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各債權人
實踐中,公司作為擔保人為他人提供擔保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經濟活動,各債權人也時常會接受其他公司為債務人提供的保證、質押或抵押等各種類型的擔保。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法〔2019〕254號)(以下簡稱“《九民紀要》”)發布,對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的合同效力問題進行了規范,與以往實踐操作及審判路徑發生重大變化,值得引起債權人重點關注和高度重視。
1
訂立擔保合同時債權人必須對公司決議進行審查
在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這一可能影響股東利益的場合,為保護股東的合法權益,公司擔保并不是法定代表人所能單獨決定的事項,而須以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等公司機關的決議作為授權的基礎和來源。
《公司法》第16條將公司擔保分為關聯擔保與非關聯擔保兩類。關聯擔保系公司為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非關聯擔保系公司為股東及實際控制人之外的主體提供擔保。因擔保對象存在差異,公司法對于相應決議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區別。其中,關聯擔保須經股東(大)會決議,且在關聯股東回避前提下須由出席會議過半數表決權股東通過;非關聯擔保則可依照公司章程由董事會或股東(大)會決議。
本次《九民紀要》第17至19條則進一步明確了未經授權擅自為他人提供擔保的,構成越權代表;僅在債權人善意時合同有效,反之合同無效。對于債權人是否善意的認定,《九民紀要》第18條所確立的唯一判斷標準即債權人在訂立擔保合同時是否對公司機關決議進行了審查。
就具體審查義務而言,《公司法》對關聯擔保和非關聯擔保的決議機關作出了區別規定,相應地,債權人的審查義務也有所區別。在公司為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提供關聯擔保的情形下,債權人應當在訂立合同時對【股東(大)會決議】進行形式審查,且在排除被擔保股東表決權情況下,該項表決由出席會議的其他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簽字人員也符合公司章程規定;在公司為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以外的人提供非關聯擔保情形下,債權人在訂立擔保合同時需對【董事會決議或股東(大)會決議】進行形式審查,且同意決議的人數及簽字人員符合公司章程規定。此處形式審查是指對于決議形式是否合法的審查,包括決議是否由公司有權機構作出、是否符合公司法或章程約定的多數通過、關聯股東是否回避等等,而無需對決議是否真實、決議程序是否違法、簽章是否真實等實質性內容進行審查。
同時,《九民紀要》也規定了4種例外情況。在該4類例外情形下,無論債權人是否知道公司擔保未經決議,都應當認定擔保合同有效:
(1)公司是以為他人提供擔保為主營業務的擔保公司,或者是開展保函業務的銀行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
(2)公司為其直接或者間接控制的公司開展經營活動向債權人提供擔保;
(3)公司與主債務人之間存在相互擔保等商業合作關系;
(4)擔保合同系由單獨或者共同持有公司三分之二以上有表決權的股東簽字同意。
2
未對公司決議進行審查將導致擔保合同無效
《九民紀要》第17條規定
在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情形下,擔保合同效力依據《合同法》第50條關于法定代表人越權代表的規定,區分訂立合同時債權人是否善意分別認定合同效力:債權人善意的,合同有效;反之,合同無效。
《合同法》第50條規定
在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情形下,擔保合同效力依據《合同法》第50條關于法定代表人越權代表的規定,區分訂立合同時債權人是否善意分別認定合同效力:債權人善意的,合同有效;反之,合同無效。
此次《九民紀要》在《合同法》第50條的邏輯基礎上,對越權擔保合同相對人“善意”的認定做出了十分嚴格的要求:其推定《公司法》第16條的規定具有公示作用,相對人理應知悉,并應證明自己按照法律規定盡到了對公司內部決議的審查義務;故法定代表人越權訂立的擔保合同原則上無效,僅在債權人能夠證明其已審查公司相關決議時才構成“善意”,方可認定擔保有效。
實際上,這一邏輯在此前最高院的判例中已有體現。
