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歸途如虹
《紅樓夢》第四十回里,林黛玉對賈寶玉這樣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歡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林黛玉這樣說,是為了讓賈寶玉放棄拔掉枯萎的荷葉。賈寶玉果然聽林黛玉的話,林黛玉一說,賈寶玉就覺得不應該拔掉這些荷葉了。
林黛玉是一個審美品位非常獨特的女子。李義山,也就是李商隱。他是晚唐時期最著名,也最出色的詩人。他的《無題》詩影響深遠。林黛玉偏偏最不喜歡他的詩。這是為什么呢?
林黛玉對詩歌創作有獨到的理解,她是這樣教育香菱的:“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在林黛玉看來,寫詩不是玩文字游戲,最重要的是表達心聲。林黛玉最看重的是詩歌的立意,是蘊含在詩歌當中真誠的情感,是詩歌體現出的思想。
林黛玉欣賞王維的詩,她推薦香菱先從王維的詩讀起。她為什么那么喜歡王維的詩呢?因為她覺得王維的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并不華麗,卻獨具韻味。香菱和她討論王維的詩的時候,舉出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和“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三句。香菱覺得很好,讓人回味無窮。林黛玉還告訴香菱,“墟里上孤煙”這句詩是從“依依墟里煙”里化出來的。香菱馬上就領悟到,“依依墟里煙”更加“淡而現成”。
明白了林黛玉對詩歌的理解,我們就可以明白她為什么不喜歡李商隱的詩了。她是覺得,李商隱的詩語言華美,但是意趣不真。李商隱的詩歌風格朦朧,語意晦澀。他的代表作《錦瑟》被稱作是最難理解的朦朧詩。林黛玉做人最講究真誠,她的感情是非常清晰,非常明確的。她覺得李商隱既然在詩中歌詠自己的愛情,就應該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她覺得,李商隱寫什么“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什么“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樣的詩句,是在玩文字游戲。她覺得,李商隱沒有勇氣直接在詩中表達自己的情緒,卻用一些模糊的意象,一些語焉不詳的詞匯去抒發一種難以捉摸的情緒。這樣的詩歌創作方式是林黛玉所不屑的。
林黛玉的詩歌風格就不一樣,她因為傷心而葬花,就在《葬花吟》里寫下“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樣直白的句子,將自己對紅顏薄命的感慨表達得淋漓盡致。她在寒秋時節,感慨萬千,就在《秋窗風雨夕》里寫下“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這樣的詩句,很真切地表達自己對清冷環境的感受。對比李商隱和林黛玉的詩歌風格,我們可以發現,林黛玉和李商隱的詩歌風格是不一樣的。要說兩個人的風格有類似之處的話,就是都比較哀婉纏綿。
而且,林黛玉還覺得,李商隱不是一個專情的人。李商隱是一個多情種,他一生有幾段戀愛經歷,這些戀愛經歷都難以考證,卻可以在他的詩歌里找到蛛絲馬跡。于是,林黛玉就覺得,李商隱花心,因此不喜歡李商隱的詩。
那么,林黛玉為什么偏偏對“留得殘荷聽雨聲”情有獨鐘呢?
不知道曹雪芹是有意為之,還是真的記錯了。他把“留得枯荷聽雨聲”寫成了“留得殘荷聽雨聲”。總之,林黛玉喜歡的就是這句詩。
那么,這句詩為什么能夠入林黛玉的法眼呢?我覺得,原因在于林黛玉在這句詩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林黛玉欣賞的,就是這句詩描繪的殘缺美。林黛玉之所以不忍心看到賈寶玉把枯萎的荷葉拔掉,就是覺得這些荷葉和自己同病相憐。
我們來看看李商隱的這首詩吧。這首詩是《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原作是這樣的:“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這首詩和愛情無關,是李商隱因為思念自己的從表兄弟崔雍、崔袞而寫的。這首詩語言自然流暢,構思精巧,意境清雅,將詩人對兄弟的思念之情表達得耐人尋味。
林黛玉最喜歡的就是這首詩的最后一句。林黛玉覺得,自己是一個薄命女,正如同詩中描繪的枯荷一樣,缺少生命力。但是,林黛玉覺得,自己雖然命運不佳,但是也可以孤芳自賞。“留得枯荷聽雨聲”就有這種風流自賞的滋味。
林黛玉把“留得枯荷聽雨聲”念成是“留得殘荷聽雨聲”,雖然是一個失誤,卻也符合林黛玉的心境。林黛玉多愁善感,自怨自艾,覺得自己不僅是枯萎的荷花,更是殘破的荷花。
總而言之,林黛玉之所以欣賞“留得枯荷聽雨聲”這一句,就是因為林黛玉內心的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