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癢癥
冬季,瘙癢癥發生率很高。瘙癢為陣發性,常在飲酒后、洗澡后或被褥睡暖時發生,夜間比較嚴重。發生時全身皮膚瘙癢,部位不定,多在大腿內側、小腿伸側(即小腿前面)及關節周圍。一般開始不嚴重,漸漸地可能因為抓得過猛,導致皮膚發炎,引發濕疹、脫屑、皮膚變薄,甚至細菌感染。
◎濕疹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由內外因素共同引發的過敏性皮膚炎癥。干燥性濕疹多發于比較瘦弱的嬰兒,常見于眉間、頭皮等部位,患兒出現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液。發展為慢性濕疹后可能有輕度浸潤肥厚,也可能出現抓痕、皸裂或血痂。患兒多因劇烈瘙癢而哭鬧和睡眠不安。
◎手腳干裂
進入冬季,氣溫逐漸下降,皮脂腺的分泌隨之減少,加上冬季常有冷空氣侵襲,手與腳的熱量和油脂很快揮發。因此,不少人覺得手和腳干巴巴的不舒服,甚至出現皸裂、流血。
◎凍瘡
凍瘡多發于肢體末端,如手、腳、面、耳等部位。皮膚受凍后,晚期變得蒼白,繼而出現大小不等的紫紅色硬塊,有癢和腫脹的感覺。如果恣意抓癢,容易使表皮破損。在凍瘡的后期常會出現水皰、潰瘍、糜爛、結痂等情況,直到天氣轉暖后痂皮才開始痊愈,第二年冬天往往在原先發生凍瘡的部位再發。凍瘡創面易繼發細菌感染,破潰后不要碰水,保持清潔衛生。
秋冬季節患者皮脂腺、汗腺分泌減少,自身保水功能變差,導致皮膚水分流失;頻繁洗澡,用燙水洗澡,用堿性較強的肥皂或者沐浴露等,都會加重皮膚的干燥程度。一項最新調查研究表明,患者機體內部的易感因素可能對皮炎發病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這幾類人群是皮炎高發人群:
◎皮膚保水功能較差者。
◎皮脂腺分泌功能退化者。
◎兒童。
冬季皮炎不難預防冬季皮炎發生的最直接原因是皮膚干燥。因此,防治冬季皮炎,補水是關鍵。
★皮膚瘙癢癥
皮膚瘙癢癥可分為全身性和局限性兩種。全身性皮膚瘙癢癥常見于中老年人。局限性皮膚瘙癢癥常發于肛周、外陰、陰囊、頭皮及小腿處。因反復搔抓,患處皮膚常發生相應的變化。可用涼毛巾冷敷來緩解瘙癢。
平時應防止搔抓、燙洗,尤其瘙癢癥及濕疹患者應防止洗浴過勤、水溫過高,少用堿性洗滌劑及肥皂,浴后選擇涂用尿素軟膏、維生素E 護膚甘油、護膚寶等潤膚保濕。少食用魚、蝦等海鮮及酒、辣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飲水,多吃果蔬。
★皮膚皸裂
◎外用藥物可選擇尿素軟膏、水楊酸軟膏等。
◎天冷時要特別注意保暖。戴手套,用溫水洗手,穿棉鞋。
◎在天氣較暖時活動手足部關節,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耐寒能力。
◎勞作時戴橡膠手套,避免洗滌劑與雙手皮膚直接接觸。對接觸油漆等化學物質類的戶外工作者來說,工作時一定要戴手套。
◎多吃含有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卜、豆類、綠葉蔬菜、魚類、肝臟、牛奶等。
◎多吃水果和蔬菜,促使上皮生長、保護皮膚、防止手足皸裂;適當多吃脂肪類、糖類食物,這樣可使皮脂腺分泌量增加,減輕皮膚干燥及皸裂。
★凍瘡
◎擺脫濕冷的環境。
◎加強鍛煉以適應寒冷氣候。
◎注意防寒保暖。
◎對于易復發者,可在夏季就養成用冷水洗臉、洗足、洗澡的習慣,以提高耐寒能力。
◎攝入充足的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保證身體有足夠的熱量。
◎注意天氣變化,根據氣溫變化增減衣物,防止凍瘡的發生。
【原標題:洗澡后皮膚癢你可能患上了冬季皮炎:預防關鍵在保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