,哈哈)。這山坍塌下來,同時掩埋了五兄弟和五美女(嗯,黃泉路上這五兄弟也多少有個伴了,還是美女相伴哦^_^)坍塌的山分成了五座山峰,頂上有塊巨大的平石。蜀王聽說了這件事,那個傷心啊。。。但我覺得他絕對不是傷心他損失了五位大將,而是痛心損失了五位美女,你不相信?那么我告訴你。蜀王帶人來到了這地方,上了山頂的那塊平石,祭拜后,蜀王就把這個地方命名為五婦冢山,提都沒提他那五兄弟大將!(不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民間把這個地方叫五丁山,呵呵)。這塊巨大的平石叫望婦堠,上面還修建了思妻臺(這老不要臉的,人家五位美女還沒嫁給他呢!),不知道五兄弟泉下有知,會對這個貪財好色、忘恩負義的大王怎么想。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敗績。王遯(遁)走至武陽(今彭山市東北),為秦軍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逄(音旁)鄉,死於白鹿山(即今四川彭州市北60公里的白鹿鄉)。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馬錯等因取苴與巴焉。 ”(《華陽國志 卷三 蜀志 》)
周慎王五年秋(公元前316年),秦國的屠刀高高舉起,大夫張儀,大將司馬錯、都尉墨率領大軍從金牛道長驅直入,打入蜀國。蜀王也率領大軍在葭萌(就是我們廣元的昭化古城附近)抵擋秦軍。可怎能擋住秦國的虎狼之師?,蜀軍大敗,蜀王如喪家之犬連戰連敗,一路逃到了武陽(今彭山市東北)終于被秦軍所害。蜀王的丞相和太子收拾敗軍,又一路退到了逄(音旁)鄉,終因寡不敵眾,戰死於白鹿山(即今四川彭州市北60公里的白鹿鄉)。于是,古蜀國的開明王朝就此滅亡。司馬錯等順勢又向東滅掉了苴國、巴國等諸侯國。這一年冬天,蜀國全境被平定,秦國在蜀國故地推行郡縣制,咱們廣元呢,當時就設置了葭萌縣,是四川歷史上最早建縣的地區之一。
商鞅變法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政治經濟基礎,張儀司馬錯伐蜀則為秦統一中國打下軍事后勤基礎,二者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同等之功的。
秦疆域示意圖
二、梟雄入關 開創蜀漢
劉備(162-223),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寨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后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謚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
“……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別駕從事蜀郡張松說璋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三國志·蜀書二》)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當時的四川屬于益州,老大是劉姓宗族大佬劉焉之子劉璋。這劉璋可沒有他老爹劉焉那種戰火紛飛中磨礪出來的精神氣度,用現代的話說,劉璋是一個老好人,秉性溫和仁慈。因而被劉焉的部下共同推選為繼承人。可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他的命運是注定了的。當時,劉璋聽到曹操派遣大將鐘繇要率領大軍討伐漢中的張魯,就害怕了(東漢末年,黃巾作亂,天下群雄紛起,漢中這個地方呢,道教大佬張魯乘機帶領教徒趕走當地官吏,占據地盤,成立了割據政權。后劉璋領益州牧,張魯看到他軟弱可欺,對他多次挑釁,劉璋怒而殺其母及其弟,二人便成為仇敵。按說曹操打張魯,也算是間接幫劉璋出氣,劉璋應該高興才對呀?別忙,您如果這么想,那就說明您是一個標準的政治白癡,呵呵。。開個玩笑。劉璋在愚鈍,唇亡齒寒的道理還是懂的。那曹操是什么人?他如果打敗了張魯,會客客氣氣地停下來與劉璋做好鄰居?好朋友?)正當劉璋坐臥不安的時候,他的別駕從事(官名,相當于長官的副官,絕對是領導的親信才能任此職,哎,再次證明劉璋遇人不淑、識人不明啊)張松就來忽悠劉璋了:“劉備劉豫州,那是您老人家的親戚啊,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個時候,只有同姓宗族的親戚才讓人放心哪。而更可喜的是,這劉備兄弟自赤壁之戰后,把個曹操老賊打的落花流水,現在曹操對他忌憚的很。這也說明劉備兄弟非常善于用兵,如果我們請他來,幫我們鎮守益州的北部,去討伐張魯,那張魯還不是小菜一碟?小魯子必敗無疑。張魯是你的生死仇敵,他被消滅了,可不就等于我們益州強大了?然后派劉備守在漢中,就算是曹操親自來,劉備兄弟守在哪里,曹老賊無能無力啦。”一番分析說的劉璋如雞啄米般點頭不止:“好啊好啊,還是你張松說的好,就這么辦。”說到這里,可能有朋友納悶了,這張松是不是收了劉備的好處費啊?怎么一味替劉備說話?關于這一節,陳壽的《三國志》有翔實記載,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是將張松、曹操、劉備三者之間的關系描述的栩栩如生,此處就不再詳細解說了。
于是劉璋不顧另外一些謀臣的反對,派遣了時任軍議校尉的法正帶兵四千,去熱烈歡迎劉備兄弟的到來。(劉璋真是老好人啊,不但使得劉備有了光明正大地入川的理由,還給當時兵不強馬不壯的劉備送了四千軍士,好人啊!)。
這天上掉下的大餡餅狠狠砸在劉備的腦袋上,差點沒把他砸蒙了,半天沒反應過來。清醒過來那個激動啊,馬上以最快的速度調兵遣將:留下諸葛亮、關羽鎮守當時還算是“借”來的荊州,親自帶領數萬士卒入川。這邊劉備一路南下,那邊劉璋親自北上,兩人在涪城(今綿陽)的富樂山相會了。人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兩人親戚見親戚,相聚狂歡喜。輕歌曼舞、酒足飯飽,把個親情演繹的讓人眼熱心跳啊。呵呵。。。好啦,我請你劉備來,不是來旅游的,不是來欣賞四川美麗的山水風光的,吃飽喝足了,多少還是去干點事情吧。劉璋大筆一揮,備好了的錢糧兵器又送給了劉備好多。這劉備也就再次轉身北上,名義上去討伐漢中的張魯去了。劉備大軍穿過劍門,到了葭萌,又不走了,派人告訴劉璋:“我要在這里休整一段時間,糧草兵器也還不夠,您老人家能不能看在我幫你打仗的份上,再給我點吧。”還別說,劉璋真夠義氣的,又給劉備送來了大批糧草兵器,甚至還給了一些士兵。劉備呢,就接著整軍的名義,在葭萌幫老百姓做好事,收買人心。。。。最后呢,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歷史了,劉備這請來的大尾巴狼客人打敗了主人,占據了益州,最后建立了蜀漢政權,當了皇帝,這些,就不再一一敘說了。總之,劍門再一次見證了城頭變換大王旗的歷史。
