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剛強植入孩子心中 孩子在校園里與同學發生磨擦是常有的事,有時吃點虧也是免不了的,我不贊成家長出面,那樣無益于孩子的成長,有時還會把事情搞僵。告訴老師雖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是否每個老師都愿意管,是否管得過來,是否能管得公道?都還是問題。而且,如果樣樣“報告老師”,孩子不但會被同學看不起,還會成為一個依賴性很重的人。我以為,孩子的事可以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但家長和老師的引導卻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受欺負的事最多發生在小學和初中,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中常會冒出一些小霸王,他們的特點一般是教養差成績差,由于常吃批評,他們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但虛榮心又使他們想通過欺負人來掙回面子,他們有時還會去巴結一些高年級的同類學生甚至校外的不良少年。教育這樣的孩子,不在本文討論范圍,我這里要說的是如何面對他們的挑釁或欺負?在這個問題上,我對自己的學生和自己孩子常說的話是:“不睬。不怕。” 民間俗語“不睬頂兇”是有道理的,小霸王們欺凌的目標,一般總是選擇那些對他們感興趣、把他們當回事,甚至和他們有某些相似之處的孩子。所以,如果不理睬他們,無視他們的存在,那就首先在氣勢上壓倒了他們。事實上,那些志存高遠專心向學的孩子惹上麻煩的機會要比其他人少得多。“不睬”并不是害怕,而是不想和那些品行不如自己的人一般見識。對小霸王們的挑釁或欺負,一般以避讓為好,但是如果忍無可忍,如果再忍讓就會傷及自己的尊嚴,那么,狠狠反擊一下我想也是應該的。 有個初中男孩多次被幾個小霸王圍住搜去口袋中的錢,我建議他狠狠打上一架,男孩說他們人多,我說那你就專打最猖狂的那個,男孩說我打不過,我說這不是打得過打不過的事,你應該讓他們知道你是不怕他們的,應該讓他們知道欺負人是要付出代價的。作為師長,我并不是想讓這個男孩成為好勇斗狠之徒,我是覺得在他老實本分的性格中應該再增加一些剛強的成分,這對他的將來是有用的,對我們民族的未來也是有益的。(楊柯) 讓孩子學會“維權” 孩子在外與別的孩子有點打鬧之類的事,以前老一輩很講規矩的人家,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被欺負,往往當著對方大人小孩的面,先責怪自己的孩子,現在卻不時聽到有些家長對孩子說:“人家打你,你也打人家。” 前一種做法,其初衷是為了避免兩家的矛盾,以謙讓為上。這樣做,針對小孩兒沒有什么是非的小矛盾,倒也無妨,但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確實受了欺負與委屈,一味謙讓有害而無益,那會讓自家孩子更加委屈,也無形中助長了一些幼稚的以欺人為榮的孩子的壞習氣。記得我上初中時,正是文革時期,一個同學因為沒有從我這個班干部身上得到其想要的東西,于是慫恿一個也很強橫的同學天天在上學、放學路上罵我,開始我忍著只當沒聽見,對方卻罵得更起勁。有一天我終于忍無可忍,突然走過去給了對方一巴掌,雙方在街上扭打起來。一向是三好學生的我瘦瘦弱弱的,當然不是打架的料,當然打不過人家,但有了這回該出手時就出手,對方倒不罵了。不過這是在非常年代和年幼時所采取的維護尊嚴的手段,是不可仿效的。 在目前的教育和社會環境下,我以為,家長教育孩子,在應謙讓時還是一定要謙讓的,但遇到明顯的欺負,也要讓孩子學會“維權”。如何“維權”?像上述后一種家長教導的那樣,采取“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式,我覺得也不得當,大家都這樣做的話,會讓孩子誤以為拳頭底下出真理,拳頭大臂膀粗就神氣,這與現代文明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讓孩子學會“維權”,主要著眼于道理、勇氣和方式三個方面。首先要讓孩子明白這樣的道理:同學之間應該平等友好相處,應該互相尊重,畏強欺弱都是不對的。明白了道理,孩子才會理直氣壯,才會去“維權”。