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是常用的清熱藥之一,作用廣泛,正如 《本草新編·黃芩》 云:“退熱除煩,瀉膀胱之火,止赤痢,消赤眼,善安胎氣,解傷寒郁蒸,潤燥,益肺氣”。但臨床如簡單地將黃芩認為是抗炎解毒藥則難以扼守其要旨、充分發揮其療效。
國醫大師張磊從醫近 70年,在長期的教學臨床實踐中對黃芩運用頗具心得,一起來學習吧。
黃芩的性味、歸經與功效
黃芩是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黃芩形態中空似膽府,少陽膽經以相火主氣,相火者佐君火而行其令者也,人賴此火以動,而氣分之熱,少陽為多。黃芩氣寒味苦,善入少陽膽經,以清少陽膽經之相火。厥陰為風木之臟,從熱化者多,以木中有火故也。故黃芩亦入厥陰之經,清厥陰之相火。黃芩可升可降,可借三焦之通道以清瀉表里上下之熱邪。
故而,黃芩最主要的藥效特點是清少陽經與厥陰經之熱邪,這是由其歸經部位決定的。
黃芩清少陽半表半里之熱,以和解三陽
少陽為病,引動相火
少陽經病變往往兼表(太陽)兼里(陽明),不能截然分開。《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云:“三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少陽為病,樞機不利,內外不通,上下不達,氣機阻滯,郁而化火,充斥三焦表里內外,致雜病叢生。少陽經氣不利,相火妄動,見口苦咽干目眩;少陽半表半里之邪熱不解,橫逆侵犯中焦脾胃,出現少陽膽郁犯胃證,小柴胡湯主之;太陽表邪郁閉不解,化熱內傳少陽,太少合病,內迫大腸,癥見下利者,黃芩湯主之;或太少合病,邪偏居于半表,伴傷寒外感證者,柴胡桂枝湯主之;郁熱煊熾,傷津耗液,內傳陽明,大柴胡湯主之;少陽腑熱郁積,下迫大腸,泄利不止,葛根芩連湯主之;少陽三焦不布,氣液不行,停滯化水,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心煩,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少陽失和,殃連三陽,延及臟腑,三焦水道不利,膽火上蒸,相火妄動,致氣滯火郁水停,形成寒熱相兼、虛實錯雜的復雜病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諸方中皆以黃芩為主藥,可見黃芩善清泄少陽半表半里之熱,以和解三陽。
黃芩清解半表半里之熱,配升清之品以增效
少陽居于半表半里,主樞轉三陰三陽,調節陰陽氣機升降出入。少陽和則樞機利,樞機利則內外通,氣機升降有序,三焦通調順達。少陽樞機不利,痞塞不通,則郁而化熱,充斥表里與三焦。認為黃芩苦寒質重,入里能清少陽膽腑邪熱,少陽火郁得解則少陽半表半里之熱得透,三焦之熱得清。《傷寒論》第96條曰:“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方中柴胡疏解少陽郁滯,升發清陽之氣,使少陽氣郁得達。強調以“動”為主,以“和”“平”為期,升降開闔以圓機活法、轉動氣機,臨證時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配伍升麻、葛根、桔梗、連翹等升清辛散之品,以引邪外出,升降并舉、外透內清之功倍增,使少陽邪熱從內外兩解。
《傷寒論》第144條曰:“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始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故常用小柴胡湯為主方治療婦人熱結血室之證,此證為少陽樞機不利,郁而化熱,充斥表里三陽,使熱結于血室,表現為寒熱往來,發作有時。小柴胡湯為達表和里、升清降濁之活劑。黃芩清瀉少陽郁熱,以少陽為樞;升清解表之品發腠理,以散熱解表之劑為引,一清一解,升降相和,使邪熱不蟄伏于血室。
黃芩清厥陰郁熱,治療厥陰病寒熱錯雜證
厥陰為病,易化風火
