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們都知道
擔當、創新、奉獻、包容
是呼和浩特局集團公司的企業精神
表現出草原鐵路60多年改革發展中的
奮進姿態、寬廣視野、博大胸懷
是草原兒女
在鐵路建設、運營、發展過程中
積淀形成的職業態度
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
擔當體現了草原鐵路的政治本色
創新是草原鐵路發展的動力源泉
奉獻是呼鐵兒女的優秀品質
包容體現了草原鐵路的廣闊胸襟
今天帶大家了解
呼鐵精神譜系的
集二精神
——迎著壓力干,頂著困難上
歷史淵源
集二鐵路全長337公里,于1952年開始勘測設計,1953年5月開工建設,1954年12月提前14天完成建設工程;1956年1月正式開辦國際客貨聯運。
集二鐵路周邊地區干旱少水、風沙肆虐,且早晚溫差極大,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建設時期,鐵路建設工人堅定“戰勝嚴寒,克服一切困難鋪軌到二連”的信念,晝夜施工趕進度,全力以赴完成國家賦予的使命任務。
運營初期,面對物資匱乏、洪水雪害頻發的實際,鐵路職工頂風迎雪、堅守崗位,職工家屬全力做好后勤保障,齊心協力確保國際干線運輸安全暢通。
集二鐵路建成通車以來,對自治區北部、中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沿線城鎮村莊拔地而起,周邊商貿日益繁榮,特別是進入新時代,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二連鐵路口岸接運中歐班列突破6000列,進出口運量每年以百萬噸級數量增長。
60多年來,一代代集二鐵路人始終發揚不畏艱難、自力更生、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不僅為國家鐵路建設作出了豐功偉績,也為草原鐵路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精神內涵
不畏艱難、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集二鐵路建設者們,在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簡陋、生產工具落后的條件下,在祖國北疆戈壁披荊斬棘、苦干實干,想方設法克服重重困難,光榮地完成國家賦予的神圣使命,得到了黨和人民的認可與肯定,展現了呼鐵兒女不畏艱難、自力更生的奮斗姿態。
扎根邊陲、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隨著集二鐵路建設工程的結束,許多從全國各地支援北疆的建設鐵軍選擇留在當地繼續從事鐵路工作,他們不僅自己在集二鐵路沿線成家立業,更是堅持把自己的子女后代培養成鐵路工人,一代代堅守在環境惡劣艱苦的祖國北疆,在守護國際干線安全暢通的事業中,彰顯了扎根邊陲、無怨無悔的英雄本色。
民族團結、守望相助的協作精神。集二鐵路建設和運營過程中,不僅得到了全國各廠礦企業和兄弟鐵路局的大力支援,更得到了周邊農牧民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生活、居住、運輸等方面給予了全面援助。內蒙古各地支援的民工最高時達到17000多人,參加運輸物料的牛車和馬車達1400多輛,并用駱駝馱水幫助鐵路工人解決飲水問題。鐵路工人在修路期間為牧民放電影、免費治病,與沿線少數民族群眾結下了深厚友誼,集二鐵路被當地群眾稱作民族團結的幸福之路。
典型人物
烏力吉
集寧車務段朱日和站站長
烏力吉,中國共產黨員,蒙古族,生于1971年10月。1991年參加工作,先后擔任過貨運員、貨運值班員、客貨值班員、站長助理、貨運組織員、站長。2017年被評為自治區民族團結先進個人,2016—2018年連續三年獲集團公司先進生產(工作)者。
朱日和站擔任著集團公司80%的軍運任務,工作性質特殊,責任重大。2016年初,烏力吉調任朱日和站站長,為了確保軍運任務圓滿完成,他經常連軸轉,困了就抹風油精提神,餓了啃口方便面,實在支撐不住了就靠在平板車上打個盹,單日上下車近千次,徒步在道砟上行走,腳掌上打滿了血泡,他便拄著拐杖參與軍運指揮。一年下來在800多米長的道砟上,走出近萬公里距離,穿破10多雙膠鞋。
朱日和站遠離市區,買菜不方便,烏力吉帶領大家自己動手開辟菜園儲備“過冬菜”,豐富職工餐桌。周邊環境艱苦,日常生活單調,他將部隊的良好習慣運用到車站,帶領職工將被子疊成豆腐塊,洗漱用品定置擺放,間休時組織職工們打球、勞動,將車站打造成一支訓練有素的編外營盤。