最后順便說一句,據說源于劉備此君的一句名言大家應該耳熟能詳: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女人如果找了這樣的老公。。。。不說也罷。
昭化古城瞻鳳門
三、立關修道 北伐曹魏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漢族,字孔明,號臥龍居士。中國三國時期蜀漢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這樣一位中國人老少皆知的人物,其光輝事跡就不一一贅述了,在這里,只把諸葛先生和咱們劍門的關系簡單給大家講一下。
說起來,諸葛亮和劍門的關系頗為密切,甚至可以這樣說,劍閣、劍門關這兩個名字的由來,都和諸葛亮有較為直接的關系。
常璩所撰《華陽國志》載:“諸葛亮相蜀,鑿石突空,飛梁閣道,以通蜀漢,即古劍閣道也。”
李吉甫所撰唐代全國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志》載:“劍閣道自利州益昌縣界西南十里,至大劍鎮,合今驛道。秦惠王使張儀、司馬錯從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后諸葛亮又鑿石架空,飛梁閣道。”
北宋樂史編撰《太平寰宇記》載:“諸葛亮相蜀,于劍閣立門,以太劍山至此有隘束之路,故名。”
北宋歐陽忞著《輿地廣記》載:“石牛道者,山有小石門,穿山通道,六丈余。漢永平中,司隸楊厥又擊而廣之,諸葛孔明以鑄劍至此,有隘束之稱,乃立劍門縣,復修閣道,置尉以守之。常璩曰:'閣道三十里,至險。’”
清初顧祖禹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卷56記載:“金牛道今之南棧,自沔縣而西南至四川劍州之大劍關口,皆謂之金牛道,即秦惠王入蜀路也。自秦以后,由漢中至蜀者必取途于此,所謂蜀之喉嗌也。……蜀中有難,則金牛數百里間皆為戰場。”諸葛亮為了加強北邊防務,抵抗曹軍南下,對金牛道進行了修治,劍閣是金牛道上最險要的地方,“由金牛而南至朝天嶺,嶺地最高。由嶺而西,自劍閣趨綿、漢,以達成都。由嶺而南,則自保寧趨潼川,以達于成都。保寧迂,而劍閣捷,故劍閣最為要沖”。另據清劍州知州李榕所撰《劍州志》記載:“大劍山在州北七十里,一名梁山,峭壁中斷,兩崖倚天如劍鋒。漢諸葛亮相蜀,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便行旅。并于山之中斷處立劍門關,關之絕頂有姜維城為伯約屯兵處。”
必須要指出的是,諸葛亮的一系列所為,只是和劍閣之名有一定關系,但劍閣縣絕非蜀漢所設,這是毫無疑問的。《晉書·地理志》載:“桓溫入蜀后,┅┅又于晉壽置劍閣縣,屬梁州,后孝武帝分梓潼北界立晉壽郡,┅┅罷劍閣縣”。 從有著資料看,《水經注·漾水》、《華陽國志校注》、《太平寰宇記》等書所載史料均稱,諸葛亮相蜀時,以大劍至小劍戍三十里,連山絕險,有隘束之路,便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劍門,以閣道三十里尤險,置尉守之。故《華陽國志》稱“漢德縣有劍閣道三十里,至險,有閣尉”。《輿地紀勝》記述這件事時卻稱:“蜀先主以霍峻為梓潼太守,是時有劍門縣,縣有閣道至險,乃有閣尉”。《三國郡縣表補正》眉批說:“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劍門,以大劍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劍門,然則武侯但立劍門耳,未嘗置劍閣縣,《輿地志》說,果不足據”,當時更未置“劍門縣”。幾相對照,可知《華陽國志》、《太平寰宇記》記載的諸葛亮修閣道、立劍門、置閣尉一事,被后人訛傳為立“劍門縣”或“劍閣縣”了。
“劍閣”作為地名,最早見于《三國志·蜀書》:“(姜維)還保劍閣以拒(鐘)會”。為何稱劍閣?《華陽國志》、《輿地廣記》等書說,諸葛亮修閣道、立劍門、置尉戍守的棧、閣道,稱為“劍閣道”。《水經注》云:“小劍戍北,西去大劍三十里,連山絕險,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也”。晉張載《劍閣銘》稱:“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何謂劍?指大劍山七十二峰如利劍排列。唐劉儀鳳《劍門關記》說:“其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嵚,如門斯辟,如劍斯植”。皆言其山勢如劍鋒,其隘口如“城門”。何謂閣?《蜀水經》云:“飛梁架屋謂之閣”。閣道,就是在“橫梁鋪板謂之棧”的棧道上加修了屋的棧道,又叫棧閣道。諸葛亮與其兄諸葛瑾的書信中說:“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于水中(《諸葛亮文集》卷一)”。古時由秦入蜀,必經小劍至大劍關口這條懸崖夾峙、深澗飛瀑的險道。諸葛武侯依山勢地形將原有棧道擴建成“劍閣道”后,古人常把“劍閣道”簡稱為“劍閣”。不僅“劍閣縣”由此得名,即使“劍州”之名也源于此。《元和郡縣圖志》“劍州”條云:“唐先天二年改始州為劍州,取劍閣為名也”。
自隋以后,陜甘入蜀改道由葭萌越牛頭山,經達摩戍(民間稱大木樹),直抵劍門關口,小劍至大劍關口的棧閣道漸廢,“劍閣”之名亦由劍閣道的簡稱成為劍門關的別稱。因此,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民國2年改劍州為縣后,“劍閣”才專指縣名,沿用至今。
最后,錄兩句諸葛亮的名言與諸君共勉: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出師表》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誡子書》
天下第一關—劍門關關樓
四、烈烈忠魂 永守劍門
姜維(202-264),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縣)人,三國末期蜀國名將。
