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遺址博物館導游詞
核心提示:朋友們,我們現在已經站在三千年前金沙遺址的土地上了,讓我們走進金沙,一起開始一次金沙發現之旅。 (走進大門辦好相關入圓手續后) 金沙遺址發現于2001年2月8日,是一處商周時期的古蜀文化遺址。它位于成都市的西北部,介于二環路與三環路之間,距離我們市中心
在我們面前的這座雕塑,它源于金沙遺址中出土的一件黃金飾品“太陽神鳥”金飾。其原件外徑僅12.5厘米,厚度0.02厘米, 這件雕塑作品在原物的基礎上放大了近30倍。由于其造型寓意深遠,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韻律,充滿強烈的動感,是中國商周時期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典型代表。太陽神鳥圖案所表達的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也彰顯了中國政府和人民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的強烈責任心和神圣使命感。2005年8月16日被選定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2005年10月17日,太陽神鳥蜀繡制品又搭載神舟六號飛船在太空中遨游后返回地球。2005年12月18日,這個永久性的紀念性雕塑作品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內揭幕。 (遺跡館門外) 在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筑是金沙遺址的遺跡館。這座近圓形的斜坡式全鋼結構建筑,總面積約7588平方米,高度19米,跨度63 米;是金沙遺址大型祭祀活動場所的發掘地點,保存有中國目前最為完整的大型祭祀遺跡場所;同時,這里的考古發掘還在繼續進行。大家在這里一方面可現場感受3000年前古蜀國宏大的祭祀場面,另一方面還可以在這里近距離實地觀看考古發掘的過程,親身體驗考古工作的科學性與嚴謹性,還可親眼目睹一件件珍貴文物的出土。 (遺跡館內) 2001年2月8日,金沙王國塵封已久的大門在這里被悄然地打開。從現有的現象分析,這里是古蜀王國一處專用的濱河祭祀場所,它沿著古河道的南岸分布,面積約10000平方米。古蜀人最初很可能是在河岸上進行祭祀,儀式結束后將祭品埋在河灘上,用土進行敷蓋。下次祭祀儀式后又將祭品掩埋,層層壘疊,從商代晚期直至春秋早期,經歷了長約500年的漫長歲月。 祭祀區的發掘從2001年初就開始了,目前已經出土的金、銅、玉、石、漆木器、陶器等文物的數量已達6000余件,還有大量珍貴的象牙、數以千計的野豬獠牙、鹿角等。由于祭祀區的堆積情況極為復雜,出土的文物極其珍貴,很多文物還需即時進行保護,因此考古發掘的進度非常緩慢,發掘的面積和深度都還很有限。我們大量的探方目前只到西周晚期的地層,離生土還有近3米深。 在考古工作中,有較幾個專業術語:一是“探方”,這是考古中最常使用的方法。我們現在看到地一個個小方格就是“探方”。通俗地講,探方就是在平地上豎直向下挖一個正方形的土坑,但這個土坑不是隨意亂挖的,先挖哪里,再挖哪里,要根據地層單位間的早晚關系來確定。有時根據具體情況或發掘的目的,可挖10米×10米的探方或2米×10米的探溝等多種形式。探方主要有三個作用:(1)控制地層:在一個范圍內,每一點的地層并不完全相同,如果范圍大了,對于地層的變化就不容易控制,在一個探方內,因面積較小,相對來說,控制地層要容易一些;(2)建立座標:就是每一個遺跡現象或出土文物在探方中都有一個確切的位置,都有一個座標;(3)方便記錄。在考古發掘中,探方是記錄或資料整理的一個基本單位。 二是“隔梁”,探方與探方之間的土梁就稱為隔梁,隔梁的主要作用是觀察地層的變化。在隔梁壁的剖面上,有用手鏟劃的很多條線,這些線是用來區分地層單位的。劃地層單位關系的線是做考古記錄的重要步驟。當兩個相鄰探方內的地層單位全部發掘完后,會對隔梁進行考古發掘。互為相鄰的四個探方間的隔梁都發掘完后,最后中間就會剩下一個四方形的土墩,它的作用是統領四個探方的層位關系,所以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被稱為“關鍵柱”。它也是考古工地中最后一個被發掘的東西。 三是“地層”,地層是考古發掘的的依據。由于土質土色的不同而呈現出上下堆積的差異,這種差異是有早晚區別的。即早期的堆積在下,晚期的堆積在上。每一個時期的堆積土質土色都不同,出土文物也不相同。遺址中未有人類活動前天然堆積的土層叫“生土”。當人類居住或進行其它長期活動時,會在地表大面積形成新的土層,其中夾雜人們有意拋棄的垃圾和無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熟土層的形成是不斷進行的過程,在堆積成分大體不變的情況下,呈現基本一致的色和質。但當遺址中人的活動或自然環境有所變化而使堆積成分也有顯著改變時,新形成的熟土層和舊的熟土層在色、質等方面會產生差別,這樣就出現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別的不同熟土層。考古上把生土層、各熟土層統稱為“地層”。遺跡和遺跡堆積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層堆積層面相聯系的。層位與層位關系是地層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地層學的根本問題就是劃分層位、確定層位關系。因此,現在又稱地層學為層位學。地層學確定年代的方法是依靠層位關系卡年代。而層位是堆積單位在堆積先后次序體系中的位置,因此,堆積單位的劃分得粗與細,直接影響所卡年代的精度。所以堆積單位劃分越細越好。田野考古學就是要憑借帶有時空坐標的實物資料構建起“歷史的骨架”,供人們去復原歷史,或復原歷史的某一部分。(以上內容可隨機調整,視觀眾興趣可長可短。重點是要對考古的基本方法有所交待)