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6月25日,由滕華濤執導,江南同名小說改編,鹿晗、舒淇領銜主演的科幻戰爭電影《上海堡壘》開啟北京站校園路演,學生在鼓掌
在上映的第一天(8月9日),《上海堡壘》似乎還是有救的:兩小時票房破6000萬,超過《哪吒》;首日票房7500萬,略遜于《哪吒》。雖然《哪吒》已經上映15天,進入生命周期尾聲,但是畢竟是今年的現象級大片,《上海堡壘》略微跑輸它,不算丟人。
可是到了8月10日,一切都原形畢露了:截止下午1:45,《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4.1%,票房占比遠遠低于排片占比——各大影院肯定會紛紛調低排片場次。貓眼專業版的票房期望值降低到了2.04億,比以前最悲觀的市場預期還悲觀。
毫無疑問,《上海堡壘》垮掉了,崩潰了,徹底失敗了。
電影專業人士大概不會對此感到意外。2019年3月,當《流浪地球》紅透半邊天之時,我咨詢了兩家電影發行公司的朋友:傳說中的《上海堡壘》,也是科幻題材、也是號稱工業標準高超,票房會好嗎?兩位朋友異口同聲地回答:不會!我追問:為什么不會?他們說:你去看看演職人員表,就知道啦。
《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編劇韓景龍、江南,主演鹿晗、舒淇。這個主創人員名單其實還好,除了一個巨大的、扎眼的問題——鹿晗。
從2016年以來,由這種“流量明星”主演的電影,票房幾乎就沒有成功的例子(我知道有人會拿《西游伏妖》跟我杠,但那是周星馳的功勞,不是吳亦凡的功勞);鹿晗的形象和調性完全不適合科幻片,他以前代言《星球大戰》系列的效果也不好;而且,自從2017年8月公布戀情以來,鹿晗的流量也在走下坡路,甚至快要失去“流量”這個保護傘了。
我確實很想問出品方一個問題:為什么要請鹿晗演男主角?這是基于什么樣的邏輯?肯定不會是藝術邏輯,只有腦子進水的人才會覺得鹿晗有演技;也不太像是商業邏輯,因為鹿晗在票房端就沒怎么證明過自己。難道是想讓鹿晗和舒淇組CP嗎?這可真是一幅詭異的場景。總而言之,這暴露了出品方和制作方的思維混亂、定位不清,也能解釋為什么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莫名其妙、缺乏統籌、極不協調。
有趣的是,如果暫不考慮鹿晗的問題,從牌面上看,《上海堡壘》是有希望的:科幻題材,熱門小說改編,江南的人氣不下于劉慈欣,中影出品,暑期檔……《流浪地球》中的人類是在與天災作斗爭,帶著濃厚的絕望情緒;《上海堡壘》中的人類則是在與外星侵略者作斗爭,帶著濃厚的熱血情緒。按照“流量思維”,或者“投資人思維”,這個片子一定會火。
謝天謝地,“流量思維”在這里失效了。
它沒有考慮到劇本(這是重中之重),沒有考慮到導演風格和技法,沒有考慮到工業標準與敘事的統一,沒有考慮到演技,沒有考慮到作品調性,也沒有考慮到近年來觀眾的不斷成熟。總而言之,“流量思維”或“投資人思維”只是在電影項目的表層打轉轉,根本未曾深入內核。
看起來,你可以把許多流行的、成功的要素搭起來,這就是在影視行業常見的“碼盤子”。現在,無論怎么“碼盤子”都難以避免失敗的噩運,因為影視作品的核心競爭力早已轉移到“碼盤子”之外去了。
2017年《戰狼2》爆紅之時,吳京表示,曾經有投資人要求他在片子里加入一個流量小生(有人猜測是吳亦凡),被他拒絕,那筆投資也就沒有到位。當時,投資圈對這個故事半信半疑,畢竟流量小生的神話還沒有徹底破滅。
2019年《流浪地球》爆紅之時,形勢很明顯了:這個作品里僅有的“大腕”是吳京、吳孟達,前者是大叔輩的,后者是爺爺輩的;它倒是捧紅了屈楚蕭等“新一代流量小生”。如果把屈楚蕭換成鹿晗會怎么樣?有人能想象嗎?反正我是無法想象……