姜維本是魏人,其如何投奔蜀國,如何被諸葛亮重用稱為蜀漢后期的軍事統領,都不一一贅述了,這里,只講一下姜維和咱們劍門的關系。
《三國志·蜀書》載:“……(景耀)六年,維表后主:“聞鐘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并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聞關口已下,長驅而前,翼、厥甫至漢壽,維、化亦舍陰平而退。適與翼、厥合,皆退保劍閣以拒會。會與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而鄧艾自陰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諸葛瞻于綿竹。后主請降于艾,艾前據成都。維等初聞瞻破,或聞后主欲固守成都,或聞欲東入吳,或聞欲南人建寧。于是引軍由廣漢、郪道以審虛實。尋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詣會于涪軍前,將士咸怒,拔刀斫石。
會厚待維等,皆權還其印號節蓋。會與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謂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會既構鄧艾,艾檻車征,因將維等詣成都,自稱益州牧以叛。欲授維兵五萬人,使為前驅。魏將士憤發,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
《世說新語》曰:維死時見剖,膽如(斗)升大。
《晉紀》曰:姜維為蜀相,國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鍾會之亂,惜哉!非死之難,處死之難也。是以古之烈士,見危授命,投節如歸,非不愛死也,固知命之不長而懼不得其所也。
諸葛亮: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陳壽: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于區區蕞(音最)爾,而可屢擾乎哉?
郤正著論論維曰:“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馀,
側室無妾媵之褻,后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孫盛曰:異哉郤氏之論也!夫士雖百行,操業萬殊,至於忠孝義節,百行之冠冕也。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茍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而云人之儀表,斯亦惑矣。縱維好書而微自藻潔,豈異夫盜者分財之義,而程、鄭降階之善也?臣松之以為郤正此論,取其可稱,不謂維始終行事皆可準則也。所云“一時儀表”,止在好學與儉素耳。本傳及魏略皆云維本無叛心,以急逼歸蜀。盛相譏貶,惟可責其背母。馀既過苦,又非所以難郤正也。
從以上記述不難看出,姜維這一悲劇性人物歷史上評價分歧較大,但是,在他戰斗過生活過的劍門一帶,姜維始終有極高的榮譽,被群眾所傳誦。比如膾炙人口的劍門豆腐,當地老百姓就傳說和姜維有直接的關系;而關口的天然景象,被稱為姜維神像;另外更是有姜維墓、姜維故壘、姜公祠等遺跡。
姜維故壘在劍門關營盤嘴,據說是當年姜維屯兵,憑險據守抵御魏將鐘會之處,民間稱其位姜維城。
姜公祠,即姜維廟,本名為平襄侯祠,俗稱姜公祠,位于劍門關內古道左側。由于廟基選擇在其狀如缽盂的巨石上,老百姓又叫它“缽盂寺”。此廟始于明正德年間,由12間木結構平房組成四合院,圍之以墻,正殿塑有姜維坐像。原祠內楹聯甚多。其中有:“志在中原費盡平生膽智;神棲劍閣永昭千代英靈”等。祠像早年皆毀,僅存缽盂石及老樹殘軀。
姜公橋,當地老百姓把通往姜維墓、祠的石橋叫姜公橋,以示紀念。
姜維墓:原坐落于劍門關內108國道干線上,系一土冢,長2.8米,寬2米,高1.5米,墓前有一享堂,正中立有墓碑,上刻“漢大將軍姜維之墓”,“南充林維干書”。墓前曾有浙江沈壽榕撰書的楹聯:“雄關高閣壯英風,捧出丹心,披開大膽;剩水殘山余落日,虛懷遠志,空寄當歸。”此聯說的是姜維歸順蜀漢后,其母仍在魏地。曹操以姜母口氣,偽造一封家書叫姜維購買當歸為其治病,當歸二字即暗示姜維應該回歸曹魏,姜維回信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此事為孫盛雜記所載,但歷史上就多有人疑其真偽,蓋姜維略通文墨,文筆不會如此不堪,且不符姜維之品性也。)此聯歌頌姜維的人品、膽智和對蜀漢的忠誠,又巧妙地將中藥材“丹心、大膽、遠志、當歸”鑲入聯中,且對仗工整、意寓深長,堪稱佳作。
1936年,因修筑川陜公路,將姜維墓遷到缽盂寺路彎。墓冢年久荒蕪,1989年劍閣縣文化館修復墓瑩,砌以條石,新豎墓碑,今封土比原墓大數倍。
但必須要指出的是,此墓應該不是姜維尸骨真身之所在,或為衣冠冢才更符合歷史事實。時鐘會在成都,挾滅蜀之勢,天高皇帝遠,姜維偽降之,卻暗中唆使鐘會反叛自立,未果,與鐘會一起死于亂軍之中,成都與劍閣有二百多公里的距離,以當時姜維被亂軍殺死的身份,敢于為其收尸并千里迢迢運送到劍閣安葬者可能絕無僅有,另外,當時雖然是正月間,但蜀中正月的天氣并非天寒地凍,再以當時落后的道路及交通工具,尸體長途運輸是不太現實的。綜合這種種情況,我大膽揣度劍門關之姜維墓乃衣冠冢更為實際,孰真孰偽,或許只有更進一步的考古發掘了。
劍門關姜維神像
姜維墓
五、心大志迂 宗族涂地
鐘會(225-264)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人。三國時魏國謀士、將領,曹魏大臣、著名書法家鐘繇的小兒子。