如最高院第三巡回法庭典型案例【(2017)最高法民再209號】中,最高院認為“在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這一可能影響股東利益的場合,立法規定了公司機關決議前置程序以限制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權限。在公司內部,為他人提供擔保的事項并非法定代表人所能單獨決定,其決定權限交由公司章程自治:或由公司股東決定,或是委諸商業判斷原則由董事會集體討論決定;在為公司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場合,則必須交由公司其他股東決定。這種以決議前置的方式限制法定代表人擔保權限的立法安排,其規范意旨在于確保該擔保行為符合公司的意思,不損害公司、股東的利益。據此,能夠證明張康生享有以宏安公司名義為他人提供擔保的代理權外觀的證據,只能限于宏安公司的股東會決議或者執行董事的授權,或者是能夠證明案涉擔保行為確系宏安公司真實意思的其他相關證據。而在本案中,無論是張康生與宏安公司之間的掛靠關系,還是張康生因此而持有相關印章、文件的事實,均不足以表彰其代理權限的存在。”
又如最高法在【(2019)最高法民申535號】案件中認定”楊為海在與XX簽訂《協議書》《房屋買賣合同》時,本應審查XX以三冠公司名義為其個人提供擔保是否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已經該公司股東會決議同意,但其未要求XX出示三冠公司同意擔保的股東會決議,也未提供證據證明其有理由相信該擔保行為已經三冠公司股東會決議同意,故其自身存在明顯過錯,其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規定的應當知道XX的行為屬于超越權限的相對人,不屬于善意相對人。”
圖示:公司對外擔保的合同效力
3
擔保合同無效后債權人的救濟途徑
在債權人權益救濟方面,《九民紀要》第20條明確擔保合同無效情形下,債權人請求公司承擔擔保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可以按照擔保法及有關司法解釋關于擔保無效的規定處理;公司舉證證明債權人明知法定代表人超越權限或者機關決議系偽造或者變造,債權人請求公司承擔合同無效后的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擔保法》第5條第2款規定:“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后,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七條規定:“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無過錯的,擔保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債權人的經濟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債權人、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
結合《九民紀要》及《擔保法》相關規定,擔保合同被認定無效后,債權人無法請求公司承擔擔保責任,但可依法請求公司承擔一定的民事賠償責任。在法定代表人未按《公司法》規定越權提供擔保,且債權人未盡審查義務導致的擔保合同無效情形下,擔保人與債權人均存在一定過錯,債權人可以請求公司對其經濟損失承擔一定民事責任,但公司承擔責任部分不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
面對此次《九民紀要》樹立的公司擔保效力規范,債權人在與公司訂立擔保合同時,應當打破“公章即公司”這一傳統認知,務必審慎履行相關公司機關決議的形式審查義務。如債權人已簽署擔保合同的,可盡快爭取公司有權機關出具決議,對合同效力予以追認。同時,從進一步防范風險角度考慮,在此后訂立擔保合同時,可增加對于擔保程序瑕疵的違約條款,以縮小擔保程序瑕疵所致風險。
法務部操作指引
1
【區分】擬接受其他公司提供擔保前,請先厘清擔保人與被擔保人之間的關系,區分是否構成關聯擔保: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的構成關聯擔保,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以外的人提供的構成非關聯擔保。這將決定您作為債權人的審查注意義務程度的不同。
2
【審查】對于關聯擔保,債權人在訂立擔保合同時須審查以下內容:
(1)對股東(大)會決議進行了審查;
(2)決議的表決程序符合《公司法》第16條的規定,即在排除被擔保股東表決權的情況下,該項表決由出席會議的其他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
(3)簽字人員也符合公司章程的規定。
3
【審查】對于非關聯擔保,債權人在訂立合同時須審查以下內容:
(1)對董事會決議或者股東(大)會決議進行了審查;
(2)同意決議的人數及簽字人員符合公司章程的規定。
4
【無效】如果債權人未能完成上述審查義務,將不被視為“善意”,與作為擔保人的公司簽訂的擔保合同將無效,債權人請求該公司承擔擔保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5
【救濟】一旦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雖無法請求公司承擔擔保責任,但可以按照擔保法及有關司法解釋關于擔保無效的規定處理。根據《擔保法》及有關司法解釋關于擔保無效的規定,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
一事精致,便能動人
關注 | 思考 | 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