烏力吉始終注重民族團結,經常利用休息時間上門為周邊農牧民服務,幫助牧民出行,為牧區同胞送菜送藥,成為牧民朋友的好兄弟。
干一行愛一行,作為一站之長,烏力吉就像草原上頑強的“芨芨草”一樣,扎根集二鐵路,默默奉獻,帶領朱日和站干部職工譜寫出軍運48年無事故的驕人成績。
斯琴
集寧車務段白音察干站售票員
斯琴,蒙古族,生于1965年9月。30多年來,她如“金盞花”一般深深扎根在草原,為車站發展和民族團結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1984年,斯琴來到白音察干站上班,為了更好地服務旅客,她開始苦練“硬功”,隨身攜帶《鐵路列車時刻表》,一有空就埋頭苦記,將30幾對客車的到開時刻全部爛熟于心。她還利用休班時間,仔細推算車站周邊的公交、大巴的運行間隔,集二線上的車次、站名、里程、票價、中轉換乘、每日列車開行變化以及公路運輸信息,她都能夠脫口而出,成為車站的業務能手,旅客的“活地圖”。
白音察干站地處蒙古族聚居地,因為語言不通,看錯車票、上錯車、走錯路的情況時有發生。斯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利用自己識蒙文、會蒙語的特長,主動幫助少數民族旅客辨認車次、到站、到發時間,設計經濟快捷的出行組合。還利用休息時間,對客運工作人員進行蒙語日常用語和蒙古族禮儀培訓。在她的帶領下,車站成立了“草原溫馨驛站”服務室,推出了“蒙漢雙語”服務,在售票室、候車室、問訊處等醒目位置設立雙語標識,得到蒙古族旅客的一致稱贊,并在全段轄區內的10個客運站推廣。
2015年12月,斯琴正式退休,但是在她的帶動下,“蒙漢雙語服務”的草原溫馨驛站卻在白音察干站傳承下來,這朵連接各族人民友誼的“金盞花”在集二鐵路上悄然綻放。
李建林
二連車站設備檢修車間原黨總支書記
李建林,中國共產黨黨員,生于1959年9月,二連車站設備檢修車間原黨總支書記。
1980年,21歲的李建林主動申請到條件艱苦的集二線工作,一干就是33年。他工作的第一個站叫郭爾奔敖包站,地處渾善達克沙漠邊緣,是集二線北段著名的“風口”站,“郭爾奔風沙蓋,一年四季吃不上菜,人到這里都難耐,離開這里躲了害”是這里最真實的寫照。在這樣的環境下,李建林從扳道員干起,先后擔任過助理值班員、車站值班員、站長。在擔任站長期間,他帶領職工戰冰雪、斗風沙,室外作業十幾個小時成了“家常便飯”,15年間從沒有因為天氣惡劣耽誤過一趟列車運行。
1995年,李建林來到齊哈日格圖區段擔任政治指導員,面對生活條件艱苦、拴人留心難度大的困難,他組織完善區段安全管理制度,細化黨員考評標準,制定“三個一”工作法,即“多看一眼、多叮囑一句、多檢查一次”。同時,他帶領職工堅持在戈壁灘上植樹造林,幾年下來,臉曬黑了、背累駝了、手磨糙了,但長長的“綠色城墻”建成了,昔日荒涼的集二線小站在7000多棵樹木的裝扮下變成了綠樹成蔭的“花園式”站區,職工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心也逐漸安穩了下來。
“一個人做好事不容易,常年堅持把小事做好更不容易”。這是職工們對李建林的評價,更是他33年堅守集二線的縮影。2011年,李建林被授予火車頭獎章,并被評為“感動呼鐵·2011年度人物”。
郭曉明
集寧工務段治沙車間賽汗治沙工區工長
郭曉明,中共黨員,生于1962年9月。1980年參加工作,先后擔任過線路工、林務工、工長,連續七年當選段“先進生產(工作)者”,2012年被評為“郭晉龍式”先進人物。
2002年,郭曉敏來到治沙車間,開始與天斗、與風斗、與沙斗。集二國際干線穿越茫茫的渾善達克沙漠,沙塵暴天氣頻發,列車常常因風沙埋道被迫停車。無論酷暑還是寒冬,只要有沙害,郭曉明就扛起鐵鍬、揣著干糧、背上水壺,趕赴沙害現場,連續10多個小時清沙都是“家常便飯”,遇上較大的沙塵暴,更是“連軸轉”。為了徹底解決沙害頑疾,他牽頭成立了“曉明技術攻關組”,自制新型“施肥器”將樹木施肥效率提高了38%;研發的“管網灌藥滅蟲器”,治理蟲害效果提升了一倍還多;立柱打入器、旁通扳手和雜草破碎機等革新成果也在全車間得到廣泛應用。20年間,他帶領職工種植各類治沙綠植16個樹種、116.8萬株,綠化面積682公頃。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2016年起,渾善達克地區沙塵暴逐年減少,藍天白云天數連續三年保持在275天及以上,同比至少增加48天,渾善達克沙地空氣濕度增加3%以上。
烈日何阻,不懼風沙,敢叫戈壁換新顏。郭曉明奮斗20載,不僅制服了集二鐵路上的“沙老虎”,更將其打造成北疆草原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來源:呼鐵手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