鐘會其人,小時候就很聰明,《世說新語》里面就敘說了鐘會小時候的一件事情:“鐘毓、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于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見到皇帝,鐘毓額頭冒汗、手腳發軟,這神情應該是人之常情吧,畢竟還是個十幾歲的小孩子。不過也很不錯了,張口就來“戰戰惶惶,汗出如漿”,說明頭腦還很清醒,文思也很敏捷。若是我輩凡夫俗子,真要暈死了,只怕是腦子共白紙一色,淚水與汗水齊飛。更出彩的當然是鐘會,叫人不得不佩服。本來是神色自若,但硬要說“戰戰栗栗,汗不敢出”,不僅給了哥哥一個下馬的臺階,也博得了魏文帝開心的一笑。難怪,鐘會五歲的時候,中護軍蔣濟一看到他的眼神,就說:“這小子非常人也。”關于這件事,《三國志》里有這樣的記載:“鐘會字士季,穎川長社人,太傅繇小子也。少敏惠夙成。中護軍蔣濟著論謂“觀其眸子,足以知人。”會年五歲,繇遣見濟,濟甚異之,曰:'非常人也。’ ”但這些人都只看到了表象,說來還是一個女人厲害,這就是司馬昭的夫人王元姬眼光如炬,說鐘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事后果然料中。看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衰”的人物,不是圣人,就是大盜了。裴楷也稱他“如觀武庫森森,但見矛戟在前”,(此二人語皆見《晉書》)
也許正應了一句古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成年后的鐘會,逐漸暴露出他心胸狹窄、心大志迂的一面。其中最被人詬病的劣跡之一,就是當時人稱“竹林七賢”領袖嵇康的死,就和鐘會有直接的關系。據《晉書·嵇康傳》記載:初,康居貧,嘗與向秀共鍛于大樹之下,以自贍給。潁川鐘會,貴公子也,精練有才辯,故往造焉。康不為之禮,而鍛不輟。良久會去,康謂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會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因譖“康欲助貫丘儉,賴山濤不聽。昔齊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害時亂教,故圣賢去之。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淳風俗。”帝既昵聽信會,遂并害之。可嘆《廣陵散》這一無雙名曲,自此絕世矣!
這好像稍稍說遠了,還是回來說說鐘會和咱們劍門的關系吧。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國皇帝司馬昭認為時機已到,下詔發鄧艾、諸葛緒、鐘會三路大軍并進大舉伐蜀。魏軍勢如破竹,長驅直入,但在劍門關遭到了蜀將姜維、張翼、董厥等抵抗,面對天險劍門關,鐘會十萬大軍徒呼奈何,久攻不下。后鄧艾偷渡陰平,滅掉蜀國。姜維偽降鐘會,以圖伺機復辟蜀漢,不料事敗,鐘會、姜維等皆死于亂軍之中。
其實鄧艾也好,鐘會也罷,不過都是司馬氏天下的忠實走狗而已,被司馬昭玩弄于股掌之中。又據《三國志》記載:初,文王欲遣會伐蜀,西曹屬邵悌求見曰,“今遣鐘會率十余萬眾伐蜀,愚謂會單身無重任,不若使余人行。”文王笑曰:“我寧當復不知此耶?蜀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眾人皆言蜀不可伐。夫人心豫怯則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強使之,適為敵擒耳。惟鐘會與人意同,今遣會伐蜀,必可滅蜀。滅蜀之后,就如卿所慮,當何所能一辦耶?凡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心膽已破故也。若蜀以破,遺民震恐,不足與國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若作惡,只自滅族耳。卿不須憂此,慎莫使人聞也。”及會白鄧艾不軌,文王將西,悌復曰:“鐘會所統,五六倍于鄧艾,但可敕會取艾,不足自行。”文王曰:“卿忘前時所言邪,而更云可不須行乎?雖爾,此言不可宣也。我要自當以信義待人,但人不當負我,我豈可先人生心哉!近日賈護軍問我。言'頗疑鐘會不?’我答言:'如今遣卿行,寧可復疑卿邪?’賈亦無以《易》我語也。我到長安,則自了矣。”軍至長安,會果已死,咸如所策。鐘會自以為可以挾滅蜀之威號令大軍,卻不知道多數中國人歷來重視親情甚于國情和權勢。他手下的將士親人皆在魏國,一旦跟隨叛亂,以司馬氏之狠毒,那是有滅族之禍的,這樣的情況他都沒有好生把握而匆忙矯詔叛亂,其敗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國志·魏書·王毋丘諸葛鄧鐘傳》最后,陳壽評論諸人言:“……鐘會精練策數,咸以顯名,致茲榮任,而皆心大志迂,不慮禍難,變如發機,宗族涂地,豈不謬惑邪!”我認為這個評論是比較中肯的。
在劍門關外七里坡(今劍閣縣劍門鎮高峰村)有所謂鐘會故壘。此處與姜維營壘遙望相對,山勢平緩,靠近金牛古道,大劍溪巖山坡流過。坡上有一高聳山包,可供瞭望。當年鐘會率領十萬大軍于此屯兵,故后人稱此地為“鐘會故壘”。
又《大清一統志》引《元和郡縣志》記:“普安縣東北五十三里,亦名空冢戍,昔鐘會軍至此,既度劍閣局死地,遂倒糧掘冢,決為死戰,既無所埋,故曰空冢,后魏改名開遠戌。”當地人也稱其為鐘會故壘。其地在今劍閣縣劍門鎮南青樹子一帶。
最后說一段看似多余的話:近年來,有人提出鄧艾、鐘會之死皆是出于司馬昭有心誘之,不能說其是叛亂。對于這一種觀點,有興趣的同學自己去看看相關文章,這里就不在贅述了。
六、偷渡陰平立大功 智勇絕倫難自保
“自幼能籌畫,多謀善用兵。
凝眸知地理,仰面識天文。
馬到山根斷,兵來石徑分。
功成身被害,魂繞漢江云。”
這是《三國演義》第119回里的一首詩,這首詩敘說的對象,就是三國后期一顆耀眼的軍事明星,一位軍事天才的悲劇故事。
鄧艾(197—264年),字士載,義陽郡棘陽(今河南南陽南)人,三國時魏國后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
鄧艾自幼喪父,但他有一位偉大的母親,使他從小收到良好的教育,當時南陽一帶戰亂頻繁,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下荊州后,曾強行將當地人民北遷,鄧艾及其母親、族人便在這時被強遷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因年幼,鄧艾最初是當放牛娃。但他從小有大志向,決心通過奮斗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十二歲時,又隨母至潁川,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范,行為士則”,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為鄧范,字士則。后來,宗族中有與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鄧艾喜歡軍事。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劃軍營處所,遭別人譏笑也不介意。