至于“維權”的方式,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如自己當面勇敢地以道理去阻止、反擊,此法不奏效,可以向老師反映或與家長商量,請老師和家長協助,努力讓欺人的孩子明白自己的理虧。 值得注意的有兩種情況。一是面對欺負,膽大的孩子會采取“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式,家長著重要引導孩子采取良好的“維權”方式。二是膽小內向的孩子在被欺負時往往會害怕而悶在心里,這會大大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個別嚴重的還會出現“精神”問題(著名電影演員秦怡的兒子精神失常就是一個例子),所以家長要特別重視引導,多與孩子交流,多了解孩子的情況,在讓孩子學會“維權”的三個方面多花些工夫,讓孩子理直、氣壯、會選擇適當的“維權”方式。 (曉渡) 支持“反對暴力” 孩子在學校受欺負是每個家長心中的痛。記得讀小學時,隔壁班的男孩經常在放學路上被三四個男生毆打,他的低兩級的妹妹因為幫不上忙而掩面哭泣。這樣的經歷甚至影響了他一生,如今已經年屆而立的他依然膽小懦弱一事無成。孩子上學之初,修養好的父母會叮嚀孩子“要有禮貌,要團結其他小朋友”。但是還是會有一些在家里充王稱霸慣了的孩子會在不如意時露出狐貍尾巴動起拳頭來。尤其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家里有四個以上盡心盡力的“奴仆”,到學校卻發現個個是皇帝,于是在一些不良影視的“教唆”下采取了暴力。上幼兒園的女兒在吃晚飯的時候說:“后面的男孩今天踢了我兩腳。”我和她父親對視一眼,問她有沒有告訴老師。她說:“告訴過了,但他還是踢我。”孩子爸爸就說:“下次他踢你幾腳,你也踢他幾腳,讓他知道被人踢很痛。”我也提高聲音對她說:“你先跟他講道理,如果他不聽,你就不要害怕退讓,堅決打回去!”女兒后來沒再說這件事。 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陰影,世界上有正義也有邪惡,但是讓孩子最先認識到邪惡的也許就是校園暴力了。對此,一些家長怒不可遏,“自己辛苦養到這么大都不舍得動他一個指頭,哪里輪得到你來欺負他?”一些家長束手無策,自己不可能每時每刻跟在孩子身邊,離開了父母,誰來保護他?我國歷來是禮儀之邦,講究謙讓和氣,所以校園暴力畢竟不多,邪惡終究不能戰勝正義。如果孩子在學校受到欺負,家長首先要鼓勵孩子不要怕,不要妥協,不要讓校園的施暴者嘗到甜頭。受到威脅和欺負的孩子可以先請老師出馬幫助教育,如果因為老師很忙顧不上孩子下課和放學后的事,可以團結其他同學一起對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還是不行,那就只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 不久前看韓國影片《家門榮譽》,其中就有一段是關于校園暴力的。一個家長喊出了“反對暴力”的口號,其他家長就喊出“支持‘反對暴力’”這樣拗口得有點好笑的口號。但面對校園暴力的確存在的事實,我想我們每一個孩子和家長都應該“支持‘反對暴力’”,也盼望著沒有校園暴力的這一天。 (流星) 不要感情用事 作為教師的我,對學生的感情不亞于我的孩子。我對學生說過:“我既是你們的老師,又是你們的母親,我不允許別人欺負我的孩子。”前幾天,我班同學小俞因瑣事被高一屆的同學打了一記耳光。我立即叫來了對方學生。該生進辦公室時傲氣十足,對自己的行為理直氣壯,這更讓我火上加油,我猛地一拍桌子,怒喝一聲:“你這是什么態度?”隨即,我看到了一雙充滿恐懼但又不滿的眼睛,理智提醒我,我的行為是否過激了?于是,我極力控制自己的感情,用平靜而又溫和的語氣詢問了事情的緣由,這時對方班主任聞訊趕到,我們倆對該生進行了一番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該生很快認識到自己錯了,向小俞同學當面道了歉,一樁糾紛就此平息。 沒想到第二天早晨,小俞的父親氣勢洶洶地跑進了學校,看見那名同學便猛沖過去,揚言要“敲他一頓”。眼看學生要受欺負,我不顧一切跑過去,死死拖住小俞的父親,并用眼神和手勢示意那名同學趕快進辦公室。