事實上,主流觀眾遠比“投資人”或“流量思維信徒”更懂得電影的好壞。早在上映前幾個月,《上海堡壘》在豆瓣上就是惡評如云;在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豆瓣評分4.3、貓眼評分6.8、淘票票評分6.5,這基本就屬于“沒法看”了。豆瓣上僅有的一些三無小號打的五星短評,被毫不留情地踩了下去。這讓我想起2013年的《小時代》,也是在豆瓣上人人喊打,也是還沒上映就惡評如云;不同的是,《小時代》的票房在罵聲中突破了4億,《上海堡壘》卻連2億都遙不可及。
平心而論,《上海堡壘》的發行、營銷方已經足夠努力了。8月8日~9日,這部電影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百度搜索熱度都是第一名;僅僅9日一天,就出現了269條熱門微博,尤其是鹿晗的粉絲團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渡虾1尽酚兴膫€微博話題的閱讀量都超過了10億!在此之前,片尾曲MV、“終極版預告片”早就在各大社交網絡進行了多次預熱。
然并卵。上海堡壘還是垮了。微博上那些動輒幾十億的恐怖閱讀量、動輒幾千萬的恐怖轉發量,真正轉化為票房的還不到百分之一。
俗話說人倒霉了喝涼水都塞牙,《上海堡壘》也不例外——上映次日,上海地區就遭遇罕見臺風,原定的大票倉現在無人出門看電影。
不過,這只是棺材上的最后一顆釘子而已,因為就算在長三角之外的城市,《上海堡壘》的上座率也毫無意外地慘淡。何況,由于今年暑期檔出現大量撤檔、換檔,《上海堡壘》已經占了很大的便宜了。試想想,如果它在首映時的對手不是已經上映半個月的《哪吒》,而是剛剛上映的其他佳片,恐怕連2億票房都收不回來!
早在四五年前,跟各路投資人、互聯網巨頭聊電影的時候,我就不厭其煩地反復指出:“對于電影,以及任何敘事性的內容產品而言,內容質量本身都是最重要的。我們首先需要一個好故事,還需要合適的風格或調性,然后是良好的工業標準。如果做到以上三條,那么至少已經觸及了成功的及格線,接下來就交給天意了。如何做到以上三條呢?只有天才、努力和經驗三者的結合,除此之外別無捷徑可言?!?/p>
很多投資人表示,他們不反對上述說法,但是“很難判斷內容質量”,無法執行上述路線,所以更傾向于用流量明星、熱門話題等方式去“走捷徑”。每當此時,我都會嚴肅指出:做不好并不是不去做的理由,就像一個學生下個月就要考試了,他發現自己還有很多題目不會做;此時他絕不能想著作弊、盤外招,而應該老老實實地去復習。作弊或許能夠解決一次考試的燃眉之急,但是最終會毀了你。
自從2016年以來,觀眾一直在用腳投票,教育投資人、媒體和“流量思維信徒”?!渡虾1尽分皇沁@一系列教育行為的高峰,也是“流量思維”徹底破產的象征。令人惋惜的是,《上海堡壘》在創意和工業標準上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爛片”;但是,錯誤的指導思想和“碼盤子”方式毀掉了一切。
最后說個題外話。
今年3月底,我曾經跟《上海堡壘》的出品方之一(名字就不點了)聊過電影項目。對方很嚴肅而急切地問我:如何拍一部“確保能去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柏林、威尼斯)”的華語電影?我被這個問題嚇住了,只能反復表示:不存在“確?!钡目赡苄?,就算是第一流的大導演、大制片人,也不能預測自己的下一部電影能不能去戛納;至于拿錢開路,那是更不可能的,因為大電影節從來就不缺錢。
話雖如此,他們還是反復追問我:存在什么“公式”或“捷徑”嗎?有什么性價比最高的“參展獲獎之道”嗎?我只能回答:用心做好內容,講自己內心想講的故事,保持赤子之心,注意完成度,這樣就可以了。
我的回答肯定沒有讓他們滿意。這種毫不過問內容本身、只想著“公式”或“捷徑”、盲目追求高舉高打的“流量思維戰略”,肯定也不會讓廣大觀眾滿意??矗袌鲆呀涍@么說了。
《上海堡壘》垮掉了,中國的電影有救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