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濟南老席口土菜館 徐建魯
編輯:陳長芳 鄭美君 李金曼 扈建瑩 趙宇琦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制作:濟南老席口土菜館 徐建魯
魚頭泡餅較為常見,通常將菜品裝盤后帶一碟油餅上桌,由食客蘸汁吃;而徐師傅則為魚頭搭配了筋道耐煮的鍋餅,燉魚時就放入鍋中一同燴制,吸收湯汁后十分好吃;每份菜4斤魚頭1斤餅,讓客人感覺更加實惠。
制作流程:
1. 花鰱魚頭(每個重約2000克)刮鱗去鰓,從下巴處一剖為二,洗凈待用。
2. 鍋入大豆油50克燒至五成熱,下拍蒜50克、馬耳朵蔥30克、姜片20克、八角5克、干紅花椒5克翻炒均勻,倒入黃豆醬120克、蠔油120克、成品麻辣醬120克煸炒出香,放入魚頭,添高湯沒過,起鍋移至煲仔爐,小火燉30分鐘,下芹菜段40克、青紅杭椒片50克,調入白糖5克、雞精3克,放入提前切成菱形的鍋餅500克,輕輕攪拌幾下后再燉1分鐘,起鍋盛入盤中,撒蒜片15克,點綴香菜即成。
制作:濟南老席口土菜館 徐建魯
蛋包肉是徐建魯在濟南周邊村鎮考察時,從農戶家中學來的一道家常菜,做法非常特別——將雞蛋煮熟后剝掉蛋黃,釀入肉餡,裹糊炸至酥脆,再澆入調味的高湯即可,成菜從外到內三重口感,湯汁香醇微辣,受到食客的歡迎。
批量預制:
雞蛋煮熟后沖涼去皮,一切為二,剝掉蛋黃,每半個蛋白內釀入肉餡約25克待用。
走菜流程:
1.取10個已經釀入肉餡的蛋白,放入盛有生粉糊的盆中裹勻,逐個下入六成熱油中炸3分鐘至外皮酥脆起泡,撈出瀝油后放入大碗中,加蔥花35克、雞蛋皮30克、菠菜葉30克、青蒜末20克、香菜末15克、姜片5克待用。
2.鍋入豬骨高湯600克,調入白胡椒粉2克、鹽3克、雞汁5克,燒開后起鍋倒入碗內即成。
制作圖示:
1.釀入肉餡的蛋白裹勻生粉糊。
2.入油炸至外皮酥脆起泡。
3.撈出瀝油后放入大碗中,加蔥花、雞蛋皮等輔料待用。
4.豬骨湯燒開調味,倒入碗內。
肉餡制作:
肥瘦相間的豬精肉500克剁成泥納盆,調入鹽5克、味精2克、白胡椒粉1克,加適量清水、淀粉攪打至水分被吸收,加蔥末30克、姜末10克,淋香油8克拌勻即可。
制作:濟南老席口土菜館 徐建魯
這道菜沿用了家常做法,加入大量米醋、南酒、拍蒜,高壓快速制熟,既能有效去除原料的土腥味,也融合出一種獨特的香氣,成菜軟爛入味,非常下飯。
制作流程:
1. 泥鰍(每條重約75克)去頭、去內臟,洗凈待用。
2. 鍋入大豆油45克、豬油40克燒至融化,淋家樂雞汁5克,下八角8瓣炸香,依次放干紅花椒5克、拍蒜200克、馬耳朵蔥40克、姜片20克翻炒1分鐘,加干紅辣椒15克炒香,放入泥鰍10條,烹黃豆醬油80克、南酒100克、米醋150克,沖入高湯600克,調入雞精5克、鹽3克、白糖1克,起鍋連湯帶料一同倒入高壓鍋,上汽壓6分鐘,開蓋盛入盤內,淋花椒油3克,撒少許生蒜末,點綴香菜即成。
制作圖示:
1.干紅花椒、拍蒜、馬耳朵蔥、姜片入鍋翻炒。
2.鍋入泥鰍,烹黃豆醬油、南酒、米醋等調味。