校領導聞訊趕來,制止了事態的發展,最后在校長和老師的再三說服下,家長怒氣慢慢平息,但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在生活中,不平等的事隨處可見,大欺小,強欺弱,小至個人,大至國家,這是個永遠避免不了的話題。問題是如何處理好這類矛盾,應該有一個冷靜的態度、理智的選擇,千萬不能感情用事。 (李金娣) 用心安慰 引導求援 及時溝通 孩子被欺負了,老師該怎么辦?針對這一問題,記者走訪了嘉興一中、市洪波中學、行知小學的老師和市第一醫院的心理醫生。綜合他們的觀點,用心安慰、引導求援、及時溝通是他們認為對待這一問題的正確方法。 老師們認為當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之后,心里肯定不舒服,但家長更要學會正確對待。首先,家長應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獲取有益的經驗,教孩子身手敏捷。比如在家里時,家長可以用游戲的方式,教孩子逐漸學會躲避危險。在外時,也允許孩子和要好的小伙伴之間打鬧,這是他們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這種游戲,他們也能學會躲避危險。當孩子和他人出現爭執的場面,家長可以觀察他們如何處理,當他們無法正確處理時,再幫他們解決,經過這樣的交往,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學會處理問題的。 其次要引導孩子在受欺負時學會大聲求援。有的孩子生性軟弱,當別人欺負他時,他只知道向后退,一直退到墻角。孩子越是退縮,欺負他的人可能越是厲害。對這樣的孩子,家長應當告訴他,不用害怕,而要大聲呼救。高聲地喊叫,能吸引其他人的注意,使攻擊的人住手。 再次,當孩子受欺負后,家長要及時和老師溝通。讓老師知道情況。老師一般會采取一些保護孩子的措施,避免他再次受到傷害。 市第一醫院的心理醫生在接受采訪中,則指出了一些家長的不當做法。有的家長在家里總對孩子說:“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實這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教孩子以牙還牙,他會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是最正確的,有可能會去欺負他人;有的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負了,就去找打人的孩子,幫孩子出氣,也有的家長找到對方家長,理論一番,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小孩子打架不記仇,一會兒就好。如果家長親自出面,反而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壓力;有的家長則會教孩子躲避欺負他的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各種各樣的人,如果僅僅因為這個人不好惹,就躲避他,這其實使孩子失去了很多,變得懦弱。因為在發生爭執的過程中,他們也是在經歷、在嘗試、在體驗,孩子們會通過這些逐漸學會處理自己的事情。 另外,家長發現孩子被欺負之后,應該給孩子恰當的安慰。因為孩子的心理素質較差,受欺負后,他們的心理會受到傷害,恰當的安慰能彌補這種傷害。 總之,正確對待被欺負的孩子,離不開學生個人、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努力。孩子自身要強化個人素質教育,提高自身防范意識,著眼于自身人格的培養;學校在教育和管理上應該是以德治校,從嚴管理,育人為本,全面發展;家庭要提高家教觀念,積極配合學校、社會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并對孩子進行一定的挫折訓練,不能溺愛、寵愛,更不能縱容孩子,要讓他們能充分地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時學會利用倫理、道德、法制觀念來約束自己不去傷害別人。(鄧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