當時,出身貧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鄧艾平淡地過了近二十年。后來總算當上了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一次,鄧艾上洛陽去呈報,有機會見到洛陽太尉司馬懿。司馬懿很賞識他的才能,征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后升任尚書郎。
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鄧艾一生的重大轉折。從此鄧艾如一顆新星冉冉升起,并最終在三國的舞臺上盡情發揮他的軍事才能。
話又說遠了,還是說回來,談談鄧艾跟咱們劍門的關系吧。
“……景元四年秋,詔諸軍征蜀,大將軍司馬文王皆指授節度,使艾與維相綴連;雍州刺史諸葛緒要維,令不得歸。”
——《三國志·魏書·鄧艾傳》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余人,由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余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鐘會率主力10余萬人,欲乘虛取漢中,然后直趨成都。以廷尉衛瓘為鎮西軍司馬,持節監鄧艾、鐘會軍事。由大將軍司馬昭統一調度指揮。
鄧艾進至陰平,欲與諸葛緒合兵南下。諸葛緒不從,領軍東向靠攏鐘會。鐘會欲專軍權,誣告諸葛緒畏敵不前,將其押回治罪,隨即統領大軍南下,被姜維阻于劍閣。劍閣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姜維憑險據守,鐘會攻劍閣不下,無計可施。時魏軍因軍糧不繼,鐘會準備退兵。
鄧艾上書說:“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
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三國志·魏書·鄧艾傳》)。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并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
”蜀國遂亡。
此戰,鄧艾趁兩軍主力相持之際,率偏師出奇兵,進行大縱深迂回穿插,繞過蜀軍的正面防御,直搗蜀都成都,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
鄧艾入成都,劉禪率領太子、諸王、群臣六十多人綁住自己、抬棺至軍營拜見。鄧艾手執符節,解開綁縛,焚燒棺材,接受投降,并寬恕了他們。鄧艾約束部眾,進城后,沒有發生搶掠。他安撫投降的人員,使他們復任舊業,受到蜀人的擁護。
魏滅蜀之戰,是結束自東漢末年以來分裂局面,重新實現中國統一的重要步驟。滅蜀之役,鄧艾之功不可沒。
在巨大勝利面前,鄧艾頭腦有些不冷靜。他擅自循東漢將軍鄧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劉禪行驃騎將軍、蜀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對蜀國群臣,則根據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們為朝廷官員,或讓他們領受自己屬下的職務。
鄧艾任命師纂兼領益州刺史,任命隴西太守牽弘等人兼領蜀中各郡郡守。派人在綿竹把作戰中死亡的戰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臺作為京觀,用以宣揚自己的武功。
鄧艾建此大功,深感驕傲,并且常常顯示夸耀,引以為榮。他曾對蜀國士大夫們說:“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吳漢之徒,己殄滅矣。”他還說:“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三國志·魏書·鄧艾傳》)。有識之士見他如此矜夸,背地里往往嘲笑他。
這些,成了野心家鐘會置他于死地的口實。
十二月,鄧艾、鐘會受到朝廷嘉獎。鄧艾頗為自矜,上述司馬文王,立柱乘勝伐吳,建立不朽功業。而鐘會深嫉鄧艾威名,勾結監軍衛瓘構陷鄧艾“所作忤逆,變釁已結”。
于是,朝廷下詔書派監軍衛瓘逮捕鄧艾父子,用檻車將其送到京都來。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鐘會抵達成都,將鄧艾押往洛陽。這時,鐘會麾下有魏、蜀軍隊二十余萬。鐘會排除了有滅蜀大功的鄧艾,又掌握龐大的遠征軍,遂密謀反叛。司馬昭對鐘會懷有野心早有戒備,遣中護軍賈充率1萬步騎入蜀進占樂城,隨即親率10萬大軍進駐長安,使鐘會措手不及。鐘會遂扣押魏軍所有將領,并出示廢黜司馬昭的所謂太后遺詔,蜀降將姜維慫恿鐘會誅殺被扣將領,預謀趁機殺掉鐘會,恢復蜀漢。因鐘會遲疑而消息泄露,十八日中午,護軍胡烈之弟胡淵率烈部眾擂鼓吶喊而出,各營官兵為營救本部將領也一起響應,蜂擁殺入蜀宮,被拘宮內的將領們沖出與其部眾會合。雙方在宮城內外展開激戰,斬姜維、鐘會及部眾數百人,殺蜀太子劉璇和姜維妻子。魏軍大肆掠劫,后由監軍衛瓘收拾穩定局勢,因其參與誣諂鄧艾,遂派護軍田續追殺鄧艾父子于綿竹(今四川德陽)西。鄧艾在洛陽的余子也被誅殺,鄧艾妻和孫子被發配到西域。
鄧艾是三國末期最為杰出的軍事家,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度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杰作而載入史冊。
鄧艾在生活中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在作戰中又能身先士卒,種田時手執末耜,陰平道上,他以氈自裹,推轉而下。正因為他能處處作出表率,部隊才上下相感,莫不盡力,取得一系列的勝利。
但鄧艾雖善于作戰,卻不善自保。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魏書·鄧艾傳》中對此作了客觀的評論:“鄧艾矯然強壯,立功立事,然暗于防患,咎敗旋至,豈遠知乎諸葛恪而不能近自見,此蓋古人所謂自論者也。”