3.沖入高湯后,起鍋連湯帶料一同倒入高壓鍋,上汽壓制。
制作:尤電彬
卷子在河北保定用途廣泛,是炒豆角、燒鯽魚的好伴侶。此菜將排骨、豆角,與卷子一同燜制,成菜量大實惠,極具可食性。
提前預制排骨:
豬排5千克切成5厘米長的段,冷水下鍋燒至水沸,再焯3分鐘至變色,打掉血沫后撈出沖洗干凈倒入高壓鍋中,加料酒400克,鹽150克,蔥段、姜片各100克,黃豆醬50克,花椒15克,八角10粒,添清水沒過排骨,上汽高壓8分鐘,放汽晾涼備用。
走菜流程:
1.排骨段10塊焯水瀝凈;豆角段200克下入七成熱油炸20秒至表面冒小泡,此時豆角七成熟,控凈油分。
2.鍋留少許底油,下蔥花、蒜片、姜片各10克煸香,放郫縣豆瓣醬20克小火炒出紅油,加海鮮醬20克,蠔油10克,東古一品鮮醬油10克,白糖10克,味精、雞粉各5克翻勻,添清水1200克,下壓好的排骨段、豆角,卷子10根(用手再拉抻卷擰一下)整齊地鋪在排骨豆角上,大火燒2分半鐘,待湯汁濃稠時淋香油少許即可出鍋。
卷子制作:
1.中筋面粉500克加清水275克、鹽2克揉成面團,靜置餳發30分鐘。
2.將面團搟成寬約10厘米的長片,頂刀切成寬1.5厘米的長條。
3.雙手捏住長條兩端拉抻卷擰成麻花狀長卷,放入色拉油中浸泡即可。
技術關鍵:
1.卷子面要和得硬一點,否則拉抻時容易斷掉,或擰不成麻花狀。
2.卷子要在色拉油中浸泡,一是避免黏連,二是防止其發干變硬。
3.走菜時須將卷子再拉抻一下,擰成細密的麻花狀,成菜更美觀。
制作:南寧云庭匯飯店行政總廚 梁文其
此菜選用體重在300斤左右的散養土豬,搭配煎香的土雞蛋同炒,突出兩種材料的原生態香氣。
在煎雞蛋時,梁文其透露小竅門:雞蛋若提前打入碗中,加鹽攪勻再煎,口味就不香了,我們的做法是把土雞蛋直接打入平底鍋,煎至定型后將蛋清朝蛋黃折疊摁壓成餅,再改刀成菱形塊,這樣每一塊雞蛋都有白有黃,而且吃起來特別香,不信你試試!
制作流程:
1、土豬五花肉切成薄片。
2、土雞蛋打入平底鍋,煎至凝固后掀起蛋清折向蛋黃,煎至熟透后取出改成菱形塊。
3、青杭椒80克、紅小米椒30克豎切成條。
4、鍋下底油燒熱,放入五花肉片150克中火煸炒出油,至肉片卷曲時加入蔥段10克、青杭椒條、紅小米椒條炒香,下入雞蛋塊200克,烹入醬油8克、生抽5克,調入少許鹽、白糖、味精,大火翻勻后即可出鍋。
制作圖示:
1.雞蛋直接打入不粘鍋,煎定型后掀起蛋清折向蛋黃。
2.摁壓成餅。
3.改成菱形塊。
制作:葉洪明
此菜是餐廳的招牌,以水煮牛肉為原形,在傳統做法的基礎上進行了三點改良:首先,以紅油、蛋清、辣椒粉等料腌制牛肉,使其顏色紅亮,辣味深透;其次,炒紅湯時除了郫縣豆瓣,還添加了資陽產的金鉤豆瓣,鮮香回甜,略帶辣味;第三,成菜表面澆入三種料——鮮紅小米辣、香辣刀口椒、酸辣野山椒,三種顏色橫跨盤中,鮮艷奪目。
原料初加工:
1、阿壩州新鮮牦牛脊背肉5000克頂刀切成0.2厘米厚的大片,加蔥姜水800克充分攪打至全部吸收,放入鹽50克、味精40克、花椒粉35克、五香粉30克打勻,再依次加入水淀粉500克、蛋清400克、紅油350克、辣椒粉200克,每下一種料均需充分抓勻,至被肉片全部吸收后再放另一種。此時牛肉顏色變得紅亮,送入冰箱冷藏腌制40分鐘,使其充分吸味,同時卸去攪拌產生的筋力。
