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課”,“素”而“不簡”
——讀汪潮《回歸本色教學 打造“素色課堂”——談“素課”之理念》等一組文章后感
2011年第6期《教學月刊·小學版》上刊登了小語界權威專家、汪潮教授撰寫的《回歸本色教學打造“素色課堂”——談“素課”之理念》以及由他老組稿并點評的一組文章,我讀后感慨萬千,用一言以概之——“素課”,“素”而“不簡”那!
我之所以發出此感慨,究其原因——
第一,我讀懂了文章打造“素色課堂”的歷史背景。
“素課”是在怎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是小學語文在實施課程改革過程中,課堂教學在形式上出現了遠離文本本真的“刻意雕琢”、表面上“富麗堂皇”,而實際上卻在淡化“真語文”,且有故意“作秀演繹”之嫌等“虛情假意”、浮躁的課堂教學現象之后提出來的;是在有現代高科技的電腦網絡媒體參與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已經對學生參與言語實踐和學生思維品質產生沖擊的前提下提出來的;是在這些似語文課又有些非語文課(將語文課扭曲成自然課、品德課或信息瀏覽課),即老師沒能正確解讀文本或解讀文本欠到位、沒能準確把握好課程教學目標,未能把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真正得以落實,對語文課堂教學已經產生了一些負影響——甚至已經在降低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第二,我理解了“素色課堂”的真正含義。
何謂“素色課堂”?文章分別從素色、素面、素讀、素本四個方面不僅闡述了“素課”的含義,還為我們如何打造素課提出具體要求和方法。如素色即追求自然樸素的課感,要求我們告別“造作”、不留“做課”痕跡、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學習的規律入手采取素色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真正學會和培養學會為最終目標;素面即讓學生直接與文本素面相見,所謂“素面”相見,即要關注學生的原始學習狀態,并以此作為教學設計和實施的出發點,過程中在強調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效率的同時,更應強調隨時把學生的學習狀態調整到最佳水平;素讀是指純粹的讀,一種不求甚解的讀,一種聲音瑯瑯、音韻和諧、抑揚頓挫的讀,一種“唱歌”一樣的讀,一種來來回回、反反復復的著眼于通篇的讀……即對課文高頻反復地讀,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讀通式”整體地讀、“讀厚式”細致地讀、再到“讀薄”、最后達到“讀準”;素本即按語言原本意思解讀,教師切忌隨意添枝加葉甚至歪曲文本,更不要因強調“生本”而隨意脫離“文本”。
第三,我明確了“素色課堂”的終極教學目標。
文章提出“素色課堂”的目標是倡導本色語文,語文課要有“語文味”,針對現下浮躁、形式、低效教學要反璞歸真,努力探索并能走出一條具有語文本色、堅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可以讓學生自己“找水”喝的語文教學改革之路,其終極目標就是為了提高語文課的課堂教學效率。
《回歸本色教學 打造“素色課堂”——談“素課”之理念》給了我打造“素色課堂”以上理論以指導,緊接著圍繞如何“打造‘素色課堂’”還配發的一組共4個均附有汪潮教授點評的教學案例,又給了我打造“素色課堂”具體實踐以指導。
如:從季科平老師設計的《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讓我明白了言語實踐,是“素課”的主旋律,即引導學生親歷文本閱讀實踐過程,在言語閱讀實踐過程總讓學生自品自悟自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張林華老師設計的《守株待兔》,讓我知道了在素課視野下,寓言該怎么教;從繆志木老師《楊氏之子》教學實錄與點評中,讓我懂得了語言如何在“特點”中習得;從方建蘭老師《海蒂》導讀課的軌跡中,讓我清楚了導讀不但要導學生讀一篇篇文章,更要導學生讀一整本書,尤其是名著!
從他們的設計和點評中,我領略到了每一位設計和點評的老師其自身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準、幽默的教學語言;品嘗到了在教師恰如其分地引導下,課堂上所迸發出學生自主、積極學習語文等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品味到了他們所上的每一堂語文課的課堂教學效果。真是讓我垂涎、羨慕那!
簽于上述因素,筆者認為,我們沒有理由把“素色課堂”機械的理解為簡簡單單的教學,更不能錯誤地理解為“素色課堂”就是把語文課堂教學重新回歸到改革之前的那種傳授型或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一概否認現代電腦網絡媒體等先進的教育教學手段,回歸到原來的僅用1支粉筆、1塊黑板和1本教科書進行教學。恰巧相反,“素色課堂”是要我們在善于總結課程改革經驗和教訓的時侯,分清利弊,摒棄糟粕,汲取精華。“素色課堂”非但不是教程改革簡單的否認,相反,它是課程改革的轉折和延伸!它給我們小學語文老師提出了更高、更精準、更確切,能適時適度、審時度勢,能緊跟時代步伐前進的具體要求!
“素課”,“素”而“不簡”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