鄧艾死后葬于何處,史志有多處不同記載: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于劍南東道遂州屬之小溪縣(治所在進四川遂寧市)載“鄧艾伐蜀,有大功,死葬此郡,有祠存”;一是又于所屬青石縣(治所在今重慶潼南縣青石壩)風門山載鄧艾墓;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隆慶府古跡載“鄧將軍廟在普安縣北十五里(實為20里),相傳征西將軍鄧艾為鐘會所誘,歿于綿竹,后葬于此,立廟焉。”明代史學家曹學佺著《蜀中名勝記》載:“《碑目》云:'劍閣有《魏太尉鄧公神廟記》,唐劍州刺史邢冊題。又《鄧衛圣侯碑》唐刺史郭準立石。’”雍正《劍州志》記載:“彰順王廟在縣北二十里的孤玉山,魏征西將軍鄧艾廟及鄧艾墓在焉。王象文《蜀碑》記唐時劍州已有鄧艾廟碑,斯廟之興在唐以前。”《劍閣縣續志》也有同樣內容的記載。上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明弘治八年(1495年)撰刻的石碑,也對鄧艾的死因及鄧艾廟祭祀的盛況作了較詳細的記載。上述記載說明,鄧艾葬于孤玉山在唐以前的文字中已有記載,加之現存墳墓的現狀,可以確定劍閣孤玉山鄧艾墓很可能是真墓而不是衣冠墓。對此,清代翰林劍州人李榕經過仔細考察,亦斷定青石縣之墓確系蜀漢名臣鄧芝而非鄧艾。
鄧艾墓及彰順王廟(彰順王是五代前蜀帝王建天漢元年—917年給鄧艾追封的謚號)位于劍閣縣城北10公里的北廟鄉,廟宇五十年代初期改為北廟鄉小學校址。現存正殿,建于民國十年(1921年),廟內原塑有鄧艾父子像,毀于1953年,正殿也早已改為學生宿舍,尚存一古碑,鐫刻“奉案立碑”,“大清十九年春季月立”,碑文記載有鄧艾軍功及死因;廟后孤玉山南麓,有一古墓,木為土冢,周圍砌石,高大雄壯。墓前立有石碑,上刻“魏征西將軍鄧艾墓”。文革期間,有人以破“四舊”為名,掘開墓室,原墓內陪葬祀物,已不知去向,其墓外表系高2.6米,長寬各7.4米的土堆,邊緣用塊石壘砌。土堆下是青石修造的石墓,由于年久失修和人為破壞,墓道已垮塌不清。由墓道入內,有并列二石室,各長三米,寬1.4米,高1.8米,兩室間隔3米。墓前有一石碑,其上陰刻“魏大將軍鄧艾之墓”八個大字,并有小字刻錄李申夫《十三峰書屋全集》中有關鄧艾被殺經過的記載。
古時習俗,死于異地必須歸葬原籍,但鄧艾被殺是因犯謀逆大罪,受夷滅之誅,連累親屬及部下,其部下講師怵于刑律不敢將鄧艾運回原籍,另古代蜀道險峻,成都距洛陽相距千里,兵卒欲將鄧艾父子尸體運至洛陽至少得20天,尸體不可能長時間折騰而不腐爛。孤玉山又正當蜀道,因此鄧艾父子埋于此地完全有可能。加之鄧艾父子冠以“反叛”之罪,士卒將其草率埋掉也在情理之中。北廟鄉民間流傳至今的很多有關鄧艾的傳說,也可作為鄧艾父子埋于此地的佐證。曾經停放過鄧艾父子尸體的一塊石頭,后人稱為“攤尸石”,其上還刻有鄧艾簡歷。相傳鄧艾的刀曾落入山下的一條小河中,故將其河取名為“關刀河”。另有鼓樓山、印臺山。其得名也與鄧艾有關。
七、志慮忠純真國士 可嘆死于小人手
唐代詩人羅隱曾寫了一首詩《游江夏口》,詩云:
醉別江東酒一杯,往年曾此駐塵埃。
魚聽建業歌聲過,水看瞿塘雪影來。
黃祖不能容賤客,費祎終是負仙才。
平生膽氣平生恨,今日江邊首懶回。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游歷hb江夏口的事,詩中還有“費祎終是負仙才”這句可能讓一些朋友大惑不解:蜀漢大將軍費祎不是死于葭萌(今昭化古城)的嗎?怎么和hb武漢有關系?又怎么好像費祎成了神仙似的?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費祎(?—253年),字文偉,江夏鄳(音盟)縣(今河南省羅山縣西南九里)人,《三國志·費祎傳》載:“……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劉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將祎游學入蜀。……先主立太子,祎與允俱為舍人(照顧太子),遷庶子。后主踐位,為黃門侍郎(侍從黃帝,傳達詔命的官)。”可見費祎早已有才名,這才會被劉備所重視。而諸葛亮更是對費祎所重,他在《出師表》里稱其“良實,志慮忠純”,勸諫劉禪“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厥漏,有所廣益”。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病篤,劉禪使尚書仆射李福前往五丈原省侍,“因諮以國家大計。福至,與亮語已,別去,數日還。亮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諮彌日,有所不盡,更來求決耳。公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后,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后,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資治通鑒·魏紀四》)可見諸葛亮對費祎的賞識。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死。其后費祎為后軍師,不久又代蔣琬為尚書令(直接對黃帝負責,總攬一切軍政大權的官),243年遷大將軍,錄尚書事。事實上,這時候費祎已掌握了蜀漢的一切軍政大權。
公元244年,費祎拒曹魏大軍因功被封為“成鄉侯”,252年,費祎出劍門,奉旨來到漢壽(今昭化鎮)開設將軍府,總攬軍政事務,昭化事實上隱隱成了蜀國當時的政治和軍事中心。
費祎其人,陳壽在《三國志·費祎傳》里評論說:“費祎寬濟而博愛,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然猶未盡治小之宜,居靜之理也。”但也正是他寬厚仁慈的性格,為他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
《資治通鑒·魏紀八》載:公元253年,“春,正月,朔,蜀大將軍費與諸將大會于漢壽,郭循(或為郭修)在坐;歡飲沈醉,循起刺,殺之。資性泛愛,不疑于人。越太守張嶷,嘗以書戒之曰:'昔岑彭率師,來歙杖節,咸見害于刺客。今明將軍位尊權重,待信新附太過,宜鑒前事,少以為警。’不從,故及禍。”可嘆堂堂的蜀漢大將軍,就這樣,在喜氣洋洋的大年初一,費祎將諸葛先生《誡子書二》中“夫酒之設,合理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余倦,可以至醉,無致迷亂”(《太平御覽》卷四九七)的告誡拋于腦后,最終慘死于小人之手。