2、蒜苗、芹菜洗凈,改刀成段;萵筍去皮,改刀成片;豆皮洗凈,改刀成長條。
走菜流程:
1、鍋入老油60克燒至五成熱,放入蒜末、姜末各30克炒香,加郫縣豆瓣碎30克、金鉤豆瓣15克炒出紅油,再放辣椒粉35克炒香,添鮮湯500克煮開,湯色立即變紅,調入適量鹽、雞粉,放蒜苗段、芹菜段各50克、豆皮80克、萵筍片100克汆燙1分鐘,撈出墊入盆底。
2、轉小火保持湯面似開非開,將牛肉抖散下鍋,用筷子撥開,煮至牛肉九成熟時勾芡,起鍋盛入墊有蔬菜的碗中,在表面鋪上鮮紅小米辣碎40克、刀口辣椒碎50克、野山椒碎30克,在刀口辣椒上點綴鮮青花椒,澆入燒至八成熱的菜籽油激香即可上桌。
制作圖示:
1.蔬菜入紅湯燙熟,撈出墊入盆底。
2.紅湯下入牛肉煮至九成熟,勾芡后連湯帶料倒入盆中。
3.牛肉表面鋪入三種料。
4.澆入熱油激香。
制作:喻永紅
制作方法:
1、取鮮活鯽魚(每條重約150克)5條宰殺治凈,放入燒至五成熱的菜籽油浸炸約5秒,迅速撈出瀝油。
2、另起鍋滑透,留底油燒熱,放入蒜末、老姜末各15克充分煸炒出香,添清水3斤燒開,調入仔姜碎40克、鯽魚料25克、鹽15克,倒入鯽魚后轉中火煮5分鐘,然后將魚撈入盆中,原湯繼續上火,調入味精、雞精各10克,下入青、紅小米辣碎各50克、香蔥段100克,大火燒開,勾入約25克濕地瓜淀粉,以增加湯體的粘稠度、減少寡淡的感覺,起鍋倒在裝有鯽魚的盆中,淋上燒熱的鮮椒油25克即可走菜。
制作圖示:
1、鯽魚入熱油“促”約5秒,撈出控油。
2、煸香小料后倒入清水,調入鯽魚料和鹽,放入仔姜碎。
3、下入鯽魚煮熟后撈出。
4、原湯下入青紅小米辣,并調入味精、雞精,撒上蔥段。
5、起鍋澆入盛有鯽魚的盆中,淋上燒熱的鮮椒油。
6、上桌后,客人撈一條鯽魚放入盤中,淋上一勺湯即可使用。
鮮椒油:
盆內下入青紅小米辣各500克、青花椒200克、蒜米150克混合均勻,沖入燒至五成熱的菜籽油2500克迅速攪勻,靜置涼透后將料渣打出即成。
制作:湘菜大師 許菊云
這道菜改良自豬肚雞,用禾花魚代替清遠雞與豬肚實現“海陸”互補。帶鱗煎制的禾花魚吸收豬肚的油香,豬肚在魚湯的浸潤下鮮而不膩,令人垂涎。
提前預制:
1、禾花魚(在水稻田中長大的鯽魚)宰殺,去掉內臟和魚鰓,無需去鱗,加鹽、黃酒、白胡椒粉抓勻碼味,入保鮮冰箱保存,隨用隨取。
2、新鮮豬肚洗凈,改刀成條,飛水去腥,放入高壓鍋,加入適量姜片、蔥段、黃酒、鹽、龍牌醬油,沖入清水沒過原料,上汽后壓12分鐘,揀出留用。
走菜流程:
1、鍋入菜籽油100克燒至七成熱,下入腌好的禾花魚3條(重約600克)煎至魚鱗變酥,呈金黃色。
2、將禾花魚撥至鍋邊,下入姜蒜末各20克煸香,沖入高湯400克,調入鹽、生抽、味精、雞粉各5克、胡椒粉1克,大火燒開轉小火加蓋煨入味。
3、將禾花魚盛入墊紫蘇碎的鍋仔中,留一半原湯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