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西周覆滅后,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
這個時期在歷史上是東周時期,只不過后來的歷史學家把這個時期分為春秋和戰國。
周平王東遷以后,管轄范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并,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發生子帶之亂,周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晉文公,文公誅叔帶,遂為伯而得河內陸。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為晉文公所迫,于河陽踐土會盟。周赧王時,國勢益弱,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國借道東周攻打韓國,周人兩邊都不敢得罪,左右為難。
東周王城位于諸強國之間,不能同心協力,反而彼此攻殺。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被秦國所滅,同年周赧王病死,東周覆亡。七年后,東周國亦被秦所滅。東周共傳25王,歷時515年,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以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志。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要概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由于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后,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
到西漢末年劉向編《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開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