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俊
先來為朋友們做個名詞解釋,何謂露天電影。
顧名思義露天電影,就是在室外沒有頂棚等遮蔽物的操場、綠地、灘涂等公共場地,給公眾免費放映的電影。如在著名的廬山避暑勝地,一到晚上,廣場上便會準時向游客放映“廬山戀”的露天電影,非常的愜意,也非常的應景!又比如在我曾去旅游過的希臘雅典,也有很多這樣的“電影院”,有的在屋頂,有的在公園,周圍通常會有人推著小車,兜售各種小吃,最多的是咖啡、啤酒以及白蘭地等飲品。
電影《廬山巒》劇照
在這里,我要用一點筆墨,重點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存在于我記憶中的,老老早早故鄉農村的露天電影。
應該說,露天電影是幾代國人共有的記憶。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至八十年代末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露天電影一直擔負著彌補人們業余文化生活的使命,淳樸而實用,尤其是在廣袤的農村。一面幕布,一個放映員,一束光,自己搬來凳子的觀眾,幾乎構成了露天“電影院”的全部要素,也成了在那些枯草乏味、平淡單調歲月里一道迷人的風景線。現在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懷舊,是一種時尚,也是一種稱之為“海派”的文化,而過去看露天電影,是一種無奈,是一種本真,更是一種謂之“窮開心”的生活。
1976年夏天,我在老家澉浦中學高中部畢業回到永紅大隊第四生產小隊,成了一位有知識有文化的新型農民。我邊務農、邊參與大隊里的一些隊務工作,力爭去做一名先進青年。“雙搶”時季到來,我積極參與《雙搶簡報》的編寫工作;遇有戰備值班,作為基干民兵,我又是在第一時間報名;接到電影輪映通知,我更是主動要求去十里開外的“紅衛”大隊去搬運放映機。當年,因為農村還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也沒有機動車輛,所以放映隊到大隊放電影,一般都是由本隊派員去接運。接運電影放映機可是個苦差使,而且責任性比較大,來不得有半點閃失。過去的放映機老式陳舊,關鍵是相當笨重,加上村上路況差,一路坑坑洼洼,我使上了吃奶的力氣,在同村社員的幫助下,才把200多斤重的放映機“請”到大隊放映點——永紅小學操場。吃力歸吃力,接放映機也有開心的地方,能在第一時間知道放映片子的片名,可以與陌生的放映員套近乎,還可以借幫忙的機會,親手去摸一摸那些神秘的放映機部件,滿足一下自己作為年輕人所特有的那種“虛榮心”和“好奇心”。
“今晚有電影看嘞”,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了各家各戶。晚上,鄉親們從四面八方涌來,他們各自搶占有利地形,卻從不有為爭位置而爭吵的事情發生。村民以放映機為圓心,慢慢向四周擴展開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不規則矩形,有的習慣于偷懶,在學校的臺階上,鋪上一張報子就算落實好了坐位,有的急急忙忙只是先來放個長板凳,再趕回家去吃飯,還有那些遲到的,干脆在前排席地盤腿而坐。更有趣的是,露天電影現場像是過節一樣的熱鬧,年長的手搖一把蒲扇,似老友重逢,不斷交頭接耳;小孩子相互追逐戲鬧,不時有哭叫的聲音傳來;大姑娘們梳著二條油光呈亮的辮子,羞澀地聚攏在一起,而大大咧咧的小伙子,趁著夜幕降臨,一點一點向姑娘群里挪動,仿佛那里有了超強的磁場在吸引著他們。因此,看露天電影也成了當時不同村落男女青年互相照個面、相個親的絕佳場所。總之,一到看露天電影,男女老少笑逐言開,人人臉上掛著愉悅的表情,紛紛期待著一場視覺盛宴的到來。
隨著音樂聲響,電影正式開演了。放映機的光束照在屏幕上,喧鬧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全神貫注地投入電影情節中。正片開映前,一般會先播放一到二期的《新聞簡報》或放一些與教育、農業、科技有關的影片。加片放完,開始放正片。那時都是單機放映,每卷放完后需要換膠片,此時,屏幕上會出現一些來回走動觀眾的頭影,機靈的孩子趁機舉起雙手,在光束的照射下,做出公雞、玉兔、狗頭等奇形怪狀的圖案,惹得現場笑聲不斷,使短暫的換片時間也不再寂寞。
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特殊年代,放映的片子一般都是以革命戰斗故事片居多,如《鐵道游擊隊》、《上甘嶺》、《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地道戰》,還有《青松嶺》、《閃閃的紅星》、《春苗》等等。每放一部電影,影片中那些經典的臺詞總會在成年人或小孩中流傳很久,成了人們茶余飯后談笑風生的“熱詞”,如“高家莊,高,實在是高”;“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我們發誓,今生今世,你非我不嫁,我非你不娶”……!那個年代,尤以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最為盛行,最早的也是公映次數最多的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燈記》,后來陸續又推出了《龍江頌》、《杜鵑山》、《海港》、《白毛女》、《奇襲白虎團》。記得有一次,鄉親們正在觀看影片《龍江頌》,當片中出現一個名叫黃國忠的階級敵人大喊:“哎——再加把勁,把火燒得越旺越好!”時,大家憤怒的心情達到了高潮。誰知,此時電影場外,真的傳來了“救火呀,大家快去救火!”聲嘶力竭的呼救聲。原來,在離放映場不遠的一家農舍因電器短路而引發了火情,聽到求救聲,在場的成年男性都毫不猶豫地前去救火,由于撲救及時,避免了一場可能會殃及近鄰的大火發生。事后,每當有人說起這句臺詞,大伙都會在轟堂大笑后做起“鬼臉”,生怕落得一個被“揩屁股”的下場。“揩屁股”在老家農村習俗中,通常是老人用“草紙”在講粗話臟話小孩的嘴巴邊撣一撣,寓意除去不吉利的東西,即是揩了屁股,求得吉祥安康!這是一種對那些嘴巴不干不凈人的懲戒行為。
每每電影散場,總會留下一拔人馬,我也會成為其中的一個。我們撿紙盒、洗果漿、掃瓜子殼,把“戰場”打掃得一干二凈,確保第二天學校準時出操。完成了最后使命,我覺得一身輕松。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仰望天空,只覺得多情的月兒在頭頂靜靜的照著,我走一步,它也走一步。走過村莊,穿過樹林,它依舊黙黙地跟著我,如影隨形。此時,一陣晚風吹過,似乎送來了月亮對我說話的聲音,小伙子你辛苦了,我陪伴你回家……。
“青春無悔,歲月有期;花開無香,花落滿襟”。翻閱人生的日歷,許多往事隨著年輪的增加而漸漸模糊,甚至于忘記。唯有這露天電影的場景,仍就歷歷在目,清晰可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