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百工系列之"京繡"--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
據說其最早起源于古埃及,金字塔中曾經出土手工縫制的花卉衣領。"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詩經》中有"黼衣繡裳"、"袞衣繡裳"和"素衣朱繡"的描述。刺繡圖樣不僅有著豐富的美學意義,也是階級地位的象征。反觀鄰國日本,其刺繡工藝起源于五世紀左右。當時隨著佛教文化傳入日本,日本也開始流行繡仏,即用彩色絲線繡成佛像加以供奉。現在奈良國立博物館還藏有一幅《刺繡釋迦如來說法圖》,據傳是8世紀所作,由入唐求法僧奉請而來。長2米,寬1.5米。這是日本存世的最早繡品,是圣德太子于622年薨后,妃子欲觀太子往生天壽國之情狀,遂奏請天皇,敕由采女作成繡帳二幅。現存斷片六個,刺繡精巧。京都博物館曾經展覽過繡帳殘片。在刺繡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是遣唐使,吉備真備就將唐時流行的多種刺繡技法傳回日本。在廢止遣唐使制度之后,日本的刺繡技藝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在圖案紋樣和色彩審美上顯現獨自的特色。根據地域和審美的不同,日本刺繡出現了各種流派,其技法和風格各有不同。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之后,成立縫部司負責御服等的縫制,專職繡工受其管轄。之后,藤原氏通過攝關政治把持朝政,公卿貴族和宮中女官紛紛追求奢侈典雅之風,精美的刺繡也被用于各種服飾上,起到錦上添花之效。命婦以上的高位女官穿著的朝服十二單衣,為絹綾等柔軟的質地,色彩妍麗。描寫王朝宮廷歷史的小說《榮華物語》中就記載著宮中女官的服飾上用刺繡繪制歌繪紋樣。到了鐮倉時期,繡佛再次流行,由京都的繡工繡成的佛像被運往日本各地。其后的室町時代,能劇誕生。在能裝束上會用繡箔的刺繡技巧,即在服裝上用刺繡和摺箔的技巧添加華美的裝飾紋樣。戰國時期,武將穿在鎧甲外面的陣羽織和胴服以及女性穿的小袖(現代和服的原型)都繡有精美的刺繡。到了德川時代,武士和富裕的商人競相制作有著豪華刺繡的服裝。而淺井三姐妹中小妹妹阿江的女兒和子作為德川幕府二代將軍最受寵愛的小女兒從江戶來京都入內,成為后水尾天皇中宮的時候,就委托跟淺井家有密切關系的雁金屋大量制作江戶武家女子喜歡穿的小袖,并親自繪制紋樣或者請雁金屋的尾形光琳為其繪制紋樣。此后,小袖在京都也開始流行,刺繡跟辻花絞染、鹿子絞染及友禪染等染色技法一起用于小袖等服裝上,京都的刺繡業界重新煥發活力。
明治之后,刺繡不僅用于服飾,并且也用于制作壁掛和屏風,大量用于出口。現在,京繡的技法有平繡、鎖繡、相良繡、頂針繡、竹屋町繡和芥子繡等十五種。使用的繡針有粗細之分,共十五種,如"大太、中太、間中、間細、天細"等。染色的絲線約有兩百多種,根據種類的不同,分為漆絲線、絹絲線、金銀絲線、金銀平箔絲線等。通過染線、卷線和捻線等工序后就可以用于刺繡。京繡技巧變換多端,既可以用平繡這種樸實無華的技法來做裝飾,也可以運用多種刺繡技法,繡出繁復精致的紋樣。京都保存著很多歷史文物,像是僧侶的袈裟法衣跟祇園祭的車帷繡品都是存世珍品。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歲月變遷,這些織物上的刺繡紋樣多出現褪色或殘破現象。因此,對繡品文物進行修復作業,也是京繡的重要工作。日本刺繡工藝作家樹田紅陽曾參與祇園祭的車帷中《蘇武牧羊圖刺繡》《張騫圖刺繡》《鳳凰麒麟圖刺繡》等的修復作業。此外,由和光舍建立的三條工房是現在日本少有的刺繡修復專門工房。在匠人的努力下,這些重要的文化遺產煥發新顏。京都有很多的刺繡教室,我們來到這座千年古都,不妨偷得浮生半日閑,絲絲縷縷地繡出美麗心情,在不經意間邂逅王朝風流。文字:昭靜
...THE END…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