厥陰為陰盡陽生之經,厥陰肝經體陰用陽,溝通一身氣機,上連心火,下達寒水(少陰),中疏脾胃(太陰),皆相貫通。厥陰為病則陰陽不相順接,陰陽格拒,寒熱錯雜,陽氣并于上,陰氣趨于下,形成上熱下寒、虛實互見的復雜證候。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互為表里,實則少陽,虛則厥陰。當病情遷延,陽氣虛損時,少陽邪氣易內陷厥陰,激發厥陰風火,出現厥陰寒熱錯雜之證。厥陰傷寒,中陽不足,無以溫煦腎水,交通脾胃,則下利清谷,食入即吐,此為上熱下寒之證,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上為咽喉不利,甚至咳吐膿血,下則泄利不止,寸脈沉遲,尺脈不至,此為表邪內陷厥陰,陽氣郁而不伸之征象,麻黃升麻湯主之;肝氣郁結,郁而化熱,氣上沖胸,橫逆犯胃,脅痛嘔逆,奔豚湯主之。諸方中皆用黃芩清解厥陰郁熱。認為厥陰風木以疏泄為本,黃芩善清厥陰風木疏泄不及而上逆之風火。
黃芩清厥陰郁熱,配伍運脾溫陽之品治療厥陰病寒熱錯雜證
因厥陰肝經主一身氣機,在用黃芩清厥陰郁熱的同時,溝通上下、調暢氣機是治療的關鍵。厥陰中內寄少陽相火,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厥陰風火鼓動,相火不能入于厥陰,浮動于外而火熱上沖,風木不能出于少陽,格拒于內而耗傷肝陰,致使中焦脾胃失于敷布,下焦腎水失于溫煦,形成上熱下寒的錯雜證候。《傷寒論》 第 326 條云:“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厥陰風火相煽,肝失疏泄,氣機閉阻,陽氣郁于上,則消渴、心中疼熱。肝氣橫逆犯脾,脾失運化,則“饑而不欲食”。在治療此類厥陰病寒熱錯雜之證時,可用黃芩清解厥陰郁熱,但因其沉降之性不足,故常配伍龍骨、牡蠣、天麻等沉降之品助黃芩苦寒之氣下行,清瀉厥陰郁熱,以降風火,相輔相成;同時配伍黨參、白術、山藥等運脾溫陽之品,以運轉中焦樞機,并防止黃芩苦寒傷脾。
運用化瘀滌濁法配伍黃芩治療疑難雜癥
穢濁之邪聚于體內,日久而成疑難雜癥
“濁邪”即穢濁之邪,因多種病理因素使氣血津液運行失常,留滯于人體組織器官所形成的具有致病作用的病理產物。因氣機升降是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形式,究其根源,“濁邪”乃因氣滯而生。少陽、厥陰主一身氣機之調暢溝通,互為表里,密切相連。少陽失樞,厥陰失闔,可引發一身氣機郁滯。氣郁日久則脈道阻塞,血行不暢,化為血瘀。《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篇》云:“血不利則為水”。可見氣滯、血瘀則致水停,進而產生痰濕、濕濁等病理產物。痰濁、氣滯、血瘀蘊結于臟腑經絡,相互搏結,日久化熱,形成濁毒之邪,阻滯氣血津液的運行,漸積而成腫瘤等疑難雜癥。并據《素問·湯液醪醴論篇》“平治于權衡,去宛陳莝……疏滌五藏”之旨,創立化瘀滌濁法。“濁邪”黏滯難解,易入血入絡,易瘀易積,形成郁熱。因此主張在運用化瘀滌濁法時配伍黃芩以助氣機,使郁滯得解而郁熱自除。
黃芩善解一身氣機郁滯之熱,聯合化瘀滌濁法治療疑難雜癥
常用千金葦莖湯(葦莖、冬瓜仁、薏苡仁、桃仁)伍黃芩清解痰濁所生之郁熱,或用黃芩配伍大黃、?蟲、鱉甲、水蛭、蠐螬等活血化瘀通絡之品以達清熱化瘀之效,可治療“五勞虛極羸瘦,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患者病久易體虛,由于黃芩性味苦寒,臨證需謹慎使用黃芩,可仿柴胡桂枝干姜湯,寒熱并用,以桂枝、干姜平衡黃芩苦寒之性。《傷寒論》 第 147 條云:“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胸脅滿微結”證多見于慢性肝膽疾病、肝癌、膽管癌等中老年體虛患者,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湯為基礎方,聯合化瘀滌濁法治療此類證候,方中往往獨用黃芩一味清熱藥物,借其苦寒之性清解少陽郁熱。柴胡調暢氣機,使少陽氣機外透,助黃芩共解少陽之邪;干姜、桂枝合用,辛甘化陽,溫振脾陽,防止黃芩苦寒傷陽。臨證寒熱并用,攻補兼施,體現其運用化瘀滌濁法配伍黃芩治療疑難雜癥的用藥特點。
綜上所述,張磊先生認為黃芩善清少陽半表半里之熱,善清厥陰郁熱。并基于黃芩上述清熱特點,運用化瘀滌濁法配伍黃芩祛除因氣機郁滯產生的熱邪、毒邪、血瘀和濕濁之邪,在遵循疾病病機演變規律的基礎上治療疑難雜癥。
原文(點擊文獻可直接跳轉至原文頁面哦)
丁雪穎,黃巖杰,侯改靈,高青,彭超群,陳召起,孫玉信. 張磊對黃芩清熱特點的認識及臨證應用經驗. 中醫雜志,2022,63(9): 811-813, 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