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吃肉不如喝湯。”人們普遍認為肉湯的營養價值高,覺得肉里的營養都跑到湯里去了。那么湯里到底有沒有營養呢?
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很多,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其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在食品中存在的量,以及人體維持健康需要攝入的量都較大。維生素和礦物質在膳食平衡中僅需少量。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磷、鋅等礦物質,B族維生素等等。

有的人會問:既然肉里有這么多人體需要的營養素,那么用肉熬湯,湯里的營養肯定更多。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脂肪被稱為“美味的締造者”。肉湯美味的原因與脂肪有一定關系。燉湯的時間越長,肉里的部分脂肪會乳化,一部分含氮物析出,一部分水溶性的營養物質和一些電解質會溶于湯里,湯的味道也就越發鮮美。可是,燉湯的過程中,肉里的鐵、鈣、鋅等營養素不會溶入湯中,大部分蛋白質也以呈凝固狀留在肉里,無法溶到湯里面。長時間燉煮,維生素會被破壞。因此,對于健康人來說,只喝湯不吃肉,獲取的營養素并不全面,且無法靠喝湯補鈣、補鐵。另外,肉類經過燉煮后,會釋放出嘌呤堿等物質。血脂、血糖、血壓、嘌呤高的四高人群一定要注意盡量少喝肉湯。
不過,我們也不能否定湯的價值。體質虛弱和疾病恢復期的人喝一些較為清淡的湯,可以適當補充氨基酸和B族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醫生會建議感冒的病人喝雞湯,是因為味美的雞湯能發汗,刺激食欲,緩解感冒癥狀。但雞湯并不能作為患者主要的飲食,患者還應該吃其他食物,否則人體的營養攝入不全面,反而不利于疾病恢復。由于雞皮中脂肪含量較高,建議去皮后再燉,使得雞湯不會很油膩。
有些人燉牛羊肉湯,會在湯里加入洋芋、蘿卜、粉條等淀粉含量很高的食物。經常喝這種湯的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攝入容易超標,易造成血脂升高,熱量攝入過度。牛羊肉湯里飽和脂肪酸含量偏高,建議喝湯時多吃些新鮮的綠色蔬菜。魚湯和其他肉湯相比,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可適當多喝。
外出就餐,餐桌上經常會有甜湯,如桂圓蓮子湯、醪糟湯等,這類湯多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味道好,但是含糖量較高,建議少量食用。
單純喝湯,營養攝入無法全面。燉肉湯可以加入菌菇、冬瓜等食材,喝湯的同時要吃肉吃菜。燉煮湯類的時間并非越長越好。長時間燉煮可以使湯里的食物變得爛軟,但食物的營養成分流失嚴重。喝湯時,最好撇去上面的油,以清淡為好。建議飯前喝湯為宜——既能開胃,又能占據一部分胃的容積,可減少食物攝入量,避免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