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標題:《從“就業面向”到“職業面向”,意味著什么?》
日前,教育部發布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簡介》(以下簡稱新版《簡介》),該版《簡介》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展現職業教育專業升級與數字化改造的最新成果,覆蓋新版專業目錄全部19個專業大類、97個專業類的1349個專業。其中,中等職業教育358個,高等職業教育專科744個,高等職業教育本科247個。
從內容上來看,新版《簡介》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將原“就業面向”調整為“職業面向”,更加明確本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從而進一步滿足職業教育受教育者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的職業知識、技能及道德的培養需求,使其能夠適應經濟社會與產業發展的變化。
從本質上說,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其根本任務是在發展和傳遞文化的過程中提高人的綜合素質、開發人的智力,最核心的功能是促進人的發展。由此,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滿足人與社會發展的“雙重心”價值功能。初期,職業院校以就業為導向,積極關注產業的發展需求,組織學生的學習,提升他們的技能,保障他們能夠順利就業。
但是,隨著產業低端向產業高端的轉移升級,職業內涵更加多元化,職業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化,職業的更新與淘汰速率不斷加快,對于職業人才的能力要求不再是固化與靜態的,關注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滿足他們終身職業發展的持續性需求,成為職業教育面臨的新課題。具體而言,職業院校要適時轉化辦學思路,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提供給學生廣譜性的職業勝任力,一種適應技術變化的能力和面向未來終身發展的職業變遷能力。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缺乏社會認同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很好,但是就業質量不高。細究其因,在于過去就業面向的辦學思想,驅使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偏重于學生專業知識的獲得和實踐能力的養成,弱化了其多元職業能力的開發,導致他們的就業前景和就業面較窄,對于崗位變遷的適應能力普遍較弱,在職業的選擇上缺乏競爭力,就業質量自然無從談起。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折射到職業教育領域,就是以前我們要解決的是學生“有沒有就業”的問題,現在則要解決他們“就業好不好”的問題。好的就業,其實就是他們能夠不斷適應職業發展的需求,個人職業能力能夠和社會經濟發展始終合拍同步,構建了職業教育對于人的可持續性發展的保障體系。這個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功能發揮,正是職業教育適應性的良好體現。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版《簡介》提出,在各職業教育各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科學文化知識和通用技術技能培養,全面貫徹質量、安全、綠色、法律法規等現代產業理念,前瞻布局數字技能、綠色技能等未來職業能力,更新課程體系,不僅充分體現數字時代崗位能力新要求,而且彰顯了職業教育的適應性特點,能夠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與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作者:朱小峰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