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學季刊《當代文學家》火熱征稿中!
知名·專業·權威
瑞冬卷·2022·總第十期
(網紙同步)
瑞冬卷
歷史豐碑
——“南詔德化碑”
在我的心中,不知被我拜訪多少次,被譽為“云南第一大碑”的南詔太和城遺址內的“南詔德化碑”,我總感覺他像一位斑駁憔悴、風燭殘年的老人,歷經了無數滄桑,總想給我們敘述著大理歷史沉淀的許多許多。對他,我總是念念不忘,總想說點什么。
“南詔德化碑”碑文相傳為南詔清平官鄭回所撰,唐流寓南詔御光庭書寫。碑文正面主要頌揚了閣邏鳳的文治武功,并敘述了南詔、唐朝和吐蕃間的關系,以及歷次戰爭的緣由和經過,表明了叛唐的不得已,和希望與唐和好的愿望。
南詔立國之后,實力漸強,意欲東擴;唐王室既要聯合南詔,又不愿其強大,矛盾由此產生。天寶年間,唐楊國忠等奸臣當道,“欲求恩幸立邊功”,窮兵黷武,朝廷腐敗,對邊疆民族地方政權關系處理錯誤,政治軍事沖突時有發生。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南詔王閣邏鳳按慣例赴云南謁見時任云南太守的張虔陀,而其妻竟受到張虔陀的侮辱,閣邏鳳十分憤怒,上表控告,但朝廷不置一辭,于是閣邏鳳起兵問罪,殺張虔陀,攻城奪地數十處。第二年,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統兵8萬攻打閣邏鳳,閣邏鳳派人前去陳述原委,“切陳丹款,至于再三”,表示愿再置府城,歸還俘虜,但鮮于仲通狂妄自大,“褊急寡謀”,不許講和,“唯言屠戮”。閣邏鳳面臨強敵毫不畏懼,當機立斷,聯合吐蕃,大敗唐軍于西洱河,鮮于仲通“逃師夜遁”,損兵6萬。南田受吐蕃封為東帝,立國號稱大蒙。唐王朝不接受教訓,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又遣大將李宓率兵10萬出擊南詔,經過激戰,唐軍覆沒。這即是歷史上有名的“天寶戰爭”。
閣邏鳳雖然數敗唐軍,聲威赫赫,國力強盛,但他是一個有眼光的政治家,從南詔的根本利益考慮,不愿長期與唐王為敵。他以全勝之軍,為唐軍將士裹尸收兵,“祭而葬之”,并令人撰文,詳記天寶戰爭的前因后果,陳述不得已而反唐的苦衷,此文刻于巨碑之上,立于都城之中,這就是《德化碑》。
勝利者而取低姿態,戰勝者而傾心歸附,閣邏鳳的作為證明他是一個真正的強者。非但勒石刻碑以訴衷情,圍繞天寶戰爭,閣邏鳳還采取了一系列消除后患的措施,他將唐軍陣亡將士的遺骸建成一座“大唐天寶戰士冢”,即習稱的“萬人冢”,歲時祝祭。另于蒼山斜陽峰麓修建“唐李公之廟”,即習稱的“將軍廟”,祭祀唐軍陣亡主帥李宓及部將。如此等等,足見閣邏鳳用心之深。這些作為,為以后南詔與唐王的修好,安定邊疆,統一祖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在《南詔德化碑》樹立之后28年的事,自此,南詔重歸于唐。
“南詔德化碑”是一塊歷史的豐碑,除前所述內容外,它還廣泛記載了南記時代云南的諸多史跡,如城廓建置、職官體制、農田水利以及養馬、采礦、紡織等業,甚至連溫泉療疾這樣的細瑣之事也有載述,因此,它是研究南詔歷史、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風俗以及民族關系的第一手材料,彌補了許多正史的不足。
碑文善以曲筆寫千秋故事,其敘南詔大勝 之后,詔令道“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亡大禮”,于是“收亡將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恩舊”,表達出南詔國王進退有度,知時守禮的大智大謀和大仁大義。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再次研讀“南詔德化碑”碑文,感慨萬千,1200多年前,遠在邊地的南詔竟有此大手筆,實在令人欽服。對此名碑,歷代文人皆有詠嘆,其中我擇選清人宋湘的詩,也許能道出南詔立碑的深意:
此碑誰所為,苦心多慷慨。
道是西瀘令,鄭回能文章。
陽敘一戰烈,陰設千秋防。
叛唐非得已,字字含風霜。
【請點擊圖片放大查看】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