至于魏國降將郭循,其經歷說起來也很有意思,首先說說這個人的名字的疑問,由于是魏國降將,則他的本國——魏國對他的情況應該更清楚,更何況齊王曹芳在追封的詔書中稱其為郭修,應該是比較可靠的。至于郭循一說,很有可能是陳壽的筆誤或是郭修在魏國的化名。《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記載: (齊王曹芳)詔曰:“故中郎西平郭修,砥節厲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將姜維寇鈔修郡,為所執略。往歲偽大將軍費祎驅率群眾,陰圖窺□,道經漢壽,請會眾賓,修于廣坐之中手刃擊祎,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夫追加褒寵,所以表揚忠義;祚及后胤,所以獎勸將來。其追封修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戶,謚曰威侯;子襲爵,加拜奉車都尉;賜銀千鉼,絹千匹,以光寵存亡,永垂來世焉。”從這段記載我們得知,郭修為姜維俘虜后應該是投降了蜀國,然后官運亨通,(這也正說明蜀國后期人才嚴重缺乏,追根溯源,多少和諸葛亮的獨覽大權,沒有注意人才的梯隊培養有一定關聯,也才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之說),郭修原為曹魏的中郎將,大概表現良好,就把他吸收進了蜀漢的陣營,而且官位做到左將軍!要知道,這可是馬超、吳懿、向郎曾經做過的位置,足見蜀國對其殊遇之重,不亞于對待夏侯霸。
但是這個人身在蜀營身在魏,資治通鑒卷七十五載:“循欲刺漢主,不得親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輒不果。”最后雖然劉禪沒被殺掉,但他總算也拼著性命干掉了蜀國的一名大員。魏國感動不已,追封郭循為長樂鄉侯,使其子襲爵。費祎的死,史學界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言是姜維所害!這話聽起來有點危言聳聽是不是?但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卻也有一定道理。我們可以試著給蜀國后期的重臣劃分一下,費祎毫無疑問可以劃為鴿派首領,他在任期間是蜀魏兩國最平靜的一段日子,幾乎沒發生過大規模的武裝沖突。而與之相對的,正是屢屢力主北伐中原的姜維——將他劃為鷹派首領應該沒問題。
姜維與費祎的不和是眾所周知的,前者是主伐伐魏的鷹派,而后者則是堅持保守戰略的鴿派。在費祎當政期間,“(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可以說姜維被費祎壓制的很慘。費祎死后,能夠獲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維。事實上也是如此,陳壽在三國志姜維傳里很有深意地如此記錄道:“十六年春,祎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短短一行字,姜維迫不及待的欣喜心情昭然若是。
延熙十五年的時候,姜維進攻西平,雖然西平沒打下來,但抓獲了時任魏中郎的郭循。后來這郭循大概表現良好,就把他吸收進了蜀漢的陣營,后來官至左將軍,還成了費祎重要的部下,就算郭循跟費祎再怎么有仇,他也不是神仙,不可能算出姜維什么時候打西平,自己會不會被俘,被俘以后是直接砍了還是受到重用,費祎喝醉了是否會湊到自己身邊。
而姜維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姜維傳》裴注里有載:傅子曰: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就是說姜維這個人,對功名很執著,而且不象〈三國演義〉里一樣是個楞青頭,反而很有城府,好“陰養死士”。至于偷著搜羅這些死士是做什么用的,就不好說了。而郭循在眾目暌睽的歲初大會上刺殺了費文偉,擺明了他自己就是拼個同歸于盡,不想活著回去,這是標準的死士作風。
再回過頭來仔細研究郭循的履歷我們會發現。西平戰役的發動者是姜維,捉住郭循的是姜維,把他抓住不殺反而送回朝廷的還是姜維。換句話說,郭循看似是偶然地被俘才入蜀,實際上這些偶然卻是完全可以被姜維所控制——姜維有能力決定發動戰役的時間,地點以及對俘虜的處置,這一連串偶然只有姜維能將其成必然。這幾條證據綜合在一起推測,再加上動機的充分性,很難不叫人懷疑姜維在這起刺殺事件里是無辜的。
當然,至于歷史的真相究竟是怎么樣的,我們這些后來者,也只能憑借有限的資料,自己去做個結論了。
至于前面提到的費祎成仙一事,其最早見于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閻伯理所作的《黃鶴樓記》,他轉述《圖經》云:“費祎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遂以名樓。”這一說法在當時影響較大,以致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中采納:“黃鶴樓在縣西:二百八十步,昔費祎登仙,每乘黃鶴于此憩駕,故號為黃鶴樓。”而溯其根源,可能因為《述異記》仙人駕鶴故事轉化而來。文中的仙人荀瓌(音gui)字叔偉,而費祎字文偉,在習慣以表字相稱的年代,人們對“荀叔偉”十分陌生,而對“費文偉”卻比較熟悉,加上費祎的名氣較大,又是江夏人,于是以訛傳訛,漸將兩個人名混同起來。以至于南宋著名大詩人陸游《入蜀記》卷五:也說:“黃鶴樓,舊傳費祎飛升于此,后忽乘黃鶴來歸。故以名樓,號為天下絕景。”
費祎死后,后主劉禪根據他對漢室所建的功勛,謚封“敬侯”,并為其舉行國葬,將其安葬于漢壽城西門外的社稷壇南邊。經歷代培修,至明代規模宏大,據載建有祠堂,稱“敬候祠”(也叫“費公祠”),四周有圍墻,內建有神道、牌坊、碑亭、草堂等建筑。墓前碑書:“漢尚書令費公敬侯之墓”。雍正十三年(1735),果親王允禮入蜀,又刻碑書“深謀卓識”四字,后漸殘破。至文革期間大部損毀,唯剩封土少許,墓碑一通,2008年按原有規模重建,為昭化古城勝景之一。
八、千古奇文,張載所撰
劍門關歷經千年的風雨,文人騷客于此吟詩作賦者甚多,大、小劍山相對的崖壁上,也多有歷代鐫刻大作,其中,西晉武帝司馬炎曾經專門派人將一篇長達184字的銘文刻于劍閣山壁上,這篇銘文是誰寫的?是什么內容讓這位皇帝興師動眾專門還要刻寫于山壁上?
