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礎經緯線
在古代,人們憑直覺大多認為'天圓地方'。一直到1522年9月,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成功,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有了科學的認識。地球不是一個正圓體,它是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橢球體。
地球
為了更方便的研究地球,人們采用地球儀便于演示。地球儀繞一根傾斜的軸旋轉,稱之為地軸,這根軸是假想的,實際上地球上不存在。
地球儀
2. 經線及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結南北兩極半圓形的弧線,叫作經線,又稱子午線。所有經線等長指示南北方向。
經線
因為經線有若干條,為了區別每一條經線,給經線標注了度數,就是經度。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也稱本初子午線。從0°經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分別屬于東經和西經。
經度
國際上習慣用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限。20°W以東經過0°經線到160°E為東半球,20°W以西經過180°到160°E為西半球。(也可以通過經度數的大小簡記為:東經小于160°,西經小于20°的位于東半球;東經大于160°,西經大于20°的位于西半球)。
東西半球
因為經線是半圓,兩條相對的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他們之和等于180°。即度數互補,但經度符號各異,已知一條經線的經度為x,那么與它正相對的另一條經線的經度y=180°-x(x、y所屬東西經度不同)。
經線圈
3. 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除了連接兩極點外還有其它的線,這些線與赤道平行,是一個大圓圈,叫作緯線。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從赤道向兩極緯線逐漸縮短。
緯線
赤道把地球平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南稱之為南半球,赤道以北稱之為北半球。
南北半球
緯線同樣也有多條,為了區別緯線,也需要給緯線標注度數,這就是緯度。赤道是劃分緯度的起始線,定為0°,從赤道到北極和南極各分作90°。赤道以北稱北緯,赤道以南稱南緯。
北半球某地的緯度數,是該地看北極星的仰角,或者說就是北極星的地平高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極星)。例如:北半球某地北極星的高度是60°,說明該地的緯度是60°N。
緯度
將緯度0°~30°稱為低緯,緯度30°~60°稱為中緯,緯度60°~90°稱為高緯。
緯度劃分
4. 重要經緯線穿過的區域
重要經緯線穿過的區域
重要緯線的地理意義和穿越的地區
東西半球地形
重要經線的地理意義和穿越的地區
5. 五帶及劃分
人們根據地面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以回歸線與極圈線為劃分依據,將全球熱量帶劃分為五帶。(回歸線度數當前穩定在23°26′,但也有教材上標注為23.5°,極圈線類似)。
五帶劃分
①有陽光直射的南北回歸線間地區為熱帶(緯度小于23°26′);
②有極晝和極夜現象的極圈至極點間地區為寒帶(緯度介于66°34′至90°),北半球的寒帶為北寒帶,南半球的寒帶為南寒帶;
③既沒有直射現象也沒有極晝極夜現象的回歸線至極圈間的地區為溫帶(緯度介于23°26′至66°34′),北半球的溫帶為北溫帶,南半球的溫帶為南溫帶。
五帶分布圖
不同熱量帶內,其天文特征和四季變化現象也不同。
溫度帶劃分
6.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