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荀子代表著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發展的兩個方向。二者如同太極的陰陽兩面,將孔子的思想解構成兩個方面。
孟子的思想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即心性論、民本思想。在心性論中將孔子'仁'的思想解構為仁、義、禮、智四個方面。對于人性的認識,孟子則是先驗的,他從社會角度來審視人性,從而得出性善的結論。至于他的民本思想,也是基于自己的心性論而產生的。孟子的言論大都記載于《孟子》一書,其內容多以辯論的方式所闡述。
晚于孟子的荀子更多發揮了孔子'禮'的思想。荀子生活在兼并戰爭即將結束的戰國晚期,社會環境的不同使荀子更偏向于霸道。荀子的思想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即天人關系、人性論、隆禮法。在天人關系中,發揮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思想,將人與天徹底分開后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他在《天命》中講'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而隆禮法則是針對社會現實而來,在'克己復禮'已經無法實現的情況下,這是荀子為解決社會危機而提出的新答案。至于人性論,他與孟子截然相反,提倡性惡論。與孟子不同,荀子的性惡論是從人的自然屬性進行審視的。
音頻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孟子思想、第二部分為荀子思想、第三部分為孟子、荀子人性論的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