張載,西晉文學家。字孟陽。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詳。性格閑雅,博學多聞。
太康(280—289年)初,其父張收為蜀郡太守。張載前往蜀郡探望,途徑劍閣,張載見到此地關山險要,歷經戰火,而蜀地多有風云人物好恃險作亂,因撰寫了《劍閣銘》以作誡曰:
巖巖梁山,積石峨峨。遠屬荊、衡,近綴岷、嶓。
南通邛、僰,北達褒斜。狹過彭、碣,高逾嵩、華。
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千仞。
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斯順。
閉由往漢,開自有晉。秦得百二,并吞諸侯。
齊得十二,田生獻籌。矧茲狹隘,土之外區。
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非親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河山之固,見屈吳起。
洞庭孟門,二國不祀。興實由德,險亦難恃。
自古及今,天命不易。憑阻作昏,鮮不敗績。
公孫既沒,劉氏銜壁。覆車之軌,無或重跡。
勒銘山阿,敢告梁益。
這篇銘文的大意是:
高峻的梁山啊,累積巖石高聳矗立,
遠處連接荊州、衡山,近處連接岷山、嶓冢山。
南邊通往邛崍山僰族部落,北邊可達褒斜谷。
狹窄之處就像穿過彭門山、碣石山一樣的窄,高峰之處就像超過五岳之中的中岳嵩山、西岳華山一樣的高。
蜀國的出入口,堅固而屹立不搖,這就是劍閣,
巖壁矗立之勢高八千尺,窮盡地勢的艱難險要,也極盡道路的危峻陡峭。
世上混亂就會背叛,政治清明就會歸順。
在從前的漢朝還是封閉的,自從晉朝才進一步開放。
秦國只要百分之二的士兵,齊國只要十分之二的士兵,
就可并吞了諸侯,一統天下,這是田肯的謀劃。
況且在這狹隘的地方,疆土的外圍區域,
一個人扛著戟,一萬個人想前進卻又不敢,
形勢險要的地方,不是王室親族不能待在這里。
從前魏武侯在西河水面上因山河險固而沾沾自喜,被吳起一句“在德不在險”潑了冷水。
就算洞庭、孟門的地勢險要,三苗部落還是被禹所滅,殷紂還是被周武王所殺,
國運的興起是來自仁德,就算地勢險要也難以憑恃。
古往今來,天命不曾改變,憑著險阻的山川往往使人昏庸,很少人沒失敗的,
曾經稱帝的公孫述已經被劉秀所滅,而劉禪最后也向曹魏投降稱臣,
翻車的軌跡,不會重蹈覆轍,
將這些文字鐫刻記錄在高山上,冒昧的公告梁州(陜西、四川)、益州一帶的百姓。
這篇銘文銘文先寫劍閣形勢的險要,次引古史指出國之存亡,在德不在險的道理,被后人譽為“文章典則”(張溥《張孟陽景陽集題辭》),較為鮮明地體現了張載反對分裂割據,維護社會安定和國家統一的態度,時任益州此時的張敏讀了這篇銘文,認為是天下奇文,上表向晉武帝推薦。于是晉武帝派人把這篇銘文鐫刻在劍門山上。
其后,“……載又為《蒙汜賦》,司隸校尉傅玄見而嗟嘆,以車迎之,言談盡日,為之延譽,遂知名。起家佐著作郎,出補肥鄉令。復為著作郎,轉太子中舍人,遷樂安相、弘農太守。長沙王乂請為記室督。拜中書侍郎,復領著作。載見世方亂,無復進仕意,遂稱疾篤告歸,卒于家。”(《晉書·張載傳》)
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載、協相近,亢則略遜一籌。《文心雕龍》說:“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另外一說,“三張”指張華與張載、張協二人,張亢不在其內。
有一個詞叫做“文如其人”,不過,我們可不能被事務的表象所迷惑,看到這篇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意蘊悠長的文章,就想當然認為作者也一定是個翩翩君子,實際上張載文采出眾,可相貌實在不敢恭維,《晉書》載:“……岳(潘岳,字安仁)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時張載甚丑,每行,小兒以瓦石擲之,委頓而反。”這就是成語“擲果盈車”和 “投石滿載”的由來。這里的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他表字安仁,全名應是“潘安仁”。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利鎖說,古代文章比如駢體文和詩歌,為了對仗押韻、省字,把仁字給省略了。而民間說法則是,因潘安曾侍奉中國歷史上最丑最荒淫最無恥的皇后賈南風,德行操守愧對“仁”字,因此后人省略一字,稱為“潘安”。
在《晉書》中還記載了另外一個丑才子左思的小故事,“左太沖(即左思,字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于是群嫗齊共亂唾之”,一個被人小兒扔磚頭瓦塊,一個被老太婆吐唾沫,結果這兩人都“萎頓而返”。看來,愛美之心,從古皆有。
在《幼學瓊林》中亦有“投石滿載,張孟陽丑態堪憎”之語。可見古人有時也會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