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一種新型的購物方式,看到想要的貨,拿起來經過監測區就可以走了,你的手機APP、支付寶以及微信就會自動扣錢——就是這么不知不覺地剁手了。
沒有收銀員,結賬無需排隊,全天候售貨,這種無人便利店正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成為現實。
說起2017最熱門的詞語,無人便利店絕對是其中之一。10月16日消息,無人便利店“EasyGo”近期又獲得時代地產集團數千萬元戰略投資。今年6月以來,EasyGo完成了500萬元的種子輪融資;9月,獲浙江易坤創投和深圳永田合投共同參與2000萬元天使輪融資。本次是其運營四個月以來的第三次融資。
據透露,到本月底EasyGo的鋪設點位將達到10家,到年底EasyGo在廣州的門店數量將增加至100家。除了進駐深圳、珠三角的主要城市外,明年將會在全國5大重點區域進行高密度布局。店鋪鋪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早在今年6月,全球第一家24小時智能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BingoBox)”落戶上海,計劃在1年內將無人便利店的數量增至5000個。7月,備受關注的阿里無人便利店--“淘咖啡”也公開亮相。在融資方面,更有消息爆出一周內拿到了兩筆共超一億融資的傳奇故事。
其實,2016年底,亞馬遜發布了一款全新的無人超市產品 Amazon Go,可以說是最早進入大眾視野的。其操作形式為,用戶只需用手機登陸亞馬遜賬戶、在進門時通過身份審核,就可實現真正的無人結賬,即拿即走。
這一消息像星星之火在2017年快速蔓延,據預計,未來的兩年內,更多品牌企業將進入無人店領域,無人店將成為零售業最具爆炸性的新型業態之一。
資本的涌進、技術日趨成熟、消費升級等綜合因素,給無人便利店發展提供了沃土,但實際過程中,無人便利店還具有很多弊端和挑戰。
運營成本并不低
入局無人便利店的玩家們都曾表示無人便利店具有低成本的競爭優勢,這將在未來的便利店業態中取得優勢。可實際上,無人便利店的空間較小,每種貨品的擺放量有限,那么商品便需要及時補貨,同時還有倉儲、電力、機器定期維護等運營成本。
同時無人便利店還增加了開店投入成本,包括后臺支持技術研發和部署成本、為技術升級而購置的硬件設備和特別裝修,而使用RFID技術的無人便利店還需要承擔芯片硬件成本和貼在商品上的人力成本。
也就是說,無人便利店雖然減少了一部分人力成本,但前期投入、后期運營和維護的成本并沒有減少,甚至對商品管理和后臺維護的成本更高。
技術還未成熟
當前無人便利店行業在技術方面仍處于技術探索早期,能做到真正的無人值守還為時尚早。例如當人流激增時,Amazon Go就無法自動識別并結算。
國內同樣面臨這種尷尬,識別、傳感、支付等無人化技術手段已相當成熟,難點在于消費者行為是隨機的,實時傳導到后臺并且進行判斷回傳難度極高,準確率將大打折扣。
由于技術不確定性導致的針對貨損、貨缺風險防范乏力也增大了無人便利店的運營風險。
品類限制致用戶購物欲望低
從目前無人便利店的主營商品來看,還是以飲料、零食、日用品、鮮食為主,缺少傳統便利店的熟食、現煮咖啡等毛利更高的產品,這意味著利潤會更小。如果不能提供其所需的品牌或特定商品,便利便無從談起。
在傳統便利店購物場景中,尤其是社區型店鋪,用戶因高頻購物會同店內運營人員產生類似鄰里的熟人社交關系,從而產生與便利店的情感連接。無人便利店雖然升級了購物的便捷性,卻缺少用戶的購物溫度,無法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加強用戶粘性。
國民素質的擔憂
如何保證顧客和無人便利店的信任關系,是開一家無人便利店首要解決的問題。就像共享單車剛剛出現時一樣,大家都擔心,會不會有人把單車占為己有。無人便利店的商品那么多,問題自然嚴重。
如果國民素質無法快速提升,運營方需要額外投入大量人力去監督、管理、整理,為便利店節省人工這一美好愿望就會落空。
阿里前CEO衛哲就公開表示并不看好無人便利店,他認為“人不是成本,人應該是投資。要是做無人便利店還不如搞個自動販賣機呢。盒馬鮮生很重要的一點,新鮮,這就是互聯網代替不了的體驗。新零售應該把互聯網干不了的體驗,補回來。”
真格基金副總裁劉元也說過,供應鏈、物流、運營這三個維度將是這個賽道的核心競爭所在。競爭會加速玩家的死亡。窗口期有多久,在于玩家能堅持多久。半年內就能夠看出來哪些是要被淘汰的,哪些公司的模式可能會跑得通。無人便利店會和其它風口一樣,最終哀鴻遍野。
被上述人士不幸言中的是,上海的首家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24小時無人便利店開業僅一個月便停運,原因是“因室溫過高、收銀系統頻頻出錯。”
數據顯示在今年上半年進入無人值守貨架的品牌已經超過10個,模式和玩法基本相同,但由于無法在產業鏈方面進行深耕,一些無人值守貨架的商品比“有人”便利的商品價格高出三成甚至更多,在新鮮勁過去以后,一些無人值守貨架甚至可以用“門可羅雀”進行形容。
無人便利店即使有黑科技加持,也依然屬于便利店,必須滿足高頻發生的基礎民生需求。因此無人便利店最終是否能得到普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是否真的能創造一種更好的購物體驗,進而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
或許我們可以把這場無人零售店的熱潮,理解為商業巨頭們面向未來零售市場的集體性技術革新,以及對便利店行